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汉语拼音是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才在大陆使用的,之前使用的一直是注音符号。其实到目前为止,台湾还在使用这种注音符号,像我们在一些台湾的综艺节目上会看到一些类似“ㄅㄆㄇㄈ”的符号,就是汉语拼音之前使用的注音符号。
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小学开始教学汉语拼音。《汉语拼音方案》比注音字母更先进,更科学,它的制定有三个原则:国际化、音素化、标准音。国际化指字母形式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音素化指音节结构音素化;标准音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语拼音方案》比注音字母更具有字母国际通用、表音准确的特点。40多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已在我国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其中也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同时,也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79年联合国秘书处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国人名、地名的国际标准,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把《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近年来,台湾的一些地名也开始使用汉语拼音,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中文目录检索已全部改为汉语拼音。新加坡多年来都在教学和使用汉语拼音。
2. 语文拼音中什么时候用大写,什么时候
1、汉语人名:姓的第一个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ZhangHui(张辉),Z和H要大写。姓和职务、称呼等组成词语时,姓的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字母小写。如Wang lao shi(王老师)W要大写。但“老”、“小”、“大”、“阿”等称号。开头第一字母也要大写。如Xiao liu(小刘)X、L要大写。Lao Qian(老钱)L、Q要大写。A San(阿三)。A和S要大写。
2、汉语地名、专有名词(如书名、机关、团体等)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Bei jing(北京)B要大写,Shang hai(上海),S要大写,Ning bo (宁波),N要大写。如专有名词是词组,要按词连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Ahonghua Rennin Gongheguo(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的第一个字母Z,人民的第一个字母R,共和国的第一个字母G都要大写。
3、每个整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果是诗歌,每行开头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4、商标和商店的名字,一般每个字母都大写。
扩展资料
常见字母组合发音规律:元音字母音多变,熟记规则。辅音字母显易单,看见就把音来念。字母组合固定音,反复练习形语感。看到生词找规律,划分音节顺口连。元音字母只中间,辅音字母音两边站。
国际音标表内所定的声调符号只有分为高低的平、升、降和两个凹、凸调共8种,这对研究描写声调语言是不够的。赵元任提出了声调的"五度制调符",称为"声调字母",发表于1930年的《语音教师》上,它适用于一切声调语言,已为国际多数学者所采用。汉语普通话的四声标为ā、á、ǎ、à以成为常识。
3. 什么时候声母要大写
大写字母的用法:1、每一个句子开头(或诗歌每行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2、专用名词或姓氏的注音,第一个字母(或全部字母)要大写.如果专有名词是词组,要按词连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Běijīng(北京)Máo Zédōng(**),Zōnghuá Rénmín Gònghéguó(中华人民共和国)此外,封面上的书名,一篇文章的题目,可以全部用大写,或在每个词开头用大写字母.招牌、广告一般可以全部用大写字母.如:YUWEN(语文) XINHUA SHUDIAN(新华书店)。
4. 汉语拼音什么时候开头字母需要大写
下面是四种拼音首字母需要大写的情况:
1、汉语人名:姓的第一个字母和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ZhangHui(张辉)
Z和H要大写。姓和职务、称呼等组成词语时,姓的开头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其余
字母小写。如Wang lao shi(王老师)W要大写。但“老”、“小”、“大”、
“阿”等称号。开头第一字母也要大写。如Xiao liu(小刘)X、L要大写。
Lao Qian(老钱)L、Q要大写。A San(阿三)。A和S要大写。
2、汉语地名、专有名词(如书名、机关、团体等)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B
ei jing(北京)B要大写,Shang hai(上海),S要大写,Ning bo (宁波)N
要大写。如专有名词是词组,要按词连写,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Ahonghua
Rennin Gongheguo(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的第一个字母Z,人民的第一个字母
R,共和国的第一个字母G都要大写。
3、每个整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如果是诗歌,每行开头第一个字母也要
大写。
4、商标和商店的名字,一般每个字母都大写。
5. 汉字是什么时候用拼音字母读的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bai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du,于1955年—1957年文字zhi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dao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2008年9月,中国台湾地区确定中文译音政策由“通用拼音”改为采用“汉语拼音”,涉及中文英译的部分,都将要求采用汉语拼音,自2009年开始执行.汉语拼音是一种辅助汉字读音的工具.在中国古代,由于没有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在教学生字时,常使用两个常见的字进行反切或直拼出这个生字的读音.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由于古代没有标准的拼音方案,致使很多汉字古代的读音与现在的读音完全不同.给中华民族的兴起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是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汉语拼音也是国际普遍承认的汉语普通话拉丁转写标准.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 无论中国自己的规范还是国际标准,都明确指出了汉语拼音的性质和地位,即汉语普通话的拉丁拼写法或转写系统,而非汉语正字法或汉语的文字系统.汉语拼音字母只是对方案所用拉丁字母个体的称谓,并不意味着汉语拼音是一种拼音文字(全音素文字).汉语拼音在中国大陆使用范围十分广泛.海外华人地区,特别是华语地区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目前也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6.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 18世纪中叶,在印度拼音文字的影响下,用反切的方法给汉字注音。例如: 练,郎甸切: 取郎的声母,与甸的韵母相拼。-----最早的声韵双拼思潮。
2, 1867年,英国人thomas .wade 创立了一个拉丁化的威妥玛拼写法---26个字母,用数字标调----全拼方案
3, 1900年,切音字运动涌现的王照的官话字母,共63个民族字母------第一个声韵双拼方案
4, 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三拼方案
5, 1928年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教育公布第一套法定的拉丁化拼音方案-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特点是用字母的拼法来表示汉语的声调----全拼方案
6, 1933年,一个产生于苏联华侨的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北拉,传到上海,特点是淡化声调处理----类似全拼方案。
7, 1958年,中国公布的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26个字母---全拼方案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应用他和另外几位传教士拟订的用罗马字给汉字注音的一套方案写了4篇文章,送给当时的制墨专家程君房, 由程君房编入所著墨谱《程氏墨苑》中。4篇文章的前3篇都宣传天主教教义,由教会单独合成一卷,取名《西字奇迹》,复制本现存罗马梵蒂冈教皇图书馆(在中国,习惯上把上述 4篇文章称作是《西字奇迹》
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代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F.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7. 汉语拼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啊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
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
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
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
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
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
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
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
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
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
《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
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
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
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
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