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达州通川桥200字作文
一座城市,犹如一本厚重的书本,当翻开她来,很多历史的记忆就会扑面而来。通川桥,就是达州数百万儿女心中那段抹不去的记忆。她75年沧桑岁月,见证了达城的崛起变迁,也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达城人的记忆。让我们掀开历史的书页,去探寻她的前世今生,分享这座古老而坚强的“铁桥”带给达城人的美好回忆。
承担抗战重任 通川桥应运而生
近日,社区记者来到达城西城壕巷,采访了在帝主宫长大、年近九旬高龄的张大爷、严婆婆。从他们的讲述中,获知了通川桥的沧桑变迁。
现年89岁高龄的严群玉婆婆告诉社区记者,现在的通川桥是新建的。原来的老通川桥,人们俗称老铁桥,是咱们四川最早建造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悬臂桥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都认为通川桥只是一座普通的桥梁,其实,在她75年的沧桑岁月中,却是以“达州抗战卢沟桥”的美名闻名于天下,成为巴山儿女骄傲的“英雄桥”,矗立在人们的记忆中。
民国27年(1938年)2月,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半年后,作为抗战大后方的重庆,承担着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任务,为便于物资运输出川抗日,又便于调遣川军出川参加抗战,国民政府下令速修“汉渝公路”(汉中至重庆)。而途经达县城(今达州)的州河时,却因没有桥梁受到阻隔,于是,达城的“通川桥”诞生。
通川桥于1939年2月开工,1941年2月竣工通车。“当时的条件非常差,修桥全靠人工,上千的石匠民工布满了整个河道,铁锤的敲打声、抬石头的号子声此起彼伏,热火朝天。”严婆婆说。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时修建的通川桥全长300余米,主桥由11孔跨径各20米和2孔跨径各15.4米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组成,引孔为两孔跨径7.5米石拱和1孔跨径为6米钢筋混凝土平板桥。桥高16米,桥面净宽4.5米,两边人行道各宽0.75米。共有12个桥墩,底部用块石混凝土,上部全为条石砌成。修建该桥耗用水泥630吨,钢筋28吨。
严婆婆说:“当时的达县城还没有钢筋混凝土建筑,所以那时人们都把这座桥叫铁桥。”大桥南北两头铸造了水泥柱牌坊(桥门),其上由当时交通部部长张家璈、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分别以颜体和隶字体题写“通川桥”3个遒劲醒目的大字,使古朴壮观的通川桥熠熠生辉。
日机两次轰炸而不损
被誉为“抗战卢沟桥”
通川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诞生,它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1941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轰炸达城时,发现了这座威武的大桥,曾两次试图炸毁,庆幸的是,炸弹都未命中目标。严婆婆说:“日机轰炸通川桥,把我们吓得四处躲藏,跑都跑不动,我躲到梧桐梁,跪在地上,连声说‘菩萨保佑’。只见敌机的炸弹一个个飘向了河里,我们的心才落了地。”
据年近九旬的张镇龙大爷说,通川桥在建设时,工程师仿照北京卢沟桥,用水泥浇筑了300多个小狮子,安装在桥的两侧水泥栏杆上,桥的栏杆边每隔一段设有一个半圆形挑台,上面搭有岗亭,有士兵在里面站岗保卫大桥。
为了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民国政府将通川桥建设成为“战时卢沟桥”,具有团结全国人民、提升抗日意志等作用,激发了20万达县儿女参军入伍出川抗战。我们从当时交通部的知名桥梁专家周凤九为兴建的通川桥撰写的楹联就完全可以解读出深厚的“抗日精神”:“叠石起长虹喜此日万众欢娱共祝通川福利,援人登彼岸愿今后全民团结完成建国功勋”。通川桥为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它运送了大量的战略物资和成千上万的川军将士上前线,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而被誉为“达州的卢沟桥”,也成为巴山儿女心中的“英雄桥”。
2.民国那位书法家最有成就
民国四大书法家
谭延闿
吴敬恒
胡汉民
于右任
民国四大书法家,一说国民党内四大书家[1],分别指谭延闿(楷书)吴敬恒(篆书) 胡汉民(隶书)于右任(行,草书)。
希望对你有帮助
谭延闿 谭延闿(1880-1930),字祖安、祖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生于浙江杭州。 谭延闿的字亦如其人,有种大权在握的气象,结体宽博,顾盼自雄。是清代钱沣之后又一个写颜体的大家。 从民国至今,写颜体的人没有出谭延闿右者。他尤以颜体楷书誉满天下。谭延闿可以说一生基本都在攻颜书。 谭延闿善诗联,擘窠榜书、蝇头小楷均极精妙。书法作品兼有艺术和文物双重价值,国内民间所藏多集中于湖南。 世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民国完一人”,说他是“休休有容,庸庸有度”的大政治家,有人称他为“党国柱石”、“药中甘草”,也有人说他是八面玲珑“水晶球”、“伴食画诺的活冯道”[2]。
吴敬恒 吴敬恒(1865年-1953年),字稚晖,出生在中国江苏武进和中国江苏无锡交界处的雪堰桥。 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 1950年代位于台北市敦化北路他跟南京东路交叉口的铜像,为台北市的地标之一。 196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吴稚晖“世界学术文化伟人”称号,为二十世纪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人。 稚老的石鼓文写得线条静穆,结体安然,好像没有那种跳跃性的躁动感,而且其落笔清新干净,线条在平直中又略带一点弯曲,使得字又生动灵活起来,通篇观之,则别有天趣。若比之缶老书法中的霸悍强劲之势,吴稚晖这类文人书法,就显得有点内敛羞涩,不够专业的样子,然而正是由于书家的这种业余状态,反而使趣味从中生焉。
胡汉民 胡汉民[3](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 中国国民党元老和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曾任广东省省长,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国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院长等职务, 对书法颇有研究,自成一体,别具风格。“胡汉民,工书法,清挺峻拔,能合褚遂良、米芾为一体。晚工曹全碑,极神似,集字为诗如己出。”
于右任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 别署“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1932在上海创办标准草书社,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整理、研究与推广草书, 整理成系统的草书代表符号,集字编成《标准草书千字文》(1936年由上海文正楷印书局初版), 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被誉为“当代草圣”。
3.郑扳桥艺术上的三绝是哪三绝
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
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童年、少年、青年 郑燮先世居苏州,明初迁居兴化。曾祖新万,字长卿,庠生。
祖湜,字清之,儒官。父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生母汪氏,继母郝氏。 郑燮生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月,时令“小雪”。
按兴化民间风俗,“小雪”为“雪婆婆生日”,燮与“雪婆婆”同时降临人间,全家都很高兴。故根据《尚书·洪范》篇中“燮友克柔”字句,祖父和父亲为他取名燮,字克柔。
又因所居附近有座木板桥,故后来郑燮自号板桥。 郑家人丁不旺,燮又是长房长孙,他出生后家人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心,生怕夭折,就取个乳名“丫头”。
因脸上有几颗淡淡的麻子,故又俗称“麻丫头”。 郑燮出生时家境已陷入贫困,仅靠祖产田和少量地租维持全家生活。
后来,父亲岁科两试一等取得廪生资格,每月向官府领取廪膳,生活才得以改善。可好景不长,燮三岁生母汪氏病故,全靠乳母费氏照料。
费氏为祖母侍婢,勤劳、善良、慈爱,仁厚,时兴化水灾、大饥,郑家养不起婢仆,费氏舍不得郑燮,三顿回家吃饭仍到郑家操持家务。 汪氏病故后,父亲娶继室郝氏无子,视燮亲出,照料如生母。
故郑燮后来回忆说:“无端涕泗横阑干,思我后母心悲酸。十年操家足辛苦,使我不足忧饥寒。”
(《七歌》) 父亲立庵品学兼优,他考上廪生后在家开私塾,郑燮随父就读。外祖父汪诩文亦博学多才,隐居不仕,对外孙非常关心,常指导读书、作文,故郑燮自称“文学性分得外家气居多。”
郑燮幼时读书似无过人之处,且因相貌不美同学都瞧不起他。但他自尊心极强,学习刻苦,成绩优异。
同时对看不惯的事物敢于直言,甚至怒斥,因而同学家长都告诫子弟不要和他往来。他学习“精”、“博”结合,尤重于“精”。
经、史、子、集无不涉猎,重点文章节则反复诵读,且惜时如金。二十一史中他最推崇《史记》,认为《项羽本纪》描写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这围几段最精彩。
他对孔、孟很敬仰,但对朱熹空谈性理看不惯。他学习注重“切于日用”,做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对杜甫、白居易、陆游等诗人的诗,特别爱读。
除师法自然外,郑燮也重视继承传统。他从唐代墨竹画的开创者箫锐到清初石涛,都作了研究,苏轼、文同、徐渭等,都是他敬仰的大师。
后来,他到仪征毛家桥读书,毛家桥多竹,又为他画竹提供了条件,并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从此,他“无竹不居”,竹成了他绘画最重要的题材。
他爱画竹,更爱竹的品格,竹的傲岸不屈、劲节虚心,也就成了郑燮人格的写照。 康熙五十一年春,郑燮回到兴化,从陆震学填词。
陆指导他先学婉约派柳永、秦观,再学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认为诗与词不同,以婉丽为正格,以豪宕为变格,练习时要千斟万酌以求一是。
从后来郑燮的词作看,二者兼有。 康熙五十四年,郑燮与徐氏女结婚。
生一男名犉,早夭,又生两女。为养家糊口,他被迫到仪征江村设塾授徒。
但没有功名,不被人看重,且人不敷出,因思作画卖画。当时的扬州扼南北漕运咽喉,大批盐商聚集,为其繁荣和文人墨客施展才华提供了条件。
于是郑燮又到扬州,边读书作画卖画,以等待进身机会。 熔铸八艺,卓然大家 扬州大学江树峰教授曾评价郑板桥为“诗画通人”,实际是说郑板桥的成就贯通文学与艺术两大门类。
他兼擅诗、词、曲、文、书、画、联、印,饮誉清代文坛艺苑,是“扬州八怪”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又分别列为“楚阳三高”、“雍嘉七子”、“潍县三贤”之一,并被奉为“板桥派”之宗师。 郑燮现存文学作品有诗1000余诈、词近百首、曲10余首、对联100余副、书信100余封,还有序跋、判词、碑记、横额数百件。
可以说,他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他的诗清新流畅,直抒胸臆,自由洒脱,很少用典,描写人民生活的痛苦和贪官酷吏的丑恶,兼具少陵、放翁风格。
如《逃荒行》、《还家行》、《思归行》就是潍县灾后情况的真实写照,《悍吏》和《私刑恶》揭露了酷吏的凶残暴虐,而著名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则表达了郑板桥同百姓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他的词或婉约,或豪放,颇“近陈(维崧)词派”。
婉约之词如《贺新郎·徐青藤草书一卷》等。慷慨苍凉,大开大合,“醉后高歌,狂来痛哭”。
散曲主要是《道情》10首,用黄冠体写成,借出世外衣揭露世道之险恶,广泛传播,被誉为清代道情体的最高成就。对联质朴自然,意境高远,既富有哲理,又多生活情趣,成为清代联学一大家。
《家书》兼叙述家常琐事、议论经邦治国之道、评论文学创作派、交流诗词书画心得,直抒胸臆,每多独见,在清代散文史上有一定地位。 郑燮现存绘画作品1000余幅,是中国古代画家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一位。
郑燮既不画人物、山水,出不画一般花鸟,而是以兰、竹、石为主,兼及松、菊、梅。他画的竹清瘦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