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仄格式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说就是写律诗时的一种格式,就好像乐谱一样,把谱子给你只填词就行了。
不过自己感觉这个还是很严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一点也不能乱。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论坛,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是:平平平仄仄(甲)仄仄仄平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仄仄平(丁)五律的四种格式,都是这四种句型的组合变化,而变化的关键是要看是平起还是仄起。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分别有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两种。
它们的组合如下: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平平平仄仄(甲) 青山横北郭,仄仄仄平平(乙) 白水绕东城。仄仄平平仄(丙) 此地一为别,平平仄仄平(丁) 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甲) 浮云游子意,仄仄仄平平(乙) 落日故人情。仄仄平平仄(丙) 挥手自兹去,平平仄仄平(丁)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这种格式只是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型依次排列,最容易记忆。例诗全是正格,无变通之处。
这是五律的基本格式。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丁) 凄凉宝剑篇,仄仄仄平平(乙)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丙) 黄叶仍风雨,平平仄仄平(丁) 青楼自管弦。平平平仄仄(甲) 新知遭薄俗,仄仄仄平平(乙)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丙) 心断新丰酒,平平仄仄平(丁) 销愁斗几千。--李商隐《风雨》这种格式由于收句入韵,末字便必须是平声字,这只要把上面的A式略加变化,即将第一句(甲)换成(丁),其余仍同A式。
例诗也是无变通的正格。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丙) 细草微风岸,平平仄仄平(丁)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甲) 星垂平野阔,仄仄仄平平(乙) 月涌大江流。仄仄平平仄(丙) 名岂文章著,平平仄仄平(丁) 官因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甲) 飘飘何所似,仄仄仄平平(乙) 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首句只能是基本句型的(丙),全诗的排列应是丙丁甲乙依次排列。
例诗只是第八句第一字用了平声,但这第一字是平仄允许变通的,不是出律。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仄仄仄平平(乙) 天质自森森,平平仄仄平(丁) 孤高几百寻。
平平平仄仄(甲) 凌霄不屈己,仄仄仄平平(乙) 得地本虚心。仄仄平平仄(丙) 岁老根弥壮,平平仄仄平(丁) 阳骄叶更阴。
平平平仄仄(甲) 明时思解愠,仄仄仄平平(乙) 愿斫五弦琴。--王安石《孤桐》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平收,所以只能用(乙)型,也就是C式首句(丙)换成(乙)。
例诗七句都是正格,第三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王安石的这一句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的变通,不是出律。从以上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四种句型的不同组合,只要知道第一句是平起或仄起,是平收或仄收,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因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都只有一种举行,除了把这个句型放在前面,别无选择。
四种句型其实是两对,上下句平仄相对。凡首句不入韵的律诗,知道上句就可以写出下句,知道这一联,就能写出下一联,把两联重复一遍,就是一首律诗。
如果首句入韵,不过把首句和最末句相同,其他不变。以上介绍的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加的时候看五律的句型前面两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这是极容易掌握的 。
A:首句入韵的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座送钩春酒暖,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曹射覆蜡灯红。平平仄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仄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C: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未识绮罗香,仄仄平平仄仄平 拟托良媒益自伤。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格调,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仄仄平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D: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奇戍,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唯将迟暮供多病,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埃答圣朝。仄仄平平平仄仄 跨马出郊时极目,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
2.五言绝句平仄格式(需要押韵的标上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格式一共有以下几种:1.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3.仄起首句押韵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4.仄起首句不押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其中平声是指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仄声指的是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
绝句押韵格式不是绝对的,其中的第一和第三个字的平仄是灵活的,但第二和第四个字的平仄是固定的。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属于平起首句押韵的。
扩展资料:五言绝句属于近体诗范畴。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
绝句由四句组成,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做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五言绝句不是唐代诗人创造的,它源于汉魏乐府古诗,风格上比较质朴古淡,崇尚自然真趣。
从北周诗人庾信的一首题为“绝句”的五言诗来看,其文体形式至少是南北朝末期就已形成了。“客游经岁月,羁旅故情多。
近学衡阳雁,秋分俱渡河。”这是庾信的《和侃法师三绝》之一。
此诗平仄粘缀,完全符合唐人格律,第二、四句尾是平声韵,第一、三句尾都用仄声字,诗题已称为“绝”。但在唐以前如此工整的五言绝句并不多,直到了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五言绝句才被逐步地得以完善和定型,而此前的五言诗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绝句的名称可能来自六朝文人的“联句”。文献记载,当时文人宴集,有联章作诗的风气,每人作四句五言,合成一首整诗。
如果将各人所作的割断开来,单独成篇,就叫“一绝”,而绝句的称呼即由此而立。绝句一词在六朝初起时,仅指五言四句的小诗。
唐代由于音乐曲调的变化,旧的乐府诗往往不能配乐,于是乐工们常将文人创作的绝句拿来合乐歌唱,这是绝句盛行于唐代的一个重要原因。五言绝句在初唐时起点较高,像“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等都有佳作,特别是王勃的五绝,以其优柔不迫被沈德潜誉为“正声之始”。
盛唐时,崔国辅、孟浩然、储光羲、祖咏等一大批文人对五绝作了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其中王维、李白更是把五绝的创作推向了极致,使五绝发展达到了繁盛的顶峰。近体绝句,由于可以不拘对偶,故构写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语句精炼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讲究声律,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诵。
由于受字数的限制,较之其他体制的诗歌体裁,五言绝句在创作时对其语言和表现手法就要求得更加简练、概括,创作难度就更大。张谦宜对此就以“短而味长,入妙尤难”八字加以概括,因此,五言绝句自然而然的成为盛唐诗歌中最为璀璨的明珠,是唐诗中的精华。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甚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3.格律诗按怎样的平仄规律写
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平仄表及范例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五律平起首句押韵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七律平起首句押韵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五绝平起首句押韵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七绝平起首句押韵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终南山 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珠。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平(韵)⊙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晚晴 李商隐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韵) 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仄平平⊙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 咏怀古迹 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左迁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韵)⊙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客至 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仄仄平平,(韵)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塞下曲 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南行别第 韦承庆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八阵图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平平仄仄平,(韵)⊙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细雨李商隐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山中 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秋晚,山中黄叶飞。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从军行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 出 塞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军行 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南游感兴 窦巩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网页复制,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4.七言绝句的4种平仄格式,里面哪里几个字是万万不能变的
这是我从爱问找的,不知是否符合要求。
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 第一种是: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韵) (仄)仄 平 平 仄仄平 (韵) (仄)仄 (平)平 平仄仄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韵) 第二种: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调,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仄)仄 (平)平 仄仄平 (韵)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韵) (平)平 (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 平 仄仄平 (韵) 第三种: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少见。 (平)平 (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 平 仄仄平 (韵) (仄)仄 (平)平 平仄仄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韵) 第四种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是第二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仄)仄 (平)平 平仄仄 (平)平 (仄)仄 仄平平 (韵) (平)平 (仄)仄 平平仄 (仄)仄 平 平 仄仄平 (韵) 七言绝句每句第一个字是不拘平仄的,第三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
5.如何写词(一般词的平仄)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用韵较疏。
【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叠】: 叠字的意义是重复。故词家一般都以一首词的下片为叠。
凡词谱中注有叠字者,有四处区别:一,叠句,如如梦令,如梦如梦。二,叠字,如忆秦娥后前后第三句起三字皆叠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叠字,如调笑令,下片起首例叠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转。四,叠韵,如长相思,起二句,君泪盈,妾泪盈,二句韵同。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这是词所特有的单位名词。
【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6.平仄格式是什么意思
通俗的说就是写律诗时的一种格式,就好像乐谱一样,把谱子给你只填词就行了。
不过自己感觉这个还是很严格的,五言的就是五言的,七言的就是七言的,一点也不能乱。 以下的是摘自海港漫步论坛,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五言和七言律诗都有四种平仄格式,死记硬背是很累的,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诀窍,就好象掌握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把律诗说有的平仄格式推导出来。 首先我们要记住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共二十个字,然后注意是平起式(第一个字是平声)还是仄起式(第一个字是仄声)。
五律的四种平仄句型是: 平平平仄仄(甲) 仄仄仄平平(乙) 仄仄平平仄(丙) 平平仄仄平(丁) 五律的四种格式,都是这四种句型的组合变化,而变化的关键是要看是平起还是仄起。 平起式和仄起式都分别有首句不入韵和首句入韵两种。
它们的组合如下: A: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甲) 青山横北郭, 仄仄仄平平(乙) 白水绕东城。 仄仄平平仄(丙) 此地一为别, 平平仄仄平(丁) 孤蓬万里征。
平平平仄仄(甲) 浮云游子意, 仄仄仄平平(乙) 落日故人情。 仄仄平平仄(丙) 挥手自兹去, 平平仄仄平(丁) 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这种格式只是把甲乙丙丁四种句型依次排列,最容易记忆。 例诗全是正格,无变通之处。
这是五律的基本格式。 B: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丁) 凄凉宝剑篇, 仄仄仄平平(乙) 羁泊欲穷年。
仄仄平平仄(丙) 黄叶仍风雨, 平平仄仄平(丁) 青楼自管弦。 平平平仄仄(甲) 新知遭薄俗, 仄仄仄平平(乙) 旧好隔良缘。
仄仄平平仄(丙) 心断新丰酒, 平平仄仄平(丁) 销愁斗几千。 --李商隐《风雨》 这种格式由于收句入韵,末字便必须是平声字,这只要把上面的A式略加变化,即将第一句(甲)换成(丁),其余仍同A式。
例诗也是无变通的正格。 C: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丙) 细草微风岸, 平平仄仄平(丁) 危樯独夜舟。
平平平仄仄(甲) 星垂平野阔, 仄仄仄平平(乙) 月涌大江流。 仄仄平平仄(丙) 名岂文章著, 平平仄仄平(丁) 官因老病休。
平平平仄仄(甲) 飘飘何所似, 仄仄仄平平(乙) 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仄收,所以首句只能是基本句型的(丙),全诗的排列应是丙丁甲乙依次排列。
例诗只是第八句第一字用了平声,但这第一字是平仄允许变通的,不是出律。 D: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仄平平(乙) 天质自森森, 平平仄仄平(丁) 孤高几百寻。
平平平仄仄(甲) 凌霄不屈己, 仄仄仄平平(乙) 得地本虚心。 仄仄平平仄(丙) 岁老根弥壮, 平平仄仄平(丁) 阳骄叶更阴。
平平平仄仄(甲) 明时思解愠, 仄仄仄平平(乙) 愿斫五弦琴。 --王安石《孤桐》 这种格式由于首句是仄起平收,所以只能用(乙)型,也就是C式首句(丙)换成(乙)。
例诗七句都是正格,第三句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王安石的这一句是平平仄平仄,这是允许的变通,不是出律。 从以上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四种句型的不同组合,只要知道第一句是平起或仄起,是平收或仄收,那么就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因为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仄起仄收、仄起平收,都只有一种举行,除了把这个句型放在前面,别无选择。
四种句型其实是两对,上下句平仄相对。 凡首句不入韵的律诗,知道上句就可以写出下句,知道这一联,就能写出下一联,把两联重复一遍,就是一首律诗。
如果首句入韵,不过把首句和最末句相同,其他不变。 以上介绍的是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七言律诗的平仄格式只是在五律每句前面加两个字,就成为七言。 加的时候看五律的句型前面两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 “平平”前面加“仄仄”,“仄仄”前面加“平平”,这是极容易掌握的 。
A:首句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 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平仄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仄平平仄仄平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仄平平平仄仄 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平仄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仄平平仄仄平 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无题》 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平仄仄仄平平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仄平平仄仄平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仄平平仄仄平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首句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 蓬门未识绮罗香, 仄仄平平仄仄平 拟托良媒益自伤。 仄仄平平平仄仄 谁爱风流高格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共怜时世俭梳妆。
平平仄仄平平仄 敢将十指夸针巧,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不把双眉斗画长。 仄仄平平平仄仄 苦恨年年压金线,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为他人作嫁衣裳。
--秦韬玉《贫女》 D: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西山白雪三奇戍, 仄仄平平仄仄平 南浦清江万里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海内风尘诸弟隔, 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涕泪一身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唯将迟暮供多病,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未有涓。
7.词的平仄格式
唐宋词格律(很齐全)试试这个,几乎没有更好的,我就靠这个学习的! 付:《十六字令》,词牌名。
又被称作《苍梧谣》、《归字谣》,单调,十六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捣练子》,词牌名。又被称作《捣练子令》,单调,廿七字,三平韵。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 李煜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忆江南,词牌名。
亦被称为: 《江南好》《望江南》《梦江南》《望江南》《梦江口》 《谢秋娘》《春去也》《归塞北》 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北宋起开始有双调,实际不过是将单片重复而已。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词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王孙,词牌名。 单调三十一字,五平韵,句句用韵,亦有将单片重复做双调者。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调笑令,词牌名。 本调个别处有破格,但均不失吟咏和谐,可谓是有格而不拘泥的典范。
词格本身是为了吟咏上的和谐,若有利于整体和谐,稍有破格,则也未尝不可。 词牌格式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如梦令》,词牌名。又被称作《忆仙姿》、《宴桃园》、《无梦令》,其调为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仄(叠句),(仄)仄(仄)平平仄。 乌夜啼,词牌名。
亦称《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双调三十六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仄韵、两平韵。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长相思,词牌名。
亦称《长相思令》《相思令》《吴山青》。 双调三十六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三平韵,一叠韵,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仄(仄)平(叠后二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
生查子,词牌名。 亦称《楚云深》,双调四十字,前后阕格式相同,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点绛唇,词牌名。 亦称《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
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字,下片五句,押四仄韵,二十一字,用仙吕调,共四十一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浣溪沙,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
词牌格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菩萨蛮,词牌名。 四十四字,共享四个韵。
前阕后二句与后阕后二句字数平仄相同。前后阕末句都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
词牌格式 (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卜算子,词牌名。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
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词牌格式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采桑子,词牌名。
亦称《罗敷媚》、《丑奴儿》。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平韵,一韵到底。
前后阕第三句也常用叠韵。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 减字木兰花,词牌名。
亦称《减兰》。 双调四十四字,前后阕各两仄韵,两平韵,每句不同韵,换韵方式“甲乙丙丁”。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谒金门,词牌名。 上下阕共三十五字。
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诉衷情,词牌名。
8.中国古代作诗有平仄之说,请问平仄有什么格式
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一)声调传统诗词讲究音乐性,易诵能唱,容易记忆。
所以它的写法强调懂得格律,过去便有人将它称为格律诗。懂得传统诗词的格律,要先从字的声调入手。
从前的四声,为平、上、去、入;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去。古人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故声调的问题概括起来就是分清平仄两个字。
有人研究过,认为粤方言(白话)更接近古代的语言,所以懂得说白话的人,要区分平仄声比较容易。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的走下去。
仄是倾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屈难听,较短促,如人为想将它拖长,则不可能。要正确运用此平仄声判断方法,最好是将同拼音不同调的两三个字来对比,如钟和众、期和企、花和画等,前者和后者一读白话声,便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悦耳、平柔,属平声;后者聱牙、急迫,属仄声。
习惯于区分现代新四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人,要知道古代的入声字已经分散到新四声中去。那么,分散到上声和去声的入声字,自是仄声;这里十分要注意的是已分散到阴平和阳平去的原入声字。
如“插”字和“差”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同音,同属阴平声调,但如读起白话来,便有很大区别,又如现代普通话“衣 ”“一”。同音,但在古语中“一”是入声字,“衣”是平声字,是不容混淆的。
所以,只懂得现代普通话而不懂得白话的人,要正确区分出传统的平仄声,必须手上有一本《词林正韵》之类的工具书不可,特别是要掌握好入声字这一类。除了查工具书、字典或词典这一手段外,多背熟一些古代名篇,也能正确区分某些疑难字的音调,在同一句中,唐诗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也就是说,一句子中的第二、第四或第六的双数字,平仄必须按固定格式,不能混乱。
如上面提到的“画”字,如果用其他方法无法判出其平仄声归属,我们的头脑中立时涌起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名句,那么按照同句的平仄相间的句式,便很容易判断出它属仄声。至于,同句平仄相间的规律又该是如何呢?这是我们在下一回要谈到的主要内容。
传统诗词的写作方法 □ 符瓦 (二)句式在律诗和绝句中采取的句式,大多是采取前为双后为单的词组组合法。如“床前/明月/光”,为2/2/1句式;“风急/天高/猿啸哀”为2/2/3句式;“ 凤凰台上/凤凰游”为4/3句式;“于无声处/听惊雷”为另一种类型的4/3句式。
词的不同之处,是大量采用前为单后为双的词组组合法,且此种句式在不同词牌不同地方与前双后单的句式是不能混乱的。如“金风玉露一相逢”和“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个七言连续句,前者是前双后单句式,后者是前单后双句式,为 3/4句式。
词中有的五言句也是这样,如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 赋》的“正惊湍直下”,为1/4句式,与“床前明月光”的句子结构截然不同。律诗和绝句的平仄声调,一般是要“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除结尾字的押韵规律外,逢双数的字,必须是平声和仄声错开,为此只有两种情况:仄平仄和平仄平。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二四六位数的字,分别是急、高、啸,为仄、平、仄声;而一三五位数的字分别为风、天、猿,都是平声,却不妨碍入律,这就是“一三五不论”的意思。“于无声处听惊雷”。
的二四六数字分别是无、处、惊,为平、仄、平声;而一三五数的字分别为“于、声、听”,为平平仄声。一般情况下,单数位的字是不论平仄声的,但应力争避免“三平脚”或“三仄脚”,也就是说,不要末尾的三个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
所以五言字的第三位和七言诗的第五位的字,有时就需要讲究一下。此外,犯“孤平”即同一句诗除韵脚外,只出现一个平声字,也是诗家之忌,但此内容较复杂,还有较深一层的“补救”方法,作诗者在初始可以抱着“不以词害意”的创作观点。
词里的平仄声,要求更为严格,相当多的长调都不能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写诗格式去做,必须对照词谱的固有格式去填写,所以说是“按谱填词”,这样说来,学写词的人,手上有一本“词谱”之类的工具书是有必要的。如最简单的《十六字令》,它的定格是“一(韵)1┃--┃┃-(韵),--┃(句)+┃┃--(韵)”其中一是平声,┃是仄声,+是可平可仄的地方。
由此看来,写词要比写诗难。有的初学者以为只是符合词牌那规定的字数就可以算是该词了,不讲句式和平仄规律,随意填写却冠上词牌名,谁知是贻笑大方。
传统诗词写作方法 □ 符瓦 (三)格律律诗从第一句到第八句,平仄的“二四六分明”,简单说是“对粘”关系:“对”是相对的意思,也就是说第二句与第一句的平仄要相反,如果第一句的二、四、六位字为平仄平,那么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就应为仄平仄。“粘”是粘贴的意思,就是说下句与上句的平仄相同,如第二句为仄平仄,那么第三句也是仄平仄。
再往下推,都是这样对粘下去,第四句和第三句对、第五句又和第四句粘……试看杜甫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
9.五言律诗的平仄格式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
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
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
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扩展资料:
五言律诗的平仄,有四个基本句式:(一)仄仄平平仄; (二)平平仄仄平;(三)平平平仄仄;(四)仄仄仄平平。
用这四种句式分别作为第一句,可以构成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是以“仄仄平平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仄收式。
第二种是以“平平仄仄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平收式。
第三种是以“平平平仄仄”为首句来组织,叫做平起仄收式。
第四种以“仄仄仄平平”为首句来组织,叫做仄起平收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则(诗词格律解说(7))
10.求诗词平仄格式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
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
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相当现代汉语的二、三、四声)。
实际上两套系统的差别也不是很大,虽然记忆并不是问题,适度的了解也是好事,但是目的在于写诗创作而非研究字音,依据现在的字音其实就可以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现代汉语的二、三、四声)。举个例子吧: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
七言律诗:
1.基本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五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固然可以不论,但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五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次联第一句的第二个字要和上联第二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4.对仗:除首联和尾联,基本要求每联对仗。
5.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韵时不对仗,不押时对仗。不能平仄通押。长律有中途换韵情况。
6.拗救:出现拗句时一般要“救”,但多数拗句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不详述。
7.对:平仄要求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五言律诗:
1.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2.不论:“一、三不论”就是指每句的第一、三个字平仄都无所谓,但这句话是有问题的,或者说是不全对的。第一个字不论的时候要注意避“孤平”;第三个字不论的时候要避免出现“三连平”或者“三连仄”。
3.粘:同七言律。
4.对仗:同七言律。
5.押韵:同七言律。
6.拗救:同七言律。
7.对:同七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