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董字 行书怎么写
董字的行书抄写法如下图所示: 董 拼 音 dǒng 部 首 艹 笔 画 12 五 行 火 五 笔 ATGF 1.监督管 理:~督。
bai~事。 2.董事:商~。
校~。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一、古董 [ gǔ dǒng ] 1.也作骨董。
2.古代留传下来的 可供玩赏的字画、器物等。 3.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
二、董事 [ dǒng shì ] 由股东选举产生的管理公司业务活动的du人;董事会的成员。 三、酒董 [ jiǔ dǒng ] 1.酒具的总称。
2.指精于鉴别酒味的人。 四、校董 [ xiào dǒng ] 校董即合作学校或私立学校的主要出资者(资金投zhi资或学术投资),构成了学校董事会,可以抉择学校的各项重大事务。
dao 五、会董 [ huì dǒng ] 指某些组织的董事或常务理事。
2. “董”字钢笔书法怎么写,正楷
拼 音 dǒng
部 首 艹
笔 画 12
基本释义
1.监督管理:~统。~督。~正(督察纠正)。~理。~事(某些企业、学校的资产所有者推举出来代表自己监督和主持业务的人)。~其成。
2.正:“余将~道而不豫兮”。
3.深藏:“年六十已上,气当大~”。
4.姓。
组词:
1、古董
造句:或者,像我所作的那样,打开一个旧的古董微型计算机来读取我的单面单密度磁盘,而这有可能引起一场火灾,以及你的周末数据检索计划的快速完结。
解释:(1)古代留传下来的器物,可供了解古代文化的参考。(2)比喻过时的东西或顽固守旧的人。
2、老古董
造句:现今使用的电子邮件系统跟1971年的几乎一模一样,正如在2011年的两台计算机间进行文件传输一般,从本质上看,使用的是一个有着40年历史的老古董。
解释:(1)陈旧过时的东西。(2)比喻思想陈腐或生活习惯陈旧的人。
3、董事会
造句:这些人才也应该从你的团队的每个成员那里听到这个故事的主题,你的董事会也应该参与进去,帮助你推销公司、收买人才。
解释:某些公私合营企业或私人所办企业、学校、团体等的领导机构。
4、董事
造句:“每个人对新世界将变成什么样都感到震惊,”能源效率和可再生技术中心的执行董事V?约翰?怀特说。这是一个加利福尼亚的支持者团体。
解释:董事会的成员。
5、骨董
造句:除了工作不断,周董在东区投资开设的骨董店也正积极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改装工程,整体装潢呈现黑色系「冷调华丽」的质感,预计月底重新开张。
解释:即古董。
3. 董这个字怎么写好看
(董)字可使用行书或者草书。
(行书)给人自由活泼的感觉。
(草书)给人放荡不羁的感觉。
(董)蔡云汉简体行书写法和中国龙新草体写法:
4. 楷书董怎么写好看硬笔书法
方正硬笔行书简体,最早源于庞中华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称为“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草书的则称为“行草”。
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
5. 硬笔董字在田字格的写法
【董】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如下图所示:董拼音:dǒng释义:1.监督管 理:~督。
~事。2.董事:商~。
校~。扩展资料相关词汇1、不知丁董成语拼音:bù zhī dīng dǒng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成语出处: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2、董狐之笔成语拼音:dǒng hú zhī bǐ成语解释: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成语出处:《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
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6. 硬笔董字在田字格的写法
【董】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如下图所示:
董
拼音:dǒng
释义:
1.监督管 理:~督。~事。
2.董事:商~。校~。
扩展资料
相关词汇
1、不知丁董
成语拼音:bù zhī dīng dǒng
成语解释: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成语出处:清 赵翼《陔余丛考 成语》:“曹操既擒吕布,欲缓其缚。刘备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太师乎?'
2、董狐之笔
成语拼音:dǒng hú zhī bǐ
成语解释: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成语出处:《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