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半给死人烧纸的福子怎么写具体格式
这种包袱是祭祀逝去的亲人用的。包好后一烧,就算把钱寄出去了,就像邮局寄包裹一样,只不过收件人在阴司地府。
既然是寄钱的包裹,就得写清寄件人收件人姓名(收件人的地址当然是没法写的,寄件的地址便也免了)。这叫写包袱。写包袱有很多讲究,学问很深,所以请读过书的老先生写的多。
包袱的反面都只写一个字:封。草体,压着折纸的缝写,代表封口,在邮寄的路上不要让别人拿了去。
正面的写法就较复杂了。譬如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某人给故去的父亲写包袱,正面就这样写。
中元寄钱
故显考某府讳某某老大人
魂下受用
即日化
子 某某某 某某某
孙
媳 某氏 某某某
如果是给故去的母亲写包袱,中间一行则改为“故显妣某府某老孺人”。
其右上角的“中元寄钱”,讲的是烧包袱寄钱的原由、时间。人刚死,烧包袱过去,谓伴棺寄钱;正月初一、五月初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烧包袱过去,分别为“元旦寄钱”、“端阳寄钱”、“中元寄钱”、“中秋寄钱”。
中间的那一行,是包袱的主体部分,注明收钱人的称谓、姓名。“故”,死也。“显考”、“显妣”是父亲、母亲的敬称,至于父母是否“显”过,并不重要。如果是孙辈给祖辈烧包袱寄钱,则要写“显祖考”、“显祖妣”。“某府”,表明是某家的事。“讳”要朝右挪半个字,上辈人的名字,是不能随便说随便写的。男的接着写名讳。女的写姓氏即可,不写名字。我的祖母那一辈女人也没有学名,只有小名。而母亲的小名,子女并不一定知道的。“老大人”、“老孺人”,是再一次的敬称。无论死者生前是何身份,一律“大人”、“孺人”称呼,这是公平的。阴间与阳间价值取向不一,乞丐死后可能升天,王公大臣死后可能就要下地狱。
“魂下受用”,让人看到晚辈跪在逝者魂灵前,双手捧钱高举过头顶,孝顺地呈上。
落款看似后人名字的罗列,其实并不简单。男人的配偶只能写姓氏,即使有姓有名也只能写姓氏。未出嫁的女儿、孙女可以写名字,但出嫁后成了别人家的人,就不能再写了。
伴随邮给收件人大批包袱的同时,人们还会写上一两个特殊的包袱,正面中间写“地盘业主 孤魂野鬼”,右侧写“魂下受用”。
这大约是一种买平安的“钱”。所谓“地盘业主”,应是阴间收件亲人居所所在地的地主,我怀疑还有恶霸,钱寄过去,给他们上上贡,免得他们找亲人麻烦给脸色看,或收保护费。所谓“孤魂野鬼”,即没有后人照看的鬼魂,这是些一穷二白的亡命之徒,给点钱打发一下,免得他们心存不良,哄抢亲人刚收到的钱钞。
2.7月13日烧福纸的日记怎么写
“今当中原化帛之期。。。。”,想不起第一次写这几个字是在什么时候,但记忆中印象很深的就是祖父还在的那些年,每每到了“七月半”,我就会在老屋的堂屋里,帮着大人写福纸,福纸就是将一叠纸钱、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那时的福纸是自家做的,黄色的土纸上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打出铜钱的形状,包福纸封面用的是自家的面粉搅的浆糊,有时浆糊粘多了,湿湿的,福纸烧起来很不容易燃,全是烟。。。记得刚跟着爷爷写福纸的时候,用的是毛笔;给父亲打下手的时候,改用软笔了;如今自己亲自操办,已经开始用签字笔了,因为现在在市场购买的福纸,封面大都印好了固定的格式,我们只需要填上自家先人的名字即可,今年的福纸,大都是两个儿子填写的封面。
七月半,俗称“鬼节”,按道教的说法叫“中元节”,七月半并非月半,在我的经验中,大概是农历7月15日前的一周时间,在这期间,天下千家万户都得封福纸,烧香烧钱祭奠故人,由此看来,故人也是需要钱的。 7月13日起,据说阴间也放假三天,打开鬼门关,让阴魂外出,取回家人、亲人烧来的银钱,所以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为了不让别的孤魂野鬼取走了你送给故人的纸钱,你得将自家故人的名字填写在福纸的正面,当然,我们烧福纸的时候,也会在一旁另外烧些纸钱送给那些没有后人的孤魂野鬼。。
如今烧福纸,已经不单单是烧纸钱那么简单了,除了纸钱还有仿制的金条、银元、冥币,冥币上印有“冥通银行”以及各种数字的金额,想来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意念,认为有天堂和地下世界,就要给死去的亲人在天堂或地下世界有使用的纸币。如今烧福纸,也不只是烧福纸那么简单了,通常忙碌的家人会借此一聚,一家人在白天备好酒菜供奉故人,待到天黑以后,就去室外找个空旷的地方,用砖块儿在地上垫个底,把写好的福纸交错着摆放成六边形垒起来,中间空着的地方就放银元、散钱什么的,就着香蜡上的火点燃纸钱,慢慢的把福纸引燃,通常这个过程需要好几个小时,现在的人大都不在边上守着了,所以今早出门,我能在小区的边道上看到无数对燃尽的纸钱和被风吹熄不曾燃尽的蜡烛。
小时候,跟在祖父的身边,觉得写福纸是好玩;长大后,帮着父母写福纸,觉得是传承;如今写福纸,是为了减轻自己心底的痛,我不想母亲在另外一个世界受任何的委屈,母亲猝然离世没给我们做儿女的太多尽孝的机会,如今,我们能做的、可以做的就只是这些,那种痛,怎么挥都挥不去。。
3.七月半烧纸纸钱怎么写
民间传说,七月半,鬼门开,在这天地府众多阴魂鬼魅都将出来,在鬼差的押解下来阳间活动一至数日,类似于监狱中的放风,一年只开一次鬼门,
若那年有闰七月,将以前一个七月半为准,鬼门在哪开呢?全国各地都有,公认的是四川丰都,其它地方一般为无人之处,且野兽不至之处,
此时他们会从全国无数处这类的鬼门中涌出,次日鸡叫之前归返地府。 每年七月半民间有烧纸的习俗,包封笼箱上有一定的寄物书写格式。
所谓包封就是一叠纸钱,用一片黄纸或白纸从中包裹粘贴好,做为封面封底,寄包者要在包封封面上写清寄包的时间、寄包人和收包人姓名。
其格式如下;封面左起的天头下写:“上奉”二字,中间顶头写:“新故”孝家亡者如果是其父就写”显考某公讳某某老大人九泉受用”,
如果是母亲就写“新故慈妣某门某氏闺字某某老太君(或老孺人)九泉受用” 。当然了,祭拜中烧香也是很讲究的,香也是很重要的,祭祀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介。
通过烧香,人才能与神、与鬼都结下善缘。因此说:“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
所以,请一款好香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有心的话,建议你可以到无相铜炉上请几盒祈福香,更能传达你的诚敬之心,祈求庇佑。
4.七月半符纸怎么写 格式是什么样的
右边:
今逢中元之期处备冥钱共 x 包 第 x 包
中间:
考某(姓氏)公**老大人
故祖 正性收用【这是给爷爷奶奶的,给父母的是(故显)】
妣某(夫姓)母***老嬬人
左边一
长孙 ***
孝 敬上
长孙媳 ***
左边二
农历戊申年七月十五日酉时 化帛
【竖起写哟】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
习俗文化:
汉民族之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
盂兰盆节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寒季是阴,暑季是阳。
南是阳,北是阴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