1. 一剪梅如何写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平⊙仄仄平平(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
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
风又飘飘,
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宇笙调,
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宋 蒋 捷(舟过吴江)
(1)本调六十字,十二句,前后片各三平韵,亦有句句叶韵者。
(2)句子由七言与四言相间而成,前后片之结尾两句,有在后片用叠句叠韵者(例一),有前后片皆用叠句者(例二)。
(3)例一为李清照名作之一。据伊士珍《琅嬛记》载:“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常常想念,便在锦帕上写《一剪梅》词送给他。词的开头三句摄取了在荷花凋谢的水边,她的爱人独自上船离去的一个镜头,形象生动。接下来写词人多么盼望爱人来信!“月满西楼”,暗示自己对月怀人,景中含情。后片用花的飘零和水的奔流来借喻人的分离,与开头照应,并引出下面一层意思:闲愁纵分两处,“相思”却是一种。这种相思怎样缠绕着人呢?作者巧妙地写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才”和“却”本来是两个能起关联作用的副词,用在这里,前后贯穿,把心头的相思写活了。过去有人称赞开头“红藕”句为“精秀特绝”,这一句诚然是好,但同这两句相比,还是要逊一筹的。例二从整首词的意境来看,属于一般,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却是神来之笔,发前人之未发。“红”和“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用法一样,给人以形象鲜明之感。清刘熙载评蒋捷(竹山)词“语多创获”,当指这类新鲜词句。创作一首词,最完美的是从思想、意境到语言都很出色,构成和谐的统一,但要达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象例一例二则是篇以句名,结尾这两句反复咀嚼,其味隽永。这两首词的结尾两句,看似容易,其实非一日之功,欲语说:“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这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成果。
2. 有谁知道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的结构框架图怎么写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
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
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
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
“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
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
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
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
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
“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
3. 一剪梅 改写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改写:
船在吴江上飘摇,我满怀羁旅的春愁,看到岸上酒帘子在飘摇,招揽客人,便产生了借酒消愁的愿望。船只经过令文人骚客遐想不尽的胜景秋娘渡与泰娘桥,也没有好心情欣赏,眼前是“风又飘飘,雨又萧萧”,实在令人烦恼。哪一天能回家洗客袍,结束客游劳顿的生活哪呢?哪一天能和家人团聚在一起,调弄镶有银字的笙,点燃熏炉里心字形的盘香?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一剪梅诗
红藕池塘秋解云,香草兰舟雁字回。
相思化为零花舞,愁眉淡消心渐摧。
西楼月满映残轮,同日天涯泪两垂。
思絮寄予鲤鱼身,雨打梧桐月照君。
4. 一剪梅的扩写
红色的荷花已凋残谢落,香气已消;在这样的一个初秋季节里,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意。我的丈夫外出多日,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触景生情,以于对他的思念更加萦绕胸怀,于是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连侍女也没有惊动,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希望这样能够消解我心里的愁闷。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这大好的时光却不能与自己的丈夫共享,如落花一般就这样的随着流水,渐渐远去直到消逝不见,多么让人伤怀啊。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5. 《一剪梅》是谁写的
写过《一剪梅》的很多 例如:周邦彦 李清照 刘克庄 宋蒋捷
一剪梅,词牌名。亦称《腊梅香》
作者:周邦彦
一剪梅花万样娇
韵斜插疏
枝句略点
梅梢韵轻盈微笑舞低回
何事尊前
拍手相招
夜渐寒
深酒渐消
袖里时闻
玉钏轻敲韵
城头谁恁促残更
银漏何如
且慢明朝
内容·鉴赏
一剪梅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
作者:刘克庄
束蕴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一剪梅
作者:无名氏词作鉴赏
漠漠春阴酒半酣。
风透春衫,雨透春衫。
人家蚕事欲眠三。
桑满筐篮,柘满筐篮。
先自离怀百不堪。
樯燕呢喃,梁燕呢喃。
篝灯强把锦书看。
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一剪梅
作者: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6. 一剪梅 改写成短文
改写《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初秋,原本茂盛的一池荷花都已开败,看着枯败的荷叶,她不禁想起相公临别时的叮嘱:“易安,自己一人在家要多保重,我到了京城会给你寄信来的。”一别多时,秋意渐凉,远方的他还好吗? 轻轻解下外面的罩裙,拎起衬裙跳上泊在湖畔的小舟,她仿佛回到少女时代,也想泛轻舟以排遣心中的愁苦。
可是,月光映亮了天上的云彩,带着轻愁洒在她身上,使她不禁担忧起远行的相公。为什么,大雁都飞来了,你还没有寄信回来呢? 一阵风过,吹落了岸上几簇菊花的花瓣,那几簇菊花孤苦伶仃的在风中颤抖,消瘦的枝干像极了此刻的她。
她看着荡漾的湖水,忍不住轻声低叹。花自飘零水自流,它们读不懂相思之苦,他们读不懂离人孤寂的心。
秋上心头,怎一个愁字了得! 她的泪滑下脸庞,打湿了怀中抱着的衣裳。她静静坐在船头,紧锁的眉头尽管渐渐舒展,但萦绕在心头的相思却始终徘徊不去。
依稀间,她听到有人在岸边喊她,那声音,像极了离家已久的相公,她猛然回头,岸上却空无一人。她抓紧衣服,泪流得更汹涌了。
为什么,每次都听见是你,每次都没有你呢? 不知何时飘起的小雨,打在残荷上,在在这静谧的湖上听得清清楚楚。这总不断绝的声音,好似连绵的钟声,一声一声敲在了她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