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竹石》(郑燮写的)怎么背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2.郑燮写的诗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 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 一种清孤不等闲。 【渔家】 卖得鲜鱼百二钱, 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 晒在垂杨古岸边。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题半盆兰蕊图】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题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念奴娇】 孝陵卫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 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 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 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
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 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念奴娇】 方景两先生庙 乾坤欹侧,藉豪英几辈,半空撑住。 千古龙逢源不死,七窍比干肺腑。
竹杖麻衣,朱袍白刃,朴拙为艰苦。 信心而出,自家不解何故。
也知稷契皋夔,闳颠散适,岳降维申甫。[1][2] 彼自承平吾破裂,题目原非一路。
十族全诛,皮囊万段,魂魄雄而武。 世间鼠辈,如何妆得老虎! 【念奴娇】 劳劳亭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 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念奴娇】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 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 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1]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2][3] 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念奴娇】 宏光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1] 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 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2] 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 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3] 【念奴娇】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1]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2]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念奴娇】 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
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
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
[1] 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
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3.郑燮都写过什么诗
“一塘蒲过一塘菱, 荇叶菱丝满稻田; 最是江南秋八月, 鸡头米赛蚌珠圆。”
郑板桥一《咏兴化》题半盆兰蕊图 盆画半藏,兰画半含。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江 晴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峭 壁 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题 画 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竹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盆 兰 春兰未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题 竹 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 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游白狼山两首 悬岩小阁碧梧桐,似有人声在半空。百叩铜环浑不应,松花满地午荫浓。
由兴化迂曲至高邮七绝句 烟蓑雨笠水云居,鞋样船儿帽样庐。卖取青钱沽酒得,乱摊荷叶摆鲜鱼。
渔 家 卖得鲜鱼二百钱,米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题屈翁山诗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山水 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兰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画菊与某官留别 进又无能追又难,宦途跼蹐不堪看。
吾家颇有东篱菊,归去秋风耐岁寒。 绍 兴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
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 竹 枝 词 几家活计卖青山,石块堆来锦绣斑。薄暮回车人半醉,乱雅声里唱歌还。
水流曲曲树重重,树里春山一两峰。茅屋深藏人不见,数声鸡犬夕阳中。
题 画 竹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赠 袁 枚 晨星断雁几文人,错落江河湖海滨。
抹去春秋自花实,逼来霜雪更枯筠。 女称绝色邻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贫。
不买明珠买明镜,爱他光怪是先秦。 得南闱捷音 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何处宁亲唯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道 情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 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
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 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
最可叹龙蟠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吊龙逢,哭比干。
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
南来薏苡徒兴谤, 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做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
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 荻港潇潇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
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 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
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
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 斜日苍黄有乱松。
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郑燮 念奴娇十二首(东南王气) 【年代】:清【作者】:郑燮【 题 】:念奴娇十二首【内容】: 东南王气,扫偏安旧习,江山整肃。老桧苍松盘寝殿,夜夜蛟龙来宿。
翁仲衣冠,狮麟头角,静锁苔痕绿。斜阳断碣,几人系马而读。
闻说物换星移,神山风雨,夜半幽灵哭。不记当年开国日,元主泥人泪簇。
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老僧山畔,烹泉只取一掬。
宏光建国,是金莲玉树,后来狂客。草木山川何限痛,只解征歌选色。
燕子衔笺,春灯说谜,夜短嫌天窄。海云分付,五更拦住红日。
更兼马阮当朝,高刘作镇,犬豕包巾帻。卖尽江山犹恨少,只得东南半壁。
国事兴亡,人家成败,运数谁逃得?太平隆万,此曹久已生出。 劳劳亭畔,被西风一吹,逼成衰柳。
如线如丝无限恨,和风和烟。江上征帆,尊前别泪,眼底多情友。
寸言不尽,斜阳脉脉凄瘦。 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
跳尽胡孙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马上旌笳,街头乞叫,一样归乌有。
达将何乐?穷更不如株守。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
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
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
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
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
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
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恒沙无量,人间劫数自短。
乾坤。
4.【古诗《竹石》(郑燮写的)怎么背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 2.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 3. 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 4. 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5.郑燮简介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
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
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下荒凉吉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生活。
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即七品县官),历时12年。
在任期间,鞭笞奸吏,勤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有一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逃荒行》),“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思归行》)的饥馑情景,使郑燮目不忍睹。
于是他据理为民请命,力争赈济,并在潍县开仓捐廉,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感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然而出于对灾民的关心,擅自开仓赈济,确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
可渭“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官场上的如此腐朽配和黑暗,促使郑燮下定了“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道情十首》)的决心,他愤然绝意宦途,重返扬州,以卖画为生。
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成就越高,声望益大,索画者更是缠身,索性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
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
又附一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郑板桥在当时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扬州,在各个阶层什么人都有索求的情况下,直言刚直爽快地提出自己对市场的尺价,不蒂为一种极为明智之举。
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
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铸古今”、“畏人嫌我真”。
“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
艺术特色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
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
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
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
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
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
6.郑燮的简介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7.清代诗人郑燮写的诗有哪些
郑板桥的诗 【江晴】 雾里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绍兴】 丞相纷纷诏敕多,绍兴天子只酣歌。
金人欲送徽钦返,其奈中原不要何!【小廓】 小廓茶熟已无烟,折取梅花瘦可怜。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
【墨竹图题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画兰】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题画竹】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哭惇儿五首选一】 天荒食粥竟为常,惭对吾儿泪数行。今日一匙浇汝饭,可能呼起更重尝。
【过绿珠坠楼故址】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
【芙蓉】 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七绝】 船上人被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
江水滔滔流不尽,问君辛苦到何年。【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扬州】 画舫乘春破硝烟,满城丝管拂榆钱。
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雨过隋堤原不湿,风吹红袖欲登仙。
词人久已伤白头,酒暖香温倍悄然。【寄松风上人】 岂有千山与万山,别离何易来何难。
一日一日似流水,他乡故乡空倚阑。云补断桥六月雨,松扶古殿三时寒。
笋脯茶油新麦饭,几时猿鹤来同餐 【瓜洲夜泊】 苇花如雪隔楼台,咫尺金山雾不开。惨淡秋灯渔舍远,朦胧夜话客船偎。
风吹隐隐荒鸡唱,江动汹汹北斗回。吴楚咽喉横铁瓮,数声清角五更哀。
【偶然作】 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
纵横议论析时事,如医疗疾进药方。名士之文深莽苍,胸罗万卷杂霸王,用之未必得实效,崇论闳议多慨慷。
雕镌鱼鸟逐光景,风情亦足喜且狂。小儒之文何所长,抄经摘史饾饤强,玩其词华颇赫烁,寻其义味无毫芒。
弟颂其师客谈说,居然拔帜登词场。初惊既鄙久萧索,身存气盛名先亡。
辇碑刻石临大道,过者不读倚坏墙。呜呼,文章自古通造化,息心下意毋躁忙。
郑板桥的词 【石头城】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周瑜宅】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
楼舻云崩,旌旗电扫,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
吴蜀交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桃叶渡】 桥低红板,正秦淮水长,绿杨飘撇。管领春风陪舞燕,带露含凄惜别。
烟软梨花,雨娇寒食,芳草催时节。画船箫鼓,歌声缭绕空阔。
究竟桃叶桃根,古今岂少,色艺称双绝?一缕红丝偏系左,闺阁几多埋没。假使夷光,苎萝终老,谁道倾城哲?王郎一曲,千秋艳说江楫。
【莫愁湖】 鸳鸯二字,是红闺佳话,然乎否否?多少英雄儿女态,酿出祸胎冤薮。前殿金莲,后庭玉树,风雨催残骤。
卢家何幸,一歌一曲长久!即今湖柳如烟,湖云似梦,湖浪浓于酒。山下藤萝飘翠带,隔水残霞舞袖。
桃叶身微,莫愁家小,翻借词人口。风流何罪?无荣无辱无咎。
【长干里】 逶迤曲巷,在春城斜角,绿杨荫里。赭白青黄墙砌石,门映碧溪流水。
细雨饧箫,斜阳牧笛,一径穿桃李。风吹花落,落花风又吹起。
更兼处处缲车,家家社燕,江介风光美。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
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
【满江红·思家】 我梦扬州,便想到扬州梦我。第一是隋堤绿柳,不堪烟锁。
潮打三更瓜步月,雨荒十里红桥火。更红鲜冷淡不成圆,樱桃颗。
何日向,江村躲;何日上,江楼卧。有诗人某某,酒人个个。
花径不无新点缀,沙鸥颇有闲功课。将白头供作折腰人,将毋左。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
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胭脂井】 辘辘转转,把繁华旧梦,转归何处?只有青山围故国,黄叶西风菜圃。拾橡瑶阶,打鱼宫沼,薄暮人归去。
铜瓶百丈,哀音历历如诉。过江咫尺迷楼,宇文化及,便是韩擒虎。
井底胭脂联臂出,问尔萧娘何处?清夜游词,后庭花曲,唱彻江关女。词场本色,帝王家数然否?【高座寺】 暮云明灭,望破楼隐隐,卧钟残院。
院外青山千万叠,阶下流泉清浅。鸦噪松廊,鼠翻经匣,僧与孤云远。
空梁蛇脱,旧巢无复归燕。可怜六代兴亡,生公宝志,绝不关恩怨。
手种菩提心剑戟,先堕释迦轮转。青史讥弹,传灯笑柄,枉作骑墙汉。
恒沙无量。
8.郑板桥写竹子的诗
1、《竹石》
【清】郑燮(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2、《新竹》
【清】郑燮(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3、《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全文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4、《题画竹》
【清】郑燮(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译文:秋风昨晚吹过此地, 狂风大作的吹动石头穿过树林。只有竹子完全不怕风吹,哪怕一千次的风 都能坚强的挺立。
5、《竹》
【清】郑燮(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