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文悉昙体怎么写五音:宫商角徵羽
这个无法翻译,理由如下:无论是悉昙体还是其他体的梵文都一样,是像英文一样,是由字母拼出的单词再组成语句,是古印度书面语言中的一种,说白了就是外文,它和中文没有一对一的关系,中文单字翻译出来会是一堆解释的梵文,像宫商角徵羽这样的专有名词,单一个宫调就需要用梵文解释半天;第二,宫商角徵羽是中国特有的音乐调式结构,那么古代印度并没有与我国有如此深层次的音乐交流,因此在梵文里是没有此类词语的,如果音译的话,那么无论是中国人,或者是熟悉梵文的人都无法了解这五个音指的是什么东西;第三,梵文不是完整的语言,他只是印度宗教记录经文的专有书面文字,从古至今并没有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以梵文交流,所以他是死文字,现代只有东方学者或宗教学者才会学习,导致真正懂梵文的人极少,这类人都不会为了你的需求给你做翻译,而且梵文因为是书面文字,并不完整,也许根本没有足够的词语来清楚解释这类专有词汇,最后,提示下,天城体只是字母书写方式,我们大部分时间看到的天城体书写的东西,都是印地语或者藏语,并不是梵文,梵文本身并没有天城体书写习惯,而是现代欧洲学者为了便于印刷,阅读,采用了天城体转写梵文而已;。
2.五音五字是什么意思
五音又称五声。最古的音阶,仅用五音,即宫、商、角、徵、羽
相当于现在的12356,即:do、re、mi、sol、la。
宫、商、角、徵、羽,分别与喉、齿、牙、舌、唇的不同发音部位相配。梁顾野王的《玉篇》卷末附图《沙门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以及宋陈彭年等的《广韵》卷末附《辨音五字法》都是这种分法。前者分为喉、舌、牙、齿、唇,所谓自内向外,后者分为唇、舌、齿、牙、喉,所谓自外向内。 戏曲演员准确地掌握了五音的部位,再配合“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的运用,即能做到吐字准确,称为五音齐全,而不能准确掌握五音的演员,被称为五音不全。
3.五音是怎么由来的
我们古代老祖宗没引进老外的1(do)、2(re)、3(mi)、4(fa)、5(sol)、6(la)、7(ti)前,把这七个音分别表示成:宫、商、角、变徵、徵(zhi)、羽、变宫。
这七个音只有音高,没有绝对音高,但相邻两音的距离是固定不变的。 古人有“十二律”,分别是:黄钟、太簇、姑洗、蕤(rui2)宾、夷则、无射(以上为阳六律,简称律)、林钟、南吕、应钟、大吕、夹钟、中吕(以上为阴六律,简称吕)十二律由低音到高音次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rui二声)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这七音分别乘十二律,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以七声配十二律,可得十二宫、七十二调,共为八十四宫调。
当然八十四这个数字太恐怖了,古人实际根本没用到这么多的宫调。常用的有五宫(仙吕、南吕、中吕、黄钟、正宫)四调(大石、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调。
宫调一般表达的感情 仙吕宫——清新绵邈, 南吕宫——感叹伤悲, 中吕宫——高下闪赚 黄钟宫——富贵缠绵, 正宫——惆怅雄壮, 大石调——风流蕴藉,双调——健捷激袅, 商调——凄怆怨慕, 角调——呜咽悠扬 , 越调——陶写冷笑 道宫——飘逸清幽 小石调——旖旎妩媚,高平调——条拗滉漾 般涉调——拾掇抗堑, 歇指调——急并虚歇, 商角调——悲伤婉转 宫调——典雅沉重 (这里宫调名字和前面讲的八十四宫调名字有些不同,这是传统的俗名,而不是正式的学名)。
4.中国古典音乐的五音怎么读
1、中国远古时代的古典音乐,是五声音阶。
到了周代,增加了“变微”(Fa)和“变宫”(Si),形成七声音阶,因为当时“三分损益法”,已经日臻完善,使五音十二律用于实际的音乐活动之中。 五音:宫、商、角、微、羽约等于简谱:1、2、3、5、6 十二律又分为: --阳声六律--黄钟、太簇约等于简谱--1、2;姑洗、蕤宾、耒则、无射。
3、#4、#5、--阴声六吕--林钟、南吕、约等于简谱--5、6;应钟、大吕、夹钟、中吕。7、#1、!2、3 --七律:宫、商、角约等简谱:1、2、3;变徽、徽、羽、变宫、宫。
4、5、6、7。
5.形容唱歌五音不全,是哪五音
五音不全唱歌时,有人唱得不搭调,常常走音,把握不住do、re、mi、fa、sol、la、ti七个音阶,唱歌变成绝无优美旋律可言的“念歌”或“喊歌”了。
在卡拉OK厅人人有此类受折磨体验,大家笑说唱者毫无艺术天分,“五音不全”。 明明是“七音”却叫“五音”,是怎么回事呢? 这要说说“五音”概念。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音乐的发展也有悠久历史,但古乐曲是五声音阶,同西方有别。如用西乐的七个音阶对照一下的话,古中乐的“五音”相当于do、re、mi、sol、la少去了半音递升的“fa”和“ti”。
当然,古中乐的五音唱名,不可能同西乐的“哆、来、咪、索、拉”叫法一样,唐代时用“合、四、乙、尺、工”;更古则用“宫、商、角、徵(读zhǐ音)、羽”了。所以,如果我们稍加留意,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fa)”和“稀(ti)”两个音阶的。
比如,现在还时有听到的江南小调《茉莉花》即是古曲之一,它全曲若用唱名哼出,只有“哆、来、咪、索、拉”,全无“发、稀”两音;名古曲,岳飞词的《满江红》亦然。 顺便提一下,如果发现被人称做“中国古曲”的音乐歌曲,出现有“发、稀”音阶唱名,那它不是冒牌货就是被今人改造了。
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故有“五音不全”成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