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一个词语描写蚕桑
你好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27.村景即事(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28.村居晓起(宋)韩维
天星何寥寥,野旷风露清。
田父出门望,山鸦绕舍鸣。
蚕桑从此起,农里各有营。
顾惭不耕者,日宴掩茅衡。
29.过横远途中(宋)陈宗远
蚕桑事已过,耕稼老农勤。
桥断荒村雨,山埋半岭云。
满意请采纳
2.新型农民蚕桑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
6天的学习时间虽然短,却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及了解。
农业推广是通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把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新观念,用试验、示范、交流、引导等方式,传授传播给农民,使其自愿改变概念及行为,从而改变自我决策及管理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农村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水平。通过这次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及发展现状,现代农业的含义。
我国现代农业的特征,现代农业的类型,加深了对我国现代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理解,既学到了新的农业推广理论方法及实际工作中所需的一些技能技巧,又了解了目前农业科研的一些比较前沿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自己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转变,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综合技能水平。
3.关于蚕桑文化的作文
吴江是全国著名的丝绸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
蚕桑生产历史悠久,蚕业文化源远流长。种桑养蚕是吴江地区的农家传统,而由此产生的蚕桑文化则是吴江独特的文化现象。
因此在我们开展《特色吴江》的主题活动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吴江的蚕桑文化。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如何去感受蚕桑文化的魄力呢?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教育过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是啊,何不让我们的小朋友也来实践一下小小养蚕女,尝试一下小小印染工,通过亲身体验,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以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一、“社会即学校”,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它阐明了社会环境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创设立体多元的教育环境,使教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培养情感,完善人格,这是我们组织开展“蚕宝宝与蚕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事实上,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事实上,在我们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首先,幼儿园中养育的蚕宝宝就是家长带来的。蚕宝宝养起来了,可在城市,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桑叶成了大问题。
马上有家长从单位采来桑叶,还有些家长特意带着孩子开车去农村采,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蚕宝宝快上山,家长拿来了稻草,用纸板把鞋盒隔成了一间间小房间,带到幼儿园,供蚕宝宝上山用。
籍由养蚕宝宝这个活动,老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进行,并从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一起完成给蚕宝宝采食物,帮蚕宝宝布置新家,为蚕宝宝拍照,替蚕宝宝记日记等等实践活动,共同认识了蚕宝宝的生命过程,共同欣赏了蚕宝宝的生命之美,共同体会了养蚕中的收获与失落,欢喜与忧伤,培养了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惜生命的良好品行,还共同领略了祖国悠久灿烂的蚕文化,构建起了理解、协作、互助、共嬴的良好人际关系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中的方法论。
他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在我们“步入蚕宝宝的世界,领略蚕文化的魅力”的活动中,小朋友们在做中学,在做中乐,活动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开放性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活动进行中,孩子们亲历养蚕过程,与蚕宝宝朝夕相处,跟随家长一起为蚕宝宝采桑叶,为蚕宝宝清理粪便,观察蚕宝宝的各种生活习性,吃吃睡睡,眠一次蜕一次皮,肤色由黄变白,吐丝结茧,变化成蚕蛹,直到最后羽化成蛾,产下新的蚕卵的整个生命过程,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活动,倾听蚕宝宝吃桑叶的沙沙声,摸摸蚕宝宝凉凉的皮肤,闻闻蚕沙的味道,进而模仿蚕宝宝的爬行,表演蚕宝宝的成长经历,用蚕茧进行艺术创作,亲手实验当个印染工人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情感得到培养和深化,活动中许多问题需要幼儿自己解决,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幼儿自己克服,活动过程本身成为了一个不断磨炼意志,形成优良个性的动态生成过程。如在《桑果!桑果》这个活动中,幼儿通过挤、压、捣等方法,把桑果变成染料,了解了古人制作染料的不易,因而在接下来小小印染工的活动过程中,幼儿特别珍惜自己制作出来的“染料”,都努力要印出最好的图案。
三、陶行知先生说得好:“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在“蚕宝宝与蚕文化”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注重把教学活动生活化。
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我们让有条件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一起去采桑叶,其他小朋友则在幼儿园学习分辨嫩叶和老叶,了解根据桑叶的成熟程度,喂养不同时期的蚕宝宝;采摘、品尝桑果,用桑果进行染纸游戏,了解古代颜料的由来。请教养蚕人,了解养蚕知识和蚕文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蚕丝制品,了解蚕丝的经济价值。
因地制宜,精心设计了绘画、泥塑、社会调查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幼儿有机会走出教室,融入生活,亲近自然,步入社会,获得了关于蚕宝宝的丰富知识。例如蚕沙,也就是蚕宝宝的大便,一开始,有的小朋友一看见就说臭,脏,不愿意给蚕宝宝清理。
于是我们就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上网找资料,通过学习,使幼儿了解了,原来蚕的一身都是宝,蚕沙是一种中药,我们这儿还把蚕沙晒干了做枕芯,能清凉明目呢,并且有一位家长还带来了蚕沙枕头给小朋友直观感受。作为丝绸之乡,蚕丝制品种类繁多,有真丝围巾、各种款式的丝绸衣服、帽子等,最具吴江特色的蚕丝被,家家户户都有。
那蚕丝被是如何制作的呢?我们请来了有经验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做实验,从蚕茧中抽出丝,由幼儿来绕丝;示范烧茧,剥茧,了解丝棉斗的制作;参观丝棉加工坊,观看如何把棉斗拉成被子,并尝试学拉棉斗,当幼儿感受到十几个小朋友也拉不好一个棉斗,而阿姨只要两个人,就把一个个书包大小的棉斗又快。
4.日记的蚕怎么写
把它放在纸盒子,或是筛米的小筛子里,用筛子的话要放一些纸垫在筛底。
小蚕刚从卵里孵出来时,要特别小心对它,用比较嫩的桑时喂它,换桑叶的时候用很软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等它要结茧子的时候,拿些麦秆子札成枝枝桠桠的型状就可以了。
破茧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盒子里,它们会在一起交尾,然后产卵。有时因为养的蚕少,所以破茧的时候蛾子会有落单的,但不用担心,只要有一对蚕成功,相信也够你养了。
桑叶要新鲜的,也可以每次采集一塑料袋,分次每天用几张,其余的洒点水装在冰箱里保鲜。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凉干,一定要凉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翘辫子。 昨天,我买了几只蚕,准备养起来。
回家后,我找了个小盒子,下面用透明胶粘起来,上面扎上许多小孔,里面铺上一张白纸,蚕宝宝的“家”就做好了!
我小心翼翼地把蚕宝宝放进它们的“家”里。它们在里面爬来爬去,有的把头探出来,不停地摆动;有的在纸上乱爬,速度挺快;有的奄奄一息,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我恍然大悟,我怎么忘了给蚕宝宝喂桑叶了呢?
我连忙抓了一把桑叶放进了盒子里。这些小家伙们就吃起来了:有的从边角地方向中间啃,像挖地道一样;有的从中间挖个小洞,由中央向边区进攻;还有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见到叶子就扑上去……
到了中午,我看见蚕宝宝都不动了,原来它们正在休息。它们休息的姿势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是被定住了一样;有的“多脚朝天”。仰卧在那里,好像在做着美梦;还有的睡在桑叶上,似乎生怕桑叶被别人抢走了……
啊,养蚕宝宝好有趣呀!我要把蚕宝宝照顾好,让它们吃得饱饱的,睡得好好的,长得壮壮的,结出又白又大的 。 。
养蚕记
前段时间,科学老师发给我们一些蚕卵,让我们回家自己动手孵化。这些蚕卵比芝麻还小,圆圆的,灰不溜秋的,我有些将信将疑,这些小不点儿真能孵化出蚕宝宝吗?
回到家后,我把蚕卵放在棉花里,因为科学老师讲过,蚕卵要有一定的温度才能孵化。接下来的几天,我一放学去看我的蚕宝宝孵化了没有。盼星星盼月亮,直到第五天,我照例打开棉花,惊喜地发现白色的棉花上有几个极细小的,黑黑的小毛毛虫在蠕动,我高兴地叫起来:“我的蚕宝宝孵化出来了!我的蚕宝宝孵化出来了!”我赶紧找来一个小纸盒,又拿了一片桑叶,用一根牙签小心翼翼地把棉花上的蚕宝宝拨弄到桑叶上,再放进纸盒里,我不禁又担心了起来:这么小的蚕宝宝,它们会吃桑叶吗?
第二天早上,我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纸盒,发现嫩绿的桑叶上多了几个小小的洞洞,还有一粒粒黑黑的大便,蚕宝宝呢则正躺在桑叶上伸着懒腰呢。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小东西能吃会拉,健康得很哦!
在我的悉心照料下,我的蚕宝宝一天天地在长大,我发现它们原本黑黑的身体渐渐变成了深灰色,棕褐色的头部也依稀可分辨了,它们吃桑叶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身体也变越来越长越来越胖了,有时候我发现它们吃饱了就昂着头,好像在说:“小主人,谢谢你每天给我们吃这么嫩的桑叶。”
通过这段时间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养蚕宝宝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