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年年有余的四个大字如何书写
1、楷体
2、篆书
3、隶书
扩展资料:
成语解释:
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可谓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若用图画表示则可看作是传统吉祥符号。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鱼,为人们所喜爱,除了它的食用价值外,还由于它是一种美好的文化象征。
作为食俗,我国把鱼尊为吉祥物的,常常作为婚宴的主菜,象征新婚夫妇恩恩爱爱,永不分离。
我国南方的鱼俗佳话也很多,江苏苏州刺绣“苏绣”流行一幅鱼的图案《鱼戏莲》,妇女为丈夫或情人刺绣的兜肚,最爱采用这幅吉祥画。苏北地区的农村人家,每到农历除夕在秤钩上挂一条鱼,当地方言“秤”、“剩”、“鱼”、“余”谐音;“秤(剩)有 鱼(余),年有鱼”,也就成了人们的一句口彩。
总结:
“年年有余”是一个非常吉利,象征富贵和吉祥的词汇,也是我们春联最常见的四字成语。
2.楷书柳体的“年年有余”怎么写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地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拓展:
柳体书写口诀
1、中宫收紧,横竖舒长
柳字常把每个字的中心部分收得很紧,而把横、竖(也包括一些撇捺)伸展得很长。这样,字的结构既紧密又宽舒。
2、笔笔顿挫,筋骨开张
柳字每一笔画都注意顿挫。顿挫的表现就在每一笔画的下笔、驻笔时要用力提按,意到、笔到,笔笔送到,这样才能够写出笔意,笔画才能有筋有骨、顿挫有力。
3、撇轻捺重,并运圆方
柳字的撇是比较轻的,捺比较重。柳体虽然方笔居多,圆笔有时也有,多用在点、竖、撇等笔画上。有的字撇捺用的都是圆笔。
4、点圆波短,横弱竖强
柳字的点总是比较圆的,有时一面是圆的一面是平直的,平捺往往写得比较短,刚刚超出上面部分就停了。比其它各家的平捺都短。柳字的横较细,竖比较粗。
5、短撇粗壮,短横上扬
柳体的长撇、长横都比较瘦,而短横、短撇比较粗。短横多作仰势,即向上弯曲。长横则多做俯势。
6、回锋起口,挫口相当
柳字一竖写到底再向上引笔叫做“挫”,回锋向上叫做“口”,然后再挑出。这个动作与颜字的钩挑相仿,但要注意不能过分,如果太夸张那就成为一种习气了。
7、折须提笔,颜柳同行
字右上方拐弯处叫做“折笔”。柳字和颜字一样经常是写完一横之后提笔另起,写成一折,表现了刚劲方折的笔法。
这个口诀,基本上把柳体字最重要的特点说明白了。初学者如果能把这个歌诀背下来,那么,柳体的特点就基本掌握了。
3.年年有余的隶书怎么写
写法如下:
隶书的特点
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字型结构上,变长为扁,而且增加了标志性的长波画,也是隶书的代表性的笔画。
在用笔上,出现了方笔和折笔,方圆并用,笔法更加完备。
在字型上相对于篆书更加的抽象化,不再像篆书那样象形,字型已经和楷书很相近了。
隶书和楷书一样,都是中国书法五种书体之一,隶书形成于秦朝,也有的说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清朝隶书又得到了一次发展。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说最初来自于监狱里的小吏,由于监狱里面需要写的文件、档案太多,而篆书书写起来又比较复杂,所以慢慢他们发明了更加简便的隶书。
4.年年有余的含义
这样积久成俗,就成为船文化的一种属性,即“以鱼谐余,以鱼寓吉,以吉示富”,更是渔民祈愿航海平稳安全,捕鱼收获丰富,生活过的更加富裕。这大概是“年年有余”的原始含义。
其实此俗的源头在渔民那里,渔民历代身置水境,近鱼既久,则生渔俗。渔民靠水吃鱼。船中就餐,鱼头惯朝船大,鱼尾朝船二,船脚们则各食其近。
渔民有此俗,源于何朝何代?总该受染于与之相关联的地域背景、生态环境和饮食文明的进化。这样去看,东晋是前基期,宋代是形成期。东晋时,黄河、长江流域渔俗交汇,江东进而开发,鱼稻远胜孙吴之时,时人则始称江东为“鱼米之乡”。
那时,渔业勃兴,商机遍水,为生财时尚之道。渔业发达必然带动渔俗兴起,“食鱼寓吉”、“以鱼譬余”的祈福舆情的“苗头性”,是“鱼米之乡”的江东渔业人士所张扬,随顺情理。起码,这里是有了“年年有余”之年俗的成因氛围。
5.年年有余来历
年年有余来历: 年年有鱼是“年年有余”的谐音,可谓中国传统吉祥祈福最具代表的语言之一,若用图画表示则可看作是传统吉祥符号。
图中要有莲花或莲藕,还要有鱼,即“莲连有鱼”。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一位伟人曾说:“人是由鱼变的。”
这同人所共知的“猴子变人”说似乎悖忤;然细细想来,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而海洋中的高级生命是鱼,人作为陆地上的高级生命,说其在进化链上曾同鱼的蛋白基因有过相同的结构,不是又合乎进化论观吗?可见,“鱼可变人”之说并非伟人信口开河,故作标新立异之论,而是他哲学思考的结果。这一说法还可从世界其他民族那里找到“知音”,“鱼美人”的传说便是一例。
人与鱼的“远亲”关系,我们还可从我国历史和我国民俗中找到旁证。我国民俗岁末祭祖中讲究供鱼,取年年有余(鱼)之吉利,则是对鱼的一种图腾崇拜。
参见百度百科:/link?url=_xl4oeQhqnaCzcXQ0lAMB8-Qqjl2w7ftues7GkuD7asrADZYx1tfFrhCcZ-fHawx3ELEe9K10sy7JiyPe5ZJACOvyDPUFfaE-Vnzzb-wR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