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读了一百遍的书,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
原文:
《三国志.董遇传》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向他)说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了一百遍的书,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
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一天的空闲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空闲。”
出处:《三国志·董遇传》——西晋·陈寿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三国志》全书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
《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读书百遍与三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志
2.用《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写作文400字
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在这个暑假里,我又把以前读过的书,重读了一遍,又有了不少的收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吧。
我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不是让我们读了一遍,又一遍,而是当你再读一遍时,因为知道故事的前因后果,这次重读要带着问题去读,去想。比如当我这次重读《三国演义》时,我就想找一个让人感动的小人物,当我读到后三国《妙计收姜维》这一节,虽然刚开始姜维出场时,没有写他多了不起,而是直接说天水一战,赵云的失败,而衬托出了姜维的智慧。这引起了我的好奇,因为赵云是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一员大将,他的勇猛和智慧不次于关羽、张飞。而第一次出来的姜维,就让赵云这样的人物感到很吃力。再接下来诸葛亮对姜维的喜欢,更加引起了我的好奇。所以细细读下来,竟然发现姜维的孝、忠、智、勇,但可惜的是生不逢时,遇到阿斗这样的无能的主人,导致最后的惨死,他真是一个的智勇兼备,文武双全的悲壮英雄啊!
同学们,当你把一本书读了许多遍,你会发现,每读一遍,就会有不同的收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我们读书到思考的一个过程,也是我们读书的一种方法。这就是我在这次读书活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也是我在这次书香班级活动的读书过程中的最大的收获。
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作者是谁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作者是陈寿。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白话译文: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一定要先将书读上一百遍‘,又说‘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
扩展资料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出处全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白话译文: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
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