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生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怎么写
第一,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与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能够当堂完成;对不懂的问题,主动和同学商量,或者向老师请教。
第二,改进了学习方法。为了改进学习方法,我给自己订了一个学习计划:
(1)做好课前预习。也就是要挤出时间,把老师还没有讲过的内容先看一遍。尤其是语文课,要先把生字认会,把课文读熟;对课文要能分清层次,说出段意,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2)上课要积极发言。对于没有听懂的问题,要敢于举手提问。
(3)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完后先让家长检查一遍,把做错了的和不会做的,让家长讲一讲,把以前做错了的题目,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复习复习。
(4)要多读一些课外书。每天中午吃完饭,看半个小时课外书;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只要有时间,再看几篇作文。
第三,课外学习不放松。能够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少年宫去学习作文、奥数、英语和书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各门功课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参加少儿书法大赛,还获得了特金奖。
2.【初中第一节语文课感受】怎么写
开学的第一天,我上了一节意义非凡的语文课,受益无穷。它意义非凡,不是因为它是新学期首节语文课,而是它让我明白的道理。
铃一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自己,并没有循规蹈矩地讲课文,而是向我们讲解了生活中四大要素“听、说、读、写”。
“上帝给予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老师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上小学时,大家有时爱出风头,老师讲的东西,往往听几句,认为自己会,就开始不注意听了,往往错过了最需要倾听的地方,导致考试失误。生活中,听最重要,学会倾听,你会受益无穷。
“说”虽略次于“听”,但在生活中,这“说”可能解决很多问题,“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这句话强调了“说”巨大无比的能量,世界的美妙源于“说”,万物的罪恶也源于“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源于读书,曾国藩和茅盾,一个天资差、一个聪明,但他们都成为了著名人士,这说明读书对任何人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写”是最后一点,再美好的事物如果没有人加以总结也无法让大家得以了解,只有写出来才能让人觉得美妙,“写”也是生活中必不可缺的。
这节语文课,我明白了在以后的学习中、人生中受益无穷的道理。
3.松鼠课文心灵感悟怎么写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打开课文,一只漂亮、乖巧、驯良、可爱的小松鼠向我们走来。它那漂亮的外貌、驯良的习性和乖巧的行为清晰地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我们在喜爱小松鼠的同时,不能不叹服作者精心细致的观察、生动传神的描写及准确精练的说明。 课文第一自然段首先从总体入手,介绍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接着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和吃食姿势几个方面具体来写松鼠漂亮的外形特征。第二自然段从松鼠的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等两个方面着重介绍了其性格特征——驯良。
第3.4自然段侧重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乖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
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何时换毛及喜欢洁净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继续激发学生喜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感情,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是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
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松鼠的特点,并通过与《鲸》进行比较阅读,探究两篇课文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这段话简直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肖像描写。一般“清秀”极少用来形容动物,就是形容人,多半也只形容少男少女,现在拿来形容松鼠的面容,加上“闪闪有光”的眼睛,写得非常惹人喜爱。
特别是在写尾巴时,更加细致生动:先写其形状,把它比作“帽缨”,给人以联想和美感,表现出松鼠尾巴的美丽;再写具体功能,能“一直翘到头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表现出了松鼠形体的奇特之处。 ②有人说,松鼠横渡溪流的时候,用一块树皮当作船,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横渡”是指从江河等的这一边过到那一边。这句话介绍了松鼠横渡溪流的方法,两个“当作”写出松鼠不仅知道以树皮为船,而且还会用尾巴“扬帆”“使舵”,乖巧不言而喻。
③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灵敏的反应与动作。
作者用了三个动词“跑”“躲”“逃”来表示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快速应变能力,从而更显出它“十分警觉”的灵性,由此表现出它的“乖巧”。 (2)对词语的理解。
乖巧:合人心意,讨人喜欢;机灵,巧妙。 驯良:和顺善良。
橡栗:橡树的果实,外表皮有一层硬壳,圆形,呈棕红色,内仁如栗子,可食用。 矫健:强壮有力。
玲珑:精巧细致。 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
警觉:对危险或情况变化的敏锐感觉。 苔藓:苔藓植物的一纲,属于这一纲的植物,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绿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松鼠的影片,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要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
学习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体会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一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
3.在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说一说喜欢它们的原因,从而来体会作者语言。
4.家长写课文《散步》的感想怎么写
我曾经读过许多关于亲情的故事,有刻骨铭心的生命守候,有令人扼腕长叹的生死离别,有韵味悠长的跌宕起伏,可今天读的《散步》,它既没有曲折的情节,也没有催人泪下的娓娓道来,它只是刻画了日常生活中一个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初春的田野里,一家人散步中,一个小小的插曲。可这篇看似冲淡平实的小文,却倏然叩响了我心中那根和它相吻合的关于亲情的琴弦,惟一的感觉就是:美好,遗失在喧嚣的生活之外的久违的美好:阳光下,那菜花、桑树,那鱼塘,这样一幅静美的景致,装饰着和谐的一家四口。
人生,这一路走来,见过了名利场上的尔虞我诈,见多了人情世俗的冷暖,可我纯净的心灵里始终镌刻着深厚的亲情:小时侯,身强力壮的父亲总把我驮在肩上,每天趟过那条上学必经的小河;外婆总在黄昏的村口,眯着老花的双眼,守望我放学归家;离别的车站,母亲泪眼相送……
岁月轮回,如今父亲老了,沉重的病腿代替了以前的健步如飞,他只能无助地蹒跚着,叹息着:“真是光阴似箭啊!”外婆更老了,年近九旬的她像是被这烦嚣的世界遗忘。可我依旧会停下匆匆的步履,泡上一壶工夫茶,陪父亲聊聊往事和未来;甚至驱车几百公里,回到故乡小镇,只为陪着外婆在路边的某个店铺前坐着,看看熙来攘往的车流和人流,度过一段闲散的时光……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怎样的一种隽永和美好,所谓“家国天下”,一个胸怀天下的人,首先应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爱亲人、爱生活。
今天,当年稚嫩的我也已走进了承上启下的中年,也希望我们那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能够感受到生命里深厚的亲情和长辈的无私呵护,有一颗善感、善良的心灵,品味平凡生活里的幸福。
当我在键盘上敲下上面这些文字,窗外秋阳正艳。为《散步》,为偶然找到的那遗世般的美好感觉,我微笑着,抿茶……
5.课文摘录加感悟
又龚自珍《已亥杂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
“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