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访谈记录的格式
书面访谈:旁观者是诗人的最佳位置/张耳 周瓒旁 观 者 是 诗 人 的 最 佳 位 置——张耳回答周瓒的书面提问问:您自何时开始写作?您选择诗歌作为表达方式的最初动力来自哪些方面?答:开始写歌谣,学会韵律,平仄大概是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
那时候,学校功课稀松,下课就忙着出墙报,写广播稿,其中有不少歌谣和打油诗,那时一个下午能写5-6首短诗,好玩得很。认认真真创作诗却是在很多年之后,1990年前后,在移居美国之后。
90年在纽约写诗的外部动力应当归功于纽约的中文诗刊《一行》和纽约中文报纸《侨报》,两位主编看了我的几篇很幼稚的习作,大加鼓励,从此上了贼船。内部动力很难讲,我想我很小就对语言的韵律、节奏和能量,直接的以及暗示性的能量着迷。
语言做为思想的结晶,为通往自我意识,他我意识架了一座时间性的抽象的桥。诗把这座桥固定住,成了我们思想的记录。
最初一定觉得自己聪明非凡,很有些思想的轨迹值得保存吧。与其他语言艺术相比,诗做这件事好象更好使。
问:移居美国对您的诗歌写作有何影响?您在美国一贯坚持母语写作,这一选择的出发点何在?从您对英语的掌握看,用英语写作应该不算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您有过用英语写作的经验吗?对您而言,这种经验的意义何在?答:美国,也许该说纽约,是我能够写作的温床。脱离了日常应用需要,汉语纯化为直接与身心发生关系的个性媒介,成了定义自身存在唯一把握。
在铺天盖地的他种语言环境中,写汉诗象在草地上铺一块红毯,划一块属于自己的地,可能暂时,可能臆想,在暂时臆想中为王。这是消极保护的一层。
积极的影响是去国之后的自由度,身心的和语言上的。没有社会和家庭的固定视角,人会觉得忽然再生的可能性。
诗说到底是身心自由的产物,是脱离定势思维的结果。移居造就了这个条件。
同时,他种语言的冲击、混交、侵入不由得让人对母语重新审视。审视就意味着距离,距离给人创作的自由。
移居者在主流社会的旁观位置也促进诗的创作,这一点,我在《纽约诗人》系列一开头就提起过。美国本土诗人也都安心地坐台下看戏,思索,写作。
旁观者是诗人的最佳位置,起码写诗时的心态该如此。与这里诗人熟悉过程中慢慢体会到这点,慢慢脱离国内诗人80年代的浮躁。
我的英文写作大都为挣钱养家,论文、报告、总结、提要之类。也写书评,艺术评论,不多的几篇。
与诗创作有关的当属英诗中译,比如ASHBERY,译诗迫使译者站在两不着边的位置,由此对比审视自己的语言工具。我不是很好的译者,没有耐心,也不勤劳,但翻译让我学到很有用的东西。
用第二语言创作很难,写诗尤其难。对语言的把握在母语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非你的诗与语言的关系很浮浅。
我和一些美国诗人合译过我的诗,我先做字面初译,再反复与诗人译者修改商讨,进一步体会到母语对我们思维途径的影响,和那种贴肉的亲密。当然实验可以实验,也许先写写英文小说?问:您久居美国,能否为我们介绍您所了解的当今美国诗坛的构成及诗歌写作现状?答:这是个大问题,南京大学张子清教授编写过一部《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概括美国现当代诗坛状况,从资料罗列方面看,或许值得一读。
另外有几部新近的诗选也选的不错,比如 Primary Trouble (Leonard Schwartz et al ed., Talisman House);American Poetry Since 1950(Eliot Weinberger ed., Marsilio Publishers);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American Poetry (Jay Parini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he Moving Borders (Mary Margaret Sloan ed., Talisman House)。早一些的有 The New American Poetry(DonaldAllen ed.,University of Colifornia Press),The L=A=N=G=U=A=G=E Book (Bruce Andrews and Charles Berstein ed.,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泛泛地谈美国诗坛和泛泛谈中国诗坛一样意思不大。就上面列举的诗选选取的范围稍加几句,也许能回答这个问题。
张教授的诗史包括面最广,学院派和试验派都在其中。所谓学院派,一般指延用传统写作方式,直抒情怀,表达自我体验和思想,诗好懂易读,很少对诗媒体或内在形式的意识。
许多大学写作班出品这样的诗人。The Columbia History 里包括不少这样的诗。
美国历代的桂冠诗人也大都归属此类。他们的作品一般由大学出版社出版,商业出版社也选几位有影响的出版。
试验派作品难懂难读,致力于对诗体诗学诗艺的探索,其中分派分团体打派仗,出版大都困难重重,由小出版社出印,不少由诗人自费。Schwartz, Weinberger, Allen的诗选属于此派,Andrews /Berstein 的语言派自成一体,出专门的语言诗选。
两大阵营总体分界清晰,但个别诗人特受青眯,被学院试验同时收入,比如阿什伯瑞。历史纵观,学院派也非一成不变,跟在试验派后面小心地吸收。
一些试验派诗人也在大学里教授创作,从而形成以试验诗人为核心的几所出试验派的学院。无论学院试验,诗是所谓高尚文化,与影视娱乐畅销小说的通俗文化相比,是极小圈子里的事件。
诗人之外读诗的人不多,其中从事其他媒体的艺术创作者占很大比例。诗刊,诗集,诗选,诗论,诗朗诵是诗。
2.毕业论文中用到人物访谈的话怎么写
你的人物访谈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 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论文写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研究课题的基础工作——收集资料。考生可以从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做实地调查研究,实验与观察等三个方面来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越具体、越细致越好,最好把想要搜集资料的文献目录、详细计划都列出来。首先,查问资料时要熟悉、掌握图书分类法,要善于利用书目、索引,要熟练地使用其他工具书,如年鉴、文摘、表册、数字等。
其次,做实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能获得最真实可靠、最丰富的第一手料,调查研究时要做到目的明确、对象明确、内容明确。调查的方法有:普遍调查、重点调查、型调查、抽样调查。
调查的方式有:开会、访问、问卷。最后,关于实验与观察,实验与观察是搜集科学资料数据,获得感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形成、产生、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本方法在理工科、医类等专业研究中较为常用,运用本方法时要做认真的全面记录。
第二、研究课题的重点工作——研究资料。考生要对所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全面浏览,并对不同资料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选读,研读。
通读即对全书全文阅读,选读即对有用部分、有用内容阅读,研读即对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细致、深入、反复的阅读。在研读过程中积极思考。
要以书或论文中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与研究方法来触发自己的思考,竭力产生创见,要眼、手、脑并用,要发挥想象力,开拓创造性思维,进行新的创造。 在研究资料时,还要做好资料的记录。
对新鲜论点,好的见解,要完完全全摘录;对能说明问题,有说服力的论据、好材料,要不加改动地摘录;对过长的资料,可加以简明扼要的概括,对这些资料都要分类整理。 第三、研究课题的核心工作——明确论点和选定材料。
在研究资料基础上,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根据选题,确立基本论点和分论点。提出自己的观点要突出新创见,创新是灵魂,切忌人云亦云。
同时,还要防止贪大求全的倾向,生伯不完整,大段地复述已有的知识,那就体现不出自己研究的特色和成果了。根据已确立的基本论点和分论点选定材料,这些材料是自己在对所搜集资料的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
组织材料要注意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注意前后材料的逻辑关系和主次关系。 第四、研究课题的关键工作——执笔撰写。
考生下笔时要对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注意:拟定提纲和基本格式。 拟定提纲包括题目、基本论点、内容纲要。
内容纲要包括大项 目即大段段旨、中项目即段旨、小项目即段中材料或小段段旨。拟定提纲有助于安排好全文的逻辑结构,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
3.古镇旅游毕业论文的访谈提纲怎么写
内容等三部分。
(一)毕业论文提纲封面、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二)毕业论文提纲内容
1. 毕业论文提纲结构说明:论文提纲要求至少列出论文的章、节、目三级标题,用以反映论文的结构框架和逻辑层次;此外,论文提纲的各级标题后都应有简洁的文字陈述观点,必须准确、清楚、合理地表达其涵盖的内容。
2. 毕业论文提纲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提纲提纲内容文字。
(2)毕业论文提纲内容标题:提纲一级、二级、三级及以下标题格式要求。
二、毕业论文提纲其他格式要求。关于纸型及页边距、版式与用字、标点符号、计量单位、页码等格式要求,请参照《理论研究型毕业论文写作规范》中相应内容的具体要求,其中提纲内容页码的编排参照正文页码的编排要求。
呵呵,给分吧!
4.写一份你觉得成功的人的访谈提纲和访谈记录
探索历史的意义——钱乘旦教授访谈钱乘旦 王宇博 卢新建采访时间:2003年8月采访人:王宇博,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卢新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编者手记:乘旦,即乘且,且即驵,古之骏马也;或意为勤勉惜时。
钱乘旦,俊才也,人如其名,勤于学,敏于思,常怀为学济世之心。虽弱冠遭际**风雨,亦未泯此志,遂于前世纪80年代后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著名青年学者。
他不仅是我国英国史研究的领军人物,也是现代化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本刊在酝酿"中青年史学家访谈计划 "时,钱先生是我们议论、首选的对象之一。
因编辑部人力所限,我们将采访意图和提纲传达给他的学生,委托他们完成了这篇访谈录。两位采访人告诉我们,他们与先生聊了近三个小时,所谈内容使他们深受启发。
相信读者们也会从中受益。问:钱先生,当初您为什么选择世界史专业?又是怎样开始学术生涯的?答:我从小喜欢读书,把读书当成是最大的欢乐。
十六七岁的时候,我到乡下插队,繁重的劳动非常艰苦,但我觉得最痛苦的是失去了学习机会。我不甘心命运的摆布,挤出时间看书。
奇妙的是,读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使我解除疲劳,消除苦恼,劳动的艰辛一扫而光。当时我看了很多马列的书,马列书中有很多对他们同时代的事件与人物的评价,我不知其所以然,就去找历史书,这样我开始接触世界历史。
1978年我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选择了世界史专业。领导把我分配给蒋孟引先生做学生,于是我就走上了学习英国史的道路。
在学英国史的过程中,我对英国近代以后的发展过程特别感兴趣,并且感到英国现代化的道路很特别。我把英国史学习和寻找英国现代化道路结合起来,这样,就产生了我以后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英国史研究和世界现代化比较研究。
把这两个方向结合在一起是很特别的,至少在当时没有人做,但我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只觉得有兴趣。问:那么,在您的学习和学术生涯中,受谁的影响比较大呢? 答:我的老师蒋孟引先生对我帮助很大。
蒋先生很有学问,是我国英国史研究的创始人,在学术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声誉很高。同时,他心胸广大,视野开阔,其学问人生,是有口皆碑的。
我最初见到蒋先生时,觉得很胆怯,仿佛他是高山,我是平地。但他只是很简单地对我说:"你跟我学英国史好不好?不难学。
"就这样我开始了英国史学习。此后,蒋先生一步步拉着我,把我托上一个一个新台阶。
我感受最深的两点是:一、他在学问上一丝不苟,认真并且严厉,对我们要求很高,一点不马虎,批评的时候很严肃,毫不留情;二、他真心实意希望学生好,希望学生超过他。每当看到我们有进步,他就喜形于色,话不多说,但充满鼓励。
蒋先生在学术上非常开明,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开辟新领域。我的硕士论文做的是英国议会改革问题,这在当时不好做,但他鼓励我做这个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结果我的文章在《世界历史》上发表了;当时,这是该刊物第一次发表30岁以下作者的论文。在硕士论文的基础上,我开始关注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问题,因为工人阶级在改革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由此,又延伸到现代化的模式与道路问题--英国的模式是相当有意思的。这些恰巧都是国际学术界非常关注、国内学术界又正在开始关注的领域。
在现代化研究方面,我和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有很多交往,得到他很大的帮助与鼓励。罗先生的现代化研究意义很大,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研究正在成为一个领域,因此很多人受到很大鼓舞。
1987年,我的第一部著作《走向现代国家之路》(与陈意新合作)出版,在书中,我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种模式"的观点。这是当时国内第一部有关现代化研究的系统探讨的著作,因此引起较大的反响。
此后,我又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现代化研究的著作,比如《世界现代化进程》(与杨豫、陈晓律合作)、《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与刘金源合作)、《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主编)等。我还把现代化研究与英国史、欧洲史研究结合起来,先后出版《第一个工业化社会》、《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等,并发表相关论文。
在国外学者中,英国历史学家E·P·汤普森和H·T·狄金森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们都是著名学者,也都是我的私人朋友。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给我很大影响,他的文化、社会史研究方法,他对工人阶级"形成"的阐述及对"阶级意识"的强调都使我深受启发。
我曾把他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译成中文(合译),这部书已经在中国出版。爱丁堡大学的狄金森教授是我的良师益友。
他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到中国来的英国历史学家,对发展我国的英国史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他第一次到中国来时,感到"是到一片神秘的荒漠上来探险",后来他和中国的英国史学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给过我很多帮助,包括为我的博士论文出版时写序言。 问:您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答:最大的困难是时间少,我们在"文化革命"中丢掉的时间太多了,不容易补回来。
古人说:"人生苦短"--想做事,就觉得生命短,何况还浪费。
5.访谈法的论文格式
我给您一个参考的内容:调查报告的结构
题目
前言(导言,引言,序言,背景和调查目的)
方法
结果与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题目
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
2. 前言(背景和目的)
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
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
3. 方法
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地点
时间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
调查方法:定性,定量
质量控制
4.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
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
描述:
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
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
对比:
历史对比
他人研究对比
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
4. 结果与讨论
推断:
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
(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
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
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
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
5. 结论与建议
结论
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
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
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
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6. 参考文献
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
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
7. 附录
6.访谈法的论文格式
我给您一个参考的内容:调查报告的结构题目前言(导言,引言,序言,背景和调查目的)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附录1. 题目应以简炼,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所要调查的对象,领域,方向等问题.题目应能概括全篇,引人注目.2. 前言(背景和目的)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和目的.背景介绍应简明,扼要,切题,背景介绍一般包括一部分重要的文献小结.调查目的:阐述调查的必要性和针对性,使读者了解概况,初步掌握报告主旨,引起关注.3. 方法详细描述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使读者能评价资料收集方法是否恰当.这部分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地点时间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选择(抽样方法),样本量的估计调查方法:定性,定量质量控制4. 结果与讨论结果与讨论可以放在一起写,也可以分开写.结果和讨论分几节来完成.一般采用描述,分析,讨论来写.描述:描述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描述调查事物的特征对比:历史对比他人研究对比本调查中不同特征人群对比4. 结果与讨论推断: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统计推断(前提条件: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讨论:反映作者学术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要紧紧围绕结果,以及可能有争议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把调查结果上升到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揭示内在联系.与他人结果相矛盾的地方,讨论发生的原因和理论依据.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点明确.5. 结论与建议结论用扼要的文句把论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切忌重复文章内容.文字结构应该准确,完整,精练,高度概括文章的主要目的和结果.建议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建议6. 参考文献列出主要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有争议的论据.具体格式见文献综述中讲述的参考文献的格式.7.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