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您好
对的,是这样写,1997年8月第1版的《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对“忄”笔顺的说明是:左点、右点、竖。《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是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基础上形成的,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编写的、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它具有权威性,应该在汉字教学中被认真执行。
“忄”的笔顺,在很长时间以来都存在着不同的说法: “竖、左点、右点”“左点、右点、竖”等。《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对它们的规范,符合笔顺书写应该照顾便捷性、系统性等方面的原则(参见高更生著《现代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 年12 月第1 版358~359页),“忄”的笔顺规范为“左点、右点、竖”,能够体现左点与右点的笔意联系,书写起来由上而下方便快捷,同时从整体上照顾到“垂露竖”作为主笔书写时收笔的特点。历代书法家中许多带有“忄”字的草书、行书,有很多都是采用了“左点、右点、竖”的笔顺。
有人认为“左点、右点、竖”,不符合“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这个看法是值得商量的。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律中有“从左到右”这一条,但是汉字笔顺也有特殊规律,比如“从左到右”的例外, “兆(撇、点、提、竖弯钩、撇、点)、非(左竖、横、横、横、右竖、横、横、横)”等字,再如“从上到下”的例外,“及(撇、横折折撇、捺)”等字,这样看来,所谓的“从左到右”的规律并不都适用所有的汉字,因此,也就不好说所谓的“不符合‘从左到右’”的规则了。有些字之所以“不符合”那些一般规则,是因为它需要照顾到便捷性、系统性等另外的一些笔顺原则。
还有人认为“忄”的笔顺是“长竖、短竖、点”、“短竖、长竖、点”或者“短竖、点、长竖”,这些也都是不符合新的规范的看法。它们的问题在于, “忄”这个偏旁中,无论是楷体还是宋体,都不存在“短竖”这个笔形, “长竖”左边的那一笔应是“点”,属于“点”中的“左点”。有的教师在解释“忄”的笔顺时指出,“汉字的笔画名称是根据楷体字的笔画形体确定的”,言外之意是宋体的“忄”“长竖”左边的那一笔是“短竖”,这个说法也有不严谨之处:第一,现代汉字的笔画名称不只和楷体字有关,它与今文字中的隶书、草书、行书(后两者为非基本字体)也都有关系。这里要谈的主要问题似乎不应该这样说,确切一点儿的话,应该是“某种字体中某个字的笔画、笔顺由该种字体确定”。第二,宋体与楷体的关系到底该如何界定?从狭义来看,宋体与楷体固然不同,但从广义来看,宋体是印刷体楷书的一种,它也是楷体,所以仅从称说上来看,某些字的某一笔画,其宋体与楷体的称说是一样的,比如“木”字第一笔虽然宋体与楷体笔形有细微差别,但都叫“横”。所以在笔画名称确定这个问题上,不应将楷体与宋体完全对立,也无法完全对立。
此外,也有教师从书法技巧和审美的角度谈“忄”笔顺的问题,比如, “两个‘点’位置邻近,写起来相互呼应,很自然地连着写,写完右边的‘点’再顺势向上写‘竖’”,这个说法中涉及的书法技巧和审美规律也不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通则,譬如“小”,楷体字的笔顺是“竖钩、左点、右点”,两个“点”也邻近,也相互呼应,但是笔顺却不和“忄”旁一样,而是先写中间的“竖钩”。这中间既涉及书法技巧、审美规律,也和书写的便捷、系统性等具体原则有关。具体汉字还须具体分析。“贯”字一共是写8画。上边是:
先写竖折,再写横折,第三笔写里面的竖,最后写长横。下边是:
先写竖,再写横折,第三笔撇,最后一笔写捺。
2.千姿百态的桥用()字体写出来好看
假如是硬笔字,可以看看徐静蕾字体的写法风格。
假如是毛笔字,最好是行书字体。或者行草字体。
既然是“千姿百态”,还是活泛一点为好。楷书就显得太拘谨了。
当然,自己用惯了字的写法,那就试试(例如做课件)也行呀。
3.如何练好正楷字
要想学习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
这四项是很关键的。 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
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
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
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黄色,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古称赤亭纸。
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主产于富阳市。
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
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裱装画轴等。此外,还可作上等包装纸。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
写意山水多用它。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
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适合写小楷。
选择适合自己的字帖: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学习书法要继承前人的经验,首先要选好临写的范本,即选帖。
选帖即是拜古人为师。 我国历代优秀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在学习前人的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他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在结体运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规律,创作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受人喜爱,使他们的作品千古不朽,成为后人学习书法入门的楷模。后学者掌握了他们这套写字的规律,为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打好基础,从事书法艺术就能登堂入室了。
因此,选帖很重要。选好帖,就要恭恭敬敬地学,学得惟妙惟肖,即称为“入帖”了。
有人怕学像了就跳不出来了,产生疑虑,其实是不必要的。正如明代倪苏门在《书法论》中所说:“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沈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自不为之动。”
如果朝三暮四,就会影响基本功的练习。到了确实掌握了一家书法的规律,字字写来确是“此种嫡派”,那时候你的基本功力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书法的结体和笔法都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通过实践,在提高对书法艺术认识的基础上,然后多找几家书帖,临习研究,知其长处和短处,加上其他文学艺术修养的提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就能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这也就是“出帖”了。这是一生所 追求的事。
关于字型的大、中、小,初学者以何种为宜?一般讲以中字作为练习开始为好,即二寸见方的字,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碑》。初写小字,容易见效果,因为字型小,笔画间架间隔小,书写时容易掌握和控制。
然而写惯了小字,遇到写大字,间架结构的笔法间隔距离大了,书写时对笔画的掌握和控制就不容易,很可能出现疏散松懈或紧密不匀等等现象。写二寸见方的字,写大字时有伸展的余地,写小字则更容易掌握。
楷书名家很多,风格流派也各异。有的丰厚雍容;有的紧密险峻;有的倚侧秀逸;有的挺拔刚劲;……。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从有利于练习基本功力和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考虑练习哪种风格有利。现在许多人练习书法,往往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四家中挑选一家的作品来作为范本。
另外,唐代的虞世南、诸遂良的碑帖,也常常被人作为练习基本功的范帖。初练楷书的基本功力自然不必拘泥这些家,墓志中有许多碑都写得很好,如隋代的《龙藏寺碑》、《董美人墓志》等等也可以临习。
欧阳询是唐初书家,以擅长楷书出名。《旧唐书》说“询初学王羲之书,后渐变其体,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或以为楷模焉”。
说明唐代时即把他的字当作范本来临习了。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