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则天的碑文该怎么写好看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本名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14岁被唐太宗选入宫内为才人(嫔妃的称号)。
太宗死后一度不尼。高宗时又被召入宫为昭仪(嫔妃的称号),655年立为皇后。
高宗多病,武则天替他处理政事,逐渐掌握大权,高宗死,中宗继位,尊为皇太后,临朝称制。后废中宗立睿宗。
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改年号为“天授”,史称“武周”。执政期间,她开设殿试制度,亲自考贡生;修《姓氏录》,进一步打破士族制度,扩大统治基础。
她奖励生产,使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重视边防,设北庭都护府,巩固了唐帝国在西域地区的统治。为贬逐政敌,她任用酷吏,屡兴文字狱。
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705年,病重,大臣拥中宗复位,尊她为“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冬病死。
2.武则天的碑该写什么碑文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
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
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
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
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
3.关于武则天的碑文怎么写
在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的乾陵,武则天的“无字碑”可谓遐迩闻名,但当初立碑时为何“一字不铭”,成为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
近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经合作研究,对此又提出一种新见解--武则天“无字碑”本有碑文。历代石碑中的巨制,因“一字不铭”引发后人无数猜测。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公元628-683年)与女皇武则天(公元624-705年)的合葬陵墓,它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惟一的夫妇两帝合葬墓,代表着唐和周两个王朝,从公元683年高宗驾崩到705年武则天死,乾陵在武则天亲自规划和指挥下修建,耗时长达22年。高大雄浑的“无字碑”矗立于陵园内城南面朱雀门外司马道的东侧,与其西侧颂扬高宗文治武功的“功德碑”--“述圣记碑”比肩而立。
“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碑头刻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龙,碑东、西两侧各刻有冉冉腾飞的“升龙图”一幅,升龙高4.12米、宽1.19米,其身躯矫健扭动,神态飘逸若仙,线条流畅,刀法娴熟。
碑座长3.35米、宽2.65米、高1.10米,阳面是一幅2.14?0.66米的狮马图线刻画,其狮昂首怒目,威严挺立;而马则屈蹄俯首,悠游就食。整座碑高大雄浑,雕刻精细,不失为历代石碑中的巨制。
令人奇怪的是,当初立这块碑时碑上竟未刻一字。据《乾县新志》载:“向无字。
金元后,往来登眺,有题咏诗篇刊其上。”《雍州金石记》也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
只是从宋代起碑上才有了笔力险峻、字体俱备的题刻。“无字碑”上当初为何“一字不铭”?后人对此猜测甚多,概括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留有遗言:“己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铭;二是说武则天“德高望重,无法可书,留后人评”,因而一字不铭;三是说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难定其称谓(如褒扬武则天,刻上“大周天册金轮圣神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1386666皇帝”,作为李唐子孙感情上不情愿;如贬斥其刻上“则天大圣皇后”,而武则天又明明做过16年的“大周”皇帝),左右为难,干脆“一字不铭”。
立碑时已拟好碑文且细致刻出“字格”。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田亚岐与乾陵博物馆干部高发分析研究史料后认为,根据乾陵建筑对称布局的特点,“无字碑”与“述圣记碑”显然是在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同时主持竖立的,而且武则天还为“述圣记碑”撰写了长达8000余字的碑文,为高宗歌功颂德(碑文为中宗李显书楷书),那么,这另一块碑自然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惟一的女皇帝、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即位后,曾大兴土木,借机炫耀自己:公元695年,下令铸九州铜鼎和十二生肖,置于通天宫;公元694年(距其死11年),又耗资百亿铸造“天枢”,上刻其功德和颂周贬唐之词及由她亲笔书写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那么,晚年的武则天怎么会不想借这块碑为自己歌功颂德呢?况且,武则天比高宗晚死22年,她有足够时间为自己这块碑筹划碑文一事。
他们反复观察研究发现,在“无字碑”的阳面布满了4.5厘米见方的细线刻格子。这些格子一气刻成,整面贯通,从上到下84格,从左到右44格,有些线刻格子虽经13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仍比较清晰。
这些格子绝对不是后来刻上去的,只有一种可能,就是拟好碑文后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据碑阳面格子的总数算,该碑文约有3000余字。
另外,从文物考古学的叠压关系上看:“无字碑”上现有的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朝,终于明朝。最早的一段文字刊刻在碑的阴面,是北宋末年徽宗赵佶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所刻;最晚的一段为明代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所刻。
它们大都是当时身居要职的朝廷命官亲自题刻的。这些碑刻前后历时530年,大都是写实之作,分记事、抒怀和记游三大类。
田亚岐等研究发现,这些题刻对细线格子都存在叠压关系,即:格子在前,题刻在后。从部分题词的拓片可以看出,有些是一个格子刻几个字,有的是几个格子刻一个字。
这些又说明碑上的格子原来就有。 “无字碑”的阳面正中偏上,有一段题刻最具特色,最为珍贵。
它是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大金朝第二代皇帝完颜晟的亲弟弟完颜宗辅(金文叫“阿卢补”)用契丹文字题刻的,旁边还有汉文翻译的“大金皇弟都统经略郎君行记”。题刻周围由6.2厘米宽的线刻缠枝蔓草莲花纹和有飞狮穿行其间的图案构成边框,通高142厘米、宽96厘米。
只有这段文字是将原来碑上刻的格子磨掉后刻的。 武则天滥施暴行,中宗李显怀恨在心,只得“无言”相对已撰写碑文,且格子已刻成,那么当时为何不刻一字呢?田亚岐和高发两人研究后认为,这不应从武则天本人身上找原因,而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从她的继任者身上找原因。
武则天虽在位16年,叱咤风云,英雄一世,但到了晚年,尤其是临终前却极为凄凉和黯淡。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和崔玄目韦、桓彦范等率左右御林军500余人发。
4.怎样写武则天的碑文
其实,“无字碑”并非无字,如果仔细观察,上面密密麻麻刻了许多文字,这全是宋、金以来人们因“无字”之憾而添补的题识。女皇武则天对唐高宗树碑立传,为何对自己树碑而不立传呢?自唐以后,千余年来,人们对此有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如果从唐高宗死时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杰出的女皇帝她在政治上打击豪门世族,并通过发展科举制度,使得大量人才进入政治舞台,抑制了豪门垄断;她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并整顿均田制,使社会经济不断上升,民户数不断增长;她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励各级官吏举荐人才,并虚心纳谏,职是之故,“累朝得多士之用”。她加强封建国家的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总之,武则天是一个富有政治才干和理想的人,在她统治期间作过许多符合民众利益的事,稳固和发展了“贞观之治”,把历史推进一大步,并对后来“开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庭”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武则天当政期间,贞观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仍在继续;在处理唐高宗去世前后的复杂局面中,她表现了不平凡的个人才干;就“纳谏”和“用人”这两点,连许多具有封建正统思想的人土,为之赞叹不已。但是,武则天的消极面也十分突出。她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滥杀无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费。特别是统治后期,朝廷政治日趋腐败,形成一批为武则天所纵容支持的新的特权贵族。武则天被迫交出权力,还政于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5.怎样写武则天的无字碑的碑文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一分为二。
武则天其功:1、政治较清明这主要表现在武则天提倡科学,能够破格用人。在她统治时期进一步发展了科学制,创立了殿试和武举。
并下令九品以上民吏及百年自举。武则天通过科举、自举和别人推荐,选拔了一批杰出的人才,成为武周政权的中流砥柱,如狄仁杰、姚崇、宋璟,后来成为开元时期的贤相。
唐中期的宰相陆赞扬武则天善于用人,赏罚分明。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亦认为,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
因而那种认为武则天重用酷吏、外戚、男宠,政治上一片黑暗的观点,是值得商榷。 2、经济有发展 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
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国自安”。命人撰成农书《兆人本业记》,颁行天下。
她继续推行均田制。在边远地区实行军事性屯田、营田,成效显著。
重视和提倡兴修水利,在独掌政权的二十一年里,地方水利工程有19项。还以境内农田好坏作为奖惩地主官吏的标准。
武则天的这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其一,国家仓库里储满了粮食;其二,地方储粮亦很丰富;其三,户口显著增加。
武则天时代的手工业也在发展。主要表现在采矿业、铸造业和纺织业上。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市”的增加或城市贸易的发达。
武周时期的交业事业,亦相应发达。(以上详见拙作《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社会经济》,收入《武则天与洛阳》,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 3、国力很强盛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的共同愿望。因此,衡量和评价任何一个帝王的好坏、是非功过,都要看其如何处理各民族的关系,能否维护国家的版图和主权。
武则天执政的时代,继承了唐太宗的民族怀柔政策和“降则抚之,叛则讨之”的策略,对吐蕃、契丹、突劂等族贵族的侵扰和叛乱,采取了坚决抵抗、讨伐的态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主要表现在,长寿元年(692),武则天批准西州都督唐休璟收复“安西四镇”的请求,并慧眼识英雄,在众多的将领中擢拔王孝杰为全军主帅、武威军总管,率军大破吐蕃,一举收复“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勤、碎叶),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派兵镇守,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长安二年(702)十二月,武则天又在庭州设置北庭大都护府(故城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与安西大都护府分别管辖天山南北两路,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版图完整,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与中亚人民的友谊。 4、文化已发达 武则天在位时裁文史,光耀文史。
重视古建筑的修建,较著名的有长安大雁塔、松山少林寺、洛阳龙门石窟和乾陵。兼容三教,使其发展。
武则天本人遵儒、宠道、信佛,她派人把三教之精华江为一本《三教诸英》。发展科举,提高官僚队伍的文化素质,开放殿试,增加制举次数和常举难度。
武则天其过:1.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重用了各种各样人才。刚开始时,她提倡告密,擢用索元礼、周兴、来俊臣等酷吏,滥杀了许多无辜,招致群情激愤。
武则天便反过来杀酷吏“以雪苍生之愤”,实际上酷吏们都是秉承她的命令行事的。表面上看来,这是耍弄权术的把戏,不值得赞赏。
但是要承认,当时所杀的多是李唐宗室贵戚、旧朝元勋大臣,这在客观上削弱了已经腐朽的士族势力。可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武则天又有残暴的一面。
她不惜杀害一代忠臣长孙无忌,用毒酒杀死长子李弘;贬黜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以及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等。她对于胆敢违抗自己的朝中重臣来济、韩瑗、柳弼等,一概严惩不贷;对于王皇后、萧淑妃这样的“姐妹”辈,先是诬告上许多罪名,再让她们受尽非人的折磨,最后置之于死地,连她们的女儿也不放过。
因此,要说武则天是个暴君,也有一定的根据。 2.历史上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
武则天宠幸的人主要有薛怀义、沈南蓼及张易之、张昌宗等。总的来说,武则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女军事战略家。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在各方面都发展了贞观之治,并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当然,武则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经济上也有过财政困难时期等等。
但比起她的历史功绩,这些毕竟是第二位的。还应该指出当时经济有发展、国力很强盛,都不是武则天个人的功劳。
由于均田制的推选和科举制的勃兴,使世袭贵族势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阶层急剧崛起,大批文人学士昂然跻身政坛,这种历史趋势把武则天推上了女皇宝座。武则天顺应了历史时代,又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