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临写篆书中最好的字帖《散式盘》
一、识篆。“写篆容易习篆难”,写小篆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字,习小篆与别的书体不同,由于汉文字几经演变,现代书体与古代书体有了很大的区别。认识了篆字(主要是小篆),理解了六书(象形、形声、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就为临习小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面还有个认识问题,要知道是先有篆书后有其他书体,虽然其他书体产生的时代与小篆相差并不远,但整个书体的发展大体上仍是篆—隶—楷(行、草)的过程。还要备一本《说文解字》,以便查对。
二、选帖。在历代经典篆书碑帖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风格。历代优秀篆书字帖一般有李斯《峄山碑》、《泰山碑》、《会稽刻石》李阳冰《三坟记》以及清朝吴让之、杨沂孙、赵之谦等字帖均是好的。如果是初学小篆的,建议先学王福庵的《说文部首》,然后再学其他。
三、用笔、结体和章法。
篆书用笔讲究圆润浑厚,笔划粗细一致,横平竖直,曲线圆转流畅,线条力求挺劲自然。入纸藏锋逆入,收笔回锋。其笔划可理解为直线和曲线两种。笔划要方中寓圆,圆中有方,关键要写出力度。
结体上整字外形一般呈竖向长方形(比例3:2),讲究平衡对称,上紧下松。主要注意向背揖让、天覆地载、排叠包围、独体主次等关系。
章法上小篆一般讲究均匀疏朗,横竖对齐。
四、持之以恒。学习书法最难的地方在于坚持不懈,只要方向对头,坚持不懈,勤加临习,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的小篆来。
2. 天字篆书怎么写
1、天字大篆写法如下:
2、天字小篆写法如下:
天[ tiān ]的基本解释
1、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天空。
2、在上面 :天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3、气候 :天气。
4、季节,时节 :冬天。
5、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 :今天。
6、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 :天上。
7、自然界 :天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8、〔天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9、自然的、生成的 :天然。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 天,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白话版《说文解字》: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
三、相关词汇解释
1、天地[tiān dì]
天和地:炮声震动天地。
2、阴天[yīn tiān]
布满云的天空。
3、明天[míng tiān]
今天的下一天。
4、先天[xiān tiān]
指人或动物在胚胎时期就形成或具有的。与“后天”相对:先天不足。
5、前天[qián tiān]
时间词。昨天的前一天。
3. 虎字的篆书怎么写
[组词]
虎威 季虎 老虎 豺虎 虎疫 持虎 五虎 虫虎 履虎 风虎 腾虎 飞虎 虎刺 虎校 虎丘 孩虎 赤虎 虎尾虎中 威武 虎将 虎势 虎劲 虎威 虎气
[解释]
.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虎口:a.喻危险境地;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4. 天字的篆书怎么写
卷第一
正旦冬至节道驾
晦庵小学定本
王忠毅打得腾鼓
徐元玉王通进策
奏效各有机会
翰林文字润华
记杀马顺等事
京都驾节体
议王琦事
祖御制文集
沈简庵词翰品行
王孟端遗事
会议迎复仪注
纠弹不承密旨
试题不知出处
卷第二
太上圣节请朝贺
葬地蛇盘兔
于节庵先世行状
读卷填榜名次
开平祠
尹凤岐诗词时事
杨鸿读卷求代
趁航船
奏弹内官善增
弋谦放榜对答
编次文集
看议何见
李祭酒天幸脱过
解湖观榜对答
南都人物之盛
题秋胡图诗
卷第三
詹孟学篆书
曹云西
避天字
詹孟举挽袁华时
前辈存心
蒸山
黄状元墓
吾训道请奉
……
卷第四
卷第五
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卷第十一
……
卷第四十
图书简介-水东日记
本书主要内容是记述明代前期的典章制度,由于作者久居场官场,见闻亦广,对于各项制度及其沿革利弊等,言之甚详。四库提要说盛留心掌故,于朝廷共典,考究最详。有的不是于史传,可补史之缺。另外,本书有不少的篇幅是关于宋、元人和明人的文章、诗词、书札、奏议等,可与史传相参考。同时本书也收录了一些宋、元人和明人的文章、诗词、书札、?嘁榈龋
5. 篆书的篆书类别
汉字的古代书体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篆书
篆书变体,极为繁琐,。古人认为篆书为仓颉所造,但不可信。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汉许慎 《说文解字 ·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上古青铜器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钟',经典多作'锺'。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怪之,言吏,吏告河东太守胜,胜以闻。”《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音式志反。'师古曰:'识,记也。音式志反。'《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草篆: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可识者惟'王九月乙亥'及'乃吉金用作实尊鼎用孝享'等字,其余不可尽识,则以其恣意简损之故耳。
古篆有两义:(1)泛指古代篆书如清桂馥《续三十五举》:宋人间用古篆作印,元人尤多变态。(2)指上古文字,如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古文篆)有三义:(1)广义,从文字学的角度说,泛指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古陶文、古泉文和小篆,是为'古文'系统,与秦、汉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系统相对称。(2)指殷、周或更前的上古文字。(3)专指晚周、六国所用文字。 小篆:篆书之一,与'大篆'对称。亦称'秦篆',意指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而命李斯所制也。小篆笔划圆转流畅,较大篆整齐。秦时刻石如《泰山》、《峄山》、《琅琊台》等,传为李斯所书,为小篆之代表作品。唐李阳冰、五代徐锴与清代的邓石如均是小篆大家。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6. 来字的篆书写法
一、来字的篆书写法如下:二、释义: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往。
~宾。~信。
从县里~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了。
开春以后,农忙~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
~一盘棋。~一场篮球比赛。
你歇歇,让我~。何必~这一套?4、趋向动词。
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这个歌我唱不~。
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念一遍。大家~想办法。
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了。他回家探亲~了。
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9、未来的:~年。
~日方长。10、姓。
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是新春。不愁吃~不愁穿。
黑白桑葚~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
各条战线传~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
一觉醒~。说~话长。
看~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三、相关组词:本来 上来 后来 来到 来年 原来 进来 从来 来自 来回 回来 看来 向来 起来扩展资料:一、字形演变:造字本义:名词,麦子,从外域引进的作物。文言版《说文解字》:来,周所受瑞麦来麰。
一来二峰,象芒朿之形。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
《诗》曰:“诒我来麰。”凡来之属皆从来。
白话版《说文解字》:来,周代先人所接受的西域瑞麦。一支来麦有二支麦峰(指篆文字形中的),象麦子的芒刺形状。
它是上天送来的宝贵礼物,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来”的“来”。《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诒我来麰。”
所有与来相关的字,都采用“来”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1、从来[cóng lái] 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式):他~不失信。
这种事我~没听说过。2、来自[lái zì] 表示来源,但通常不带有肇始之意,而指从原有的以另一形式存在的人或物,通过赋与、移转、演绎、模仿或再生而发生。
3、回来[huí lái] 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来:他刚从外地~。他每天早晨出去,晚上才~。
4、看来[kàn lái] 粗略地判断。5、再来[zài lái] 再一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