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人坚信朋友圈谣言怎么办
虽然是个新鲜事物,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民众的时间,不仅是年轻人,就连50、60后也纷纷装上,方便与孩子。
但是,老爸老妈们转发的信息,有些都带有这样的字眼:“太可怕了”、“太恐怖了”、“看的人都转了”、“紧急通知”……除了天天刷屏的微商,父母热衷转发谣言竟然是朋友圈中常见现象第二名,天天做科普的小编感到好桑心,说服父母勿信谣言也很难有木有!今天,我们就来一下父母们的心理吧!-------------长辈们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也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不管真假,转出去再说,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在转发信息的时候,长辈们不知道那是谣言,也没有打给内容中提及的所谓“国家公安部”、“电视台”等权威机构核实。
他们仅仅以“为家人朋友好”为出发点,那么,这些善良的老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传播网络谣言呢?【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玩的老人是属于“不服老”类型的。】与人过四十会发生“中年危机”一样,随着岁月流逝,人进入60岁以后,也成为了传统观念中的“老人”了。
此时的父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丧失感,就是觉得一切都已经“近黄昏”了。还有一种是毕生发展观,发现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会主动享受“夕阳无限好”的乐趣。
这两种观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玩的老人多是后一种类型,他们不服老,愿意接纳新鲜事物,去跟随时代脚步。
中老年人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从情感需要来讲,父母需要归属感。】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各种需要的,而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和对安全的需要,对于健康的老人来说,这两点都是满足的。而接下来就是爱和归属的需要。
父母那辈人身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缺乏归属感,这会让老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如此,人的本性是需要一个圈子的,而且,还要在圈子里有自己的声音,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归属感。
流言则以骇人的标题,吸引了很多人来点击,老人家也就以此来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和被关注。----------------【从社会性来讲,谣言可以满足人的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协作并且保持友好。人之所以是一种社会动物,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生存的根本。
网络流言都是告诉了你一些“惊天”的秘密,我把这个秘密分享给你,不管真假,都是我的一份心意,而且很多流言都写着“看的人都转了”,如果我不转,岂不是辜负了你?如果你不看,岂不是辜负了我?我转了,你看了,你赞了,甚至你评论了,你我的连接从此达成。虽然有些老友可能不常相见,但是,网络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保持这份,给人的感觉固然是极好的,而分享的内容,则不再重要。
-----------------【从众心理。】从个体来看,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会更好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周围的人,这是人的本能。
在父母的眼里,网络上的这条信息,毕竟传播量很大,毕竟“看过的人都转了”,这不是主流是什么?想必好多老伙计也都看过了,如果他们谈论起此事,我不知道,那多囧啊,干脆采取主动,分享个话题,跟老朋友有话题来聊。而且,跟年轻人也有一个共同话题了,再也不会被叹“有代沟”了,他们愿意投身“主流”。
而网络谣言,给了他们一个从众的切入点。-------------------如果爸爸妈妈分享的这些内容困扰到了你,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不再转发呢?最重要的一招,就是——陪伴!儿女的陪伴可以弥补以上列举的父母的种种心理需要。
但陪伴是有技巧的:1.陪伴不一定是天天见面,而是让父母从感情上觉得你是惦记着他们的。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可能情绪有波动,可能时间很紧迫,让我们不愿意或者没时间跟父母交流。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父母的世界从“流言”改为“留言”。坐公交的时候告诉爸妈“路上好堵啊,不过我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跟您说说话”,吃饭后可以跟父母讲“中午跟同事去吃了工作餐,其实好想念妈妈做的面啊”,短短一两句话,就可以给父母一整天的温情。
2.陪伴可以只讲述事实,不要指责。千万不要用“看您,又转发这些东西”或者用更苛责的语言对待父母,这会使得本来就无力感超强的老人感到更加失落。
此时的沟通技巧就是,只,“妈妈,我今天看了您转发的一个消息,其实啊……”,这样表达出对父母的关注,她就会非常高兴。我们把流言里的内容给父母再重复一遍,她自己就会觉得荒唐或者可笑,有的可能稍加解释,即便是面对“顽固不化”的老人,也不要着急甚至叫嚷,那样只能把父母推到流言的漩涡里。
3.成立“陪妈团”。网上的“新手爸妈”、“妈妈宝宝”比比皆是,都是交流如何育儿的,但是很少有专门的团队来讨论如何对待父母。
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到无所适从,“陪妈团”成员可以一起讨论,或者写辟谣文章来让大家转发,或者写一些温情文字给父母。一个人每天做这些事情有些困难,但是里轮流做,一个人写,大家来。
2.家人坚信朋友圈谣言怎么办
虽然是个新鲜事物,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占领了民众的时间,不仅是年轻人,就连50、60后也纷纷装上,方便与孩子。
但是,老爸老妈们转发的信息,有些都带有这样的字眼:“太可怕了”、“太恐怖了”、“看的人都转了”、“紧急通知”……除了天天刷屏的微商,父母热衷转发谣言竟然是朋友圈中常见现象第二名,天天做科普的小编感到好桑心,说服父母勿信谣言也很难有木有!今天,我们就来一下父母们的心理吧!-------------长辈们接触网络通常比较晚,对网上的一些内容也缺乏辨别能力和专业的判断,不管真假,转出去再说,于是就成了谣言的“无意识传播者”。在转发信息的时候,长辈们不知道那是谣言,也没有打给内容中提及的所谓“国家公安部”、“电视台”等权威机构核实。
他们仅仅以“为家人朋友好”为出发点,那么,这些善良的老人们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传播网络谣言呢?【从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来看,玩的老人是属于“不服老”类型的。】与人过四十会发生“中年危机”一样,随着岁月流逝,人进入60岁以后,也成为了传统观念中的“老人”了。
此时的父母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种是丧失感,就是觉得一切都已经“近黄昏”了。还有一种是毕生发展观,发现退休以后的生活依然可以精彩,会主动享受“夕阳无限好”的乐趣。
这两种观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可以体现在同一个人身上。玩的老人多是后一种类型,他们不服老,愿意接纳新鲜事物,去跟随时代脚步。
中老年人向往的是一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他们希望被关注,重视健康,又渴望保护子女,这也是他们喜欢刷这类消息的原因。-------------------【从情感需要来讲,父母需要归属感。】
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各种需要的,而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最底层的是生理需要和对安全的需要,对于健康的老人来说,这两点都是满足的。而接下来就是爱和归属的需要。
父母那辈人身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动荡,缺乏归属感,这会让老人们感到无所适从。虽然如此,人的本性是需要一个圈子的,而且,还要在圈子里有自己的声音,有一定的地位,这就是归属感。
流言则以骇人的标题,吸引了很多人来点击,老人家也就以此来证明着自己的存在和被关注。----------------【从社会性来讲,谣言可以满足人的亲和动机。】
亲和动机的意思就是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协作并且保持友好。人之所以是一种社会动物,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是生存的根本。
网络流言都是告诉了你一些“惊天”的秘密,我把这个秘密分享给你,不管真假,都是我的一份心意,而且很多流言都写着“看的人都转了”,如果我不转,岂不是辜负了你?如果你不看,岂不是辜负了我?我转了,你看了,你赞了,甚至你评论了,你我的连接从此达成。虽然有些老友可能不常相见,但是,网络把大家连接在一起,保持这份,给人的感觉固然是极好的,而分享的内容,则不再重要。
-----------------【从众心理。】从个体来看,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会更好适应这个社会,适应周围的人,这是人的本能。
在父母的眼里,网络上的这条信息,毕竟传播量很大,毕竟“看过的人都转了”,这不是主流是什么?想必好多老伙计也都看过了,如果他们谈论起此事,我不知道,那多囧啊,干脆采取主动,分享个话题,跟老朋友有话题来聊。而且,跟年轻人也有一个共同话题了,再也不会被叹“有代沟”了,他们愿意投身“主流”。
而网络谣言,给了他们一个从众的切入点。-------------------如果爸爸妈妈分享的这些内容困扰到了你,我们该如何去帮助他们不再转发呢?最重要的一招,就是——陪伴!儿女的陪伴可以弥补以上列举的父母的种种心理需要。
但陪伴是有技巧的:1.陪伴不一定是天天见面,而是让父母从感情上觉得你是惦记着他们的。现在年轻人工作压力大,可能情绪有波动,可能时间很紧迫,让我们不愿意或者没时间跟父母交流。
网络给了我们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父母的世界从“流言”改为“留言”。坐公交的时候告诉爸妈“路上好堵啊,不过我正好可以趁这个时间跟您说说话”,吃饭后可以跟父母讲“中午跟同事去吃了工作餐,其实好想念妈妈做的面啊”,短短一两句话,就可以给父母一整天的温情。
2.陪伴可以只讲述事实,不要指责。千万不要用“看您,又转发这些东西”或者用更苛责的语言对待父母,这会使得本来就无力感超强的老人感到更加失落。
此时的沟通技巧就是,只,“妈妈,我今天看了您转发的一个消息,其实啊……”,这样表达出对父母的关注,她就会非常高兴。我们把流言里的内容给父母再重复一遍,她自己就会觉得荒唐或者可笑,有的可能稍加解释,即便是面对“顽固不化”的老人,也不要着急甚至叫嚷,那样只能把父母推到流言的漩涡里。
3.成立“陪妈团”。网上的“新手爸妈”、“妈妈宝宝”比比皆是,都是交流如何育儿的,但是很少有专门的团队来讨论如何对待父母。
而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老人感到无所适从,“陪妈团”成员可以一起讨论,或者写辟谣文章来让大家转发,或者写一些温情文字给父母。一个人每天做这些事情有些困难,但是里轮流做,一个人写,大家来。
3.微博辟谣#首先造谣诽谤艺人
1、请点击链接(/R7JfHpL)下载《微博投诉通知函件》表格填写投诉内容(所有选项均为必填); 2、提供您的身份证或单位机构的主体资格证明资料的复印件; 3、以上资料准备齐全后,请将投诉材料传真至:022-23903299,022-23903004,或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理想国际大厦15层,收 件人:微博投诉,邮政编码100080。
同时,为快速查找您的投诉材料,请在传真件或。 点此->/RqOlrLW 查看详细内容。
4.对于别人的评论、我们该怎么对待
一 好像是叔本华说的,痛苦是经,快乐是纬,人生就是一面由痛苦和快乐编织成的席子。
离开了痛苦,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了。 同理,善恶、正邪、真假、毁誉……也是相生共存的。
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人生于世,无论是谁,只要是作为“社会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会被他人评论,都会受到别人的表扬与赞美,也都有可能遭到他人的批评与讽刺,甚至是谣言与诽谤。有个政治家曾说过:“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即使是去世很久的古人,也无法避免今人的评说,我们活着的人遇到别人说三道四,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既然我们无法避免别人的评论,自然也无法避免别人的谣言与诽谤。
关键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谣言与诽谤。 二 谣言,从对象上来分,可分为针对公正事务的谣言与针对公民个人的谣言。
在公共事务方面造谣,欺骗的是公众。有的谣言出自官方,如著名的“亩-产-十-万-斤”、“无-非-典”、“好-五-倍”、“印-花-税-不-上-调”,等等;有的谣言出自民间,如“包-子-馅-是-纸-做-的”、“银-座-淹-死-了-人”、“史-上-最-毒-的-后-妈”,等等。
政府官员出来造谣,大约是出于“好意”,如为了政绩、为了形象、为了安抚人心、为了避免引起社会混乱……民间的造谣者,可能居心叵测,如为了捣乱,为了报复,为了泄愤、为了哗众取宠…… 当然,如果民间的谣言与官方谣言一致,那就不叫“造谣惑众”了,通常的说法是“正确引导舆论”。 三 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小道消息层出不穷,那说明大道堵塞不通了;如果谣言四起,那说明公信力已经很成问题了。
无论是出于好意还是别的什么用意,造谣、撒谎、骗人,总是不对的。官方隐瞒真相的结果,是公信力的降低乃至消失。
一旦谣言四起,人们宁可相信谣言,也不相信官方的“辟谣”。 所以说,当我们遇到社会上有谣言传播的时候,先别忙着动用武力钳制舆论,应该先检点一下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是不是很成问题。
公信力提高了,谣言自然会不攻自破;大道畅通了,小道消息自然会失去市场。 四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受到过谣言诽谤的伤害,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原谅那些造谣者、诽谤者。
造谣者、诽谤者无论是出于什么动机,都是对公众的欺骗,我们该怎么对待这些信用丧失者、居心叵测者?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不是法治社会吗?对待这些造谣者、诽谤者,就应该绳之以法!因为他们不值得同情。 绳之以法当然是可以的。
但是,对造谣者、诽谤者予以法办,更要依法办事。 首先,谁举报谁举证,举报者要拿出被举报者的言论确系造谣诽谤的证据。
其次,执法部门应该在核实举报者的证据之后,再找被举报者询问、核查有关情况。 最后,只有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有关部门才可以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嫌疑人采取治安处罚措施,或通过法庭进行审理、判决。
而仅仅是靠举报者的一个电话便悍然将人拘捕,又焉知举报者不是在造谣陷害?如果执法部门打着打击“造谣传谣”的旗号就可以随意捕人,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处于危险之中。这是比谣言与诽谤更可怕的事情! 五 我一直认为,采取暴力手段或法律手段惩戒造谣诽谤嫌疑人,并不是减少或杜绝谣言诽谤的最好办法。
何谓造谣?何谓传谣?这界限就不好划分。嫌疑人如果说这谣言是听别人说的,怎么办?无非就是追问听谁说的。
如果他说,他是在某一公共场合听人说的,你怎么查?如果他为了不牵连更多的人,硬是自己揽下来,岂不是将传谣者当成了造谣者?王蒙在一篇文章中曾说,你问甲,这谣言是听谁说的,甲说是听乙说的,乙说是听丙说的……壬说是听癸说的,癸又说是听甲说的。整个转了一圈,成了无头案,你该怎么办? 谣言诽谤可能会带来冤案。
但调查谣言诽谤,很可能制造出更大的冤案。 如果是针对公民对公共事务所发表的言论进行调查,必会出现“以言定罪”这一专-制-社-会特有的产物,很可能会带来人们“道路以目”、“万马齐喑”的恐怖局面。
当权力要介入公民的言论领域的时候,我们要格外警惕!我们宁可容忍谣言诽谤的欺骗与伤害,也不能容忍公权力对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制与剥夺。 六 对付在公共事务方面出现的谣言,最好的办法是让人们知道真相。
你拒绝记者进入现场采访,不欢迎媒体进行报道,公众又如何相信你的辟谣?即使你有打个电话便让公安拘留“造谣传谣者”的特权,即使那个被拘留者真的是在造谣,即使你真的很无辜,即使那个造谣者人品很不怎么样,舆论的天平也不会倒向你这一边。你打击“造谣传谣”的结果,是人们更加相信谣言,而且丝毫无助于对你的形象的维护。
聪明的做法,是欢迎记者调查,欢迎媒体报道,用真相来击碎谣言。 在公民言论的田野中,谣言与诽谤就如同与水稻生长在一起的稗草,除去稗草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小心,要经过仔细分辨。
如果打着除去稗草的旗号,用霹雳手段横扫一切,那么很可能将水稻也割掉了。 其实,水稻就是水稻,稗草就是稗草,时间一长,稗草是长不出大米来的。
七 我丝毫没有为造谣诽谤者辩护的意思。 那些造谣诽谤者,尤其是那些针对公民个人的造谣诽谤者,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