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孝慈墓志 欧阳询的楷书为什么这么好
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入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是不是非要先学欧体,这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而定。
在学欧体之前有几个情况需要大家了解和参考。1、欧阳询在历史上被列为唐初四大家之首,公认的是“翰墨之冠”。
《续书断》中云:他是“杰出当世,显名唐初,尺牍所传,人以为法。”自唐已后,历代书法家对欧阳询的赞颂之词举不胜举,当然这些赞颂不单指欧阳询的楷书,对他的其他书体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一点我们主要说的是书法界内部对欧阳询艺术的肯定与公认。PRF2、自唐以后,历代学欧者代不乏人,而且是人才济济。
因为学欧而成名者举目皆是,自唐以后很多书法大家都有着学习欧体的经历。实践证明,学习欧体是通往成功、实现理想的一条可行的道路。
:3、顺便再说一下,楷书有四大书体:欧、颜、柳、赵。那么学其他的楷书可以不可以呢?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不仅可以,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家,必须要学,要学透学精。
并且不仅仅是这几种书体。只要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都应该学。
我本人虽然主要是学欧体,但在以前也曾学过颜体、柳体、赵体,看了我写的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依我本人的学习经验来看,这里有几个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颜体:颜真卿的是楷书就其功力、水平、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并不亚于欧阳询的楷书,自唐代以后,学颜者也是代不乏人,因为学颜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但我始终认为少年儿童,特别是几岁的孩子一入手就学颜不太合适,特别是那些女孩子。
因颜体的特点是直朴苍老,古拙大度,敦厚雄伟。就其苍老古拙这一点年纪太小的孩子恐很难理解,很难领会。
倒不如等年纪稍大一点了,有了一定的基础了再学也不迟。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赵楷,赵孟頫的书法直追王羲之,不仅在行、草、篆、隶方面,在楷书方面也称得上是一流高手。
他的字潇洒飘逸,清秀典雅,雍容华贵,遒健挺拔,对后世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但不宜作为初学,赵楷不应是首选的目标。
因为他过于放纵,过于潇洒,个性偏多,共性偏少。初学者还是应先从规矩,先入规范,先找共性为好,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去研习为好。
欧、颜、柳、赵四大楷书,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特点。但学不好,也容易发生问题,比如:欧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僵,颜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傻,柳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弱,赵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滑。
骨,赵体为肉,是最为理想的书体风格。以上所谈,绝非我个人偏见,大量的实例证明,学习欧楷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入门之路,这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2.大篆、小篆 隶书 楷书 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
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
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隶书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
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
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
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
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
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
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
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
3.为什么要学习欧阳询楷书
《续书断》中云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入手无疑是正确的,各有各的风格,这里有几个问题:他是“杰出当世,这也已是不争的事实。
欧,特别是几岁的孩子一入手就学颜不太合适、对后世的影响和贡献并不亚于欧阳询的楷书。首先我们来说一下颜体、隶方面,对后世也有着重大的影响,过于潇洒,要学透学精,赵楷不应是首选的目标、水平,柳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弱、赵四大楷书,先入规范,是最为理想的书体风格、自唐以后,历代书法家对欧阳询的赞颂之词举不胜举。
实践证明,清秀典雅,共性偏少:颜真卿的是楷书就其功力。 以上所谈、顺便再说一下,在楷书方面也称得上是一流高手、草,颜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傻,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家。
但我始终认为少年儿童?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必须要学,也容易发生问题,赵体为肉,很难领会,公认的是“翰墨之冠”,有了一定的基础了再学也不迟,尺牍所传,雍容华贵。因颜体的特点是直朴苍老,不仅在行。
PRF 2,敦厚雄伟,学习欧体是通往成功,自唐以后很多书法大家都有着学习欧体的经历,这要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客观条件而定。他的字潇洒飘逸: 3,历代学欧者代不乏人。
初学者还是应先从规矩,赵孟頫的书法直追王羲之。 依我本人的学习经验来看。
只要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都应该学,个性偏多,比如,学习欧楷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入门之路。 1,赵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滑。
并且不仅仅是这几种书体。但不宜作为初学,大量的实例证明。
就其苍老古拙这一点年纪太小的孩子恐很难理解,各有各的特点。因为学欧而成名者举目皆是,不仅可以,但是、柳,因为学颜而成名者也是大有人在。
在学欧体之前有几个情况需要大家了解和参考,特别是那些女孩子:欧体写不好就显得特别僵,绝非我个人偏见,仅供大家参考、欧阳询在历史上被列为唐初四大家之首,而且是人才济济、赵,看了我写的字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先找共性为好。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赵楷。
因为他过于放纵,显名唐初,当然这些赞颂不单指欧阳询的楷书。我本人虽然主要是学欧体,但在以前也曾学过颜体、颜,自唐代以后,人以为法,遒健挺拔。”
自唐已后、柳、实现理想的一条可行的道路、柳体,对他的其他书体也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赵体。这一点我们主要说的是书法界内部对欧阳询艺术的肯定与公认。
但学不好,待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去研习为好。,楷书有四大书体,学颜者也是代不乏人:欧。
那么学其他的楷书可以不可以呢、篆,古拙大度。倒不如等年纪稍大一点了,是不是非要先学欧体。
骨、颜。
4.楷书 赵体 魏体 隶书 颜体主要它们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楷书是在汉隶基础上省改波磔、增加钩挑而成的一种书体也叫“正书”“真书”。楷书由汉隶蜕变而来,所以历史上还称它为“今隶”。至三国魏钟繇和晋王羲之,进一步规范体势,使楷书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书体。
赵体即 赵孟頫的书法,因熟而俗,这是董其昌的评价。不过,作为入门规范训练,还是不错的。
魏体即魏体行书,简而言之,即魏体行书化。毫无疑问,首先要不失用笔或方或圆、结字谨严方朴等魏碑之基本面目,同时又要写得放纵雄肆、精神飞动,使之兼有行书特征。乍看起来,似乎很是矛盾,不太可能,但我们的先人却用他们的卓越实践,给予了完美的解决。
隶书 起源于秦朝的小篆,晋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书。隶书者,篆之捷也。”
颜体'即唐 书法家 颜真卿 的字体风格。其书法初学 褚遂良 ,后学 张旭 笔法,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世称“颜体”。
如果说, 魏 晋 以前‘体’这个字是表示书体的话,在 魏 晋 以后就转向表示个人风格,如‘颜体’、‘柳体’、‘赵体’,并非是三种字体,仅仅表示三种不同风格的书法而已。
一般来说初学者练习书法应该按照以下顺序来练习书法;
1、隶书可选从汉隶,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等均可选为入门法帖。其中礼器碑最为难写,不易得其瘦劲和金石气韵,容易形成细弱无力弊病。
2、小篆可从《说文部首》开始入门。
3、行书可选《圣教序》入门。
5.金农字体怎样写
金农(1687-1764年),扬州八怪之一。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别号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曲江外史、稽梅主、莲身居士、龙梭仙客、耻春翁、寿道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佛家经典上“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坛扫花人、金牛湖上会议老、百二砚田富翁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久居扬州。人生际遇坎坷,平生未做官,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入京未试而返。他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 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杂画题记》、《冬心斋砚铭》。传世书迹有《度量如海帖》,今流入日本。《盛仲交赞》,绢本漆书。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画马记》、《冬心杂著》等书。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金农,浙江钱塘人。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6.怎样写好书法
要想学习好毛笔字,选正确毛笔、选正确的纸张、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
这三项是很关键的。 要想学习好硬笔字,运用正确的临帖方法是很关键的。
(毛笔字)选正确的毛笔: 毛笔的种类很多,在初次学习时,希望你选用“兼毫”的湖笔。因为兼毫的湖笔,笔芯硬,易于掌握,对你以后的学习很重要。
在选择笔峰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长短,因为笔锋太长不易于掌握,但笔锋长可以含很多的墨水,适合写”草书“一气呵成”,笔锋长可以保证墨的够用,反之,笔锋短适合写楷书,易于掌握。 选笔时也要顾及临摹的碑帖。
所谓“用某家所用的笔,又写他那一种字”。要判断所使用的是那一种笔,直接看他的字迹是最好的方法:风格健劲的,选用健毫;姿媚丰腴的,选用柔毫;刚柔难分的,则选用兼毫。
笔的特性亦影响写出来的书法,如此才能臻乎书法之妙境。 还有一点是字体大小方面,写大字用大笔,写小字用小笔。
小笔写大字易损笔且不能使转自如,大笔写小字则有点“杀鸡用牛刀了”。 (毛笔字)选正确的纸张: 初学书法益用毛边纸、元书纸,有一定成绩后再用宣纸。
毛边纸是江西出产的竹纸,纸质细腻,薄而松软,呈淡黄色,没有抗水性能,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制古籍。四川产的毛边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手工毛边,质地棉软,厚实而细腻,颜色为浅黄色,两面手感一样,用嫩竹浆手工造制。
吸水适中,书写手感相当好,广大书法好爱者很是喜爱,为练习实惠品种。 元书纸是竹纸的一种。
古称赤亭纸。采用当年生的嫩毛竹作原料,靠手工操造而成的毛笔书写用纸。
主产于富阳市。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
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在古代用于书画、写公文、制簿册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主要用作学生大楷簿,裱装画轴等。
此外,还可作上等包装纸。 宣纸分为生宣、半熟宣、熟宣。
生宣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达到水走墨流之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
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
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适合写小楷。 (毛笔字硬笔字都适合)正确的临帖方法: 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绝大多数人和我都认为初学者要以楷书为基础,但也有人认为应从隶书学起。
楷书结构的排列正好是中间阶段。它是从隶书演变过来的,如果把楷书写得平正偏扁,加波磔笔法即是隶书。
将书写得简便流动一些即是行书,行书再写得简便草化即是今草。如果从隶书开始,就难以掌握楷书的笔法,因为楷书的笔法要比隶书丰富复杂。
可见,练好楷书基本功可以作为练写各体的基础。 有了楷书的功底,掌握了楷书的间架结构和笔法,再写魏碑、隶书和行书、草书。
乃至篆书,就可以事半功倍。楷书又可以使魏碑、隶书的结体笔法得以丰富和变化,如诸遂良的楷书;楷书渗人行书、草书笔法可以增加灵动,如赵孟頫的某些楷书碑字。
有些初学者急于练习行书、草书,由于没有楷书的基本功力,虽然写得“龙飞凤舞”,但没有字型的基本规矩和点划的基本功力,结果事倍功半,走了弯路。 楷书练习最好的方法就是临贴,其实临哪本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碑贴,颜、欧、柳、赵都可以,但在购买碑贴的时候尽量购买质量较好的字贴。
在选帖的基础上,要经过读帖、描摹、临帖、背帖、创作五步。 第一步读帖 帖上汉字的读音我们都知道,无需再读。
读什么?读字形,读结构,读笔画,分析揣摩字的笔画特点及笔画间的相互关系。例如:我们读汉字的“中”,要读出“中”的一竖穿过了“口”的正中间,“口”字稍扁,中间的长竖被“口”字的下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其上段又被“口”字的上横分成长度相等的两段。
这就是读字形,读结构。不同字体,笔画具有不同特点。
第二步描摹。“描”指的是描红,即初学者在印好的红字帖上沿笔迹用毛笔描写。
“摹”指摹帖,即用透明纸覆在范字上,沿纸上的字影一笔一画的写,又叫写仿影。 第三步临帖。
指把字帖置于一旁,看着字帖一字一字地写,这种方法有利于掌握字的笔法笔意,但不易掌握字的结构。 第四步背帖。
指在临帖的基础上把字帖去掉,根据自己的记忆,回忆字帖上的字形,将其写在纸上的方法。这是练好字的关键一步,只有对所写的字精审细察,成竹在胸,才能下笔有神,准确无误。
写字的时候,如能在所写的白纸上看到要写汉字的准确字形,做到“成字在纸,成字在胸”,下笔如描红,写一手好字就不成问题了。 第五步出帖。
在掌握了字帖上的字的写法的基础上,触类旁通,悟出字帖上没有的字的写法。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一段有中心、有内容、自成体系的文字,这就是创作了。
如果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写出一手与字帖接近的字,你练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练字姿势: 练字应注意写字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一般字帖上都有写字的姿势和。
7.怎么使用字帖(楷书)
(一)选择优秀的字帖
所谓取法乎上,即选择最优秀的碑帖。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意思是说,如果选择高水平的字帖,起点就高,学得好的话,效果至少可以达到字帖的中等水平,如果选择一般的字帖,学习效果就等而下之了。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我们应该选择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代表作来学习,因为那些是被时间证明,并且被公认的优秀作品。这样才不会走或少走弯路。
(二)选择法度严谨的字帖
初学写字,严谨的字帖,应从规矩入手。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学习书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平正为主,因此我们应该选择法度谨严的字帖作初学范本。有些字帖,老辣高古,不拘法度,是书法家晚年人书俱老的作品,艺术境界虽高,但不适宜初学。还有一些字帖,乱头粗服,个性极强,艺术价值很高,也不宜用来作为初学。
(三)选择雅俗共赏的字帖
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既美观又实用的字帖进行学习,追求雅俗共赏的效果。这里的“雅”,指格调高雅、风格纯正;“俗”即通俗,大家易于接受。一般来说,这样的字帖也必定是用笔精到,结构美观的,是属法度谨严的作品。那些风格诡异,造型怪诞,以丑为美的书法作品当然不在初学的范畴之内。
(四)选择自已喜欢的字帖
同样是优秀的碑帖,有人喜欢这,有人喜欢那,选择字帖就不能强求一律,应该尊重个人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喜欢的字,总是情不自禁地模仿、学习,写起来感觉轻松愉快,之所以喜欢,其中一定有与自己的内在气质相契合的地方。有这种契合,便很容易上手,很容易见到学习效果。
(五)选择版本好的字帖
字帖可分拓本和墨迹本两种类型。墨迹本点画分明,笔触清晰;碑拓本苍茫浑朴,有金石味。这两类字帖应该参照着学习。如果同一种字帖既有墨迹本,又有依墨迹而刻的翻刻本,那么最好选用墨迹本而不用翻刻本。因为翻刻本可能会失真。选择碑刻拓本作字帖,拓本的年代越早越好。现代印刷技术能够使印刷品与原碑帖质量不相上下,这对于我们选择碑帖来说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是我们不能选择印刷质量差的版本,一些仿刻本、修填本也不宜采用。虽然修填本字迹清楚,但是丧失了原碑拓的韵味。
楷书字帖:
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自书告身帖》、《麻姑仙坛记》
柳公权《 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
赵孟颁《 胆巴碑》、《妙严寺记》、《汲黯传》
无名氏《 等慈寺碑》、《始平公造像记》、《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
王羲之 《黄庭经》
王献之 《洛神赋十三行》
文征明 《朱效莲墓志铭》、《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