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勇字行书写法
“勇”字的行书写法请见上图。
勇,yǒng;勇者,气也。气之所至。
力亦至焉。心之所至。
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
具体释义如下:复一、(本作勈,或作恿。形声。
从力,甬( yǒng)声。从力,与力气有关。
本义:果敢,胆大)二、同制本义1、勇,气也。--东汉·许慎《说文》2、无拳无勇。
--《诗·小雅·巧言》3、勇志之所以敢也。--《墨子经上》4、勇,文之帅也。
--《国语·周语》5、知死不辟,勇也。--《左传·昭公二十年》6、勇于就死。
--清·林觉民《与妻书》7、若2113素名勇。--明·高启《书博鸡者事》8、兴甚勇。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5261》9、勇而多艺。--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三、又如:忠勇(忠诚而勇敢);英勇(勇敢出众);勇悍(勇敢强悍);勇烈(勇敢猛烈);勇夫(勇敢的人);勇功4102(勇敢作战立下的功劳);勇沉(勇敢沉着);勇果(勇敢果断)四、勇猛;凶猛1、勇悍果敢,取众率兵,此下德也。
--《庄子》2、勇,天下之凶德也。--《吕氏春秋·论威》3、每战,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
--《三国志》五、又如:神勇(形容人非常勇猛);骁勇1653(勇猛);勇鸷(勇猛强悍)。
2.武的行书体怎么写
“武”的行书体写法如下:拼 音 【wǔ】1.关于军事的(跟“文”相对):~器|~装|~力。
2.关于技击的:~术|~艺。3.勇猛;猛烈:英~|威~|~火。
4.姓。5.半步,泛指脚步:继~|踵~。
见〖步武〗。笔画组词:习武、武断、威武、英武、武生、武侠扩展资料1、用武之地 [ yòng wǔ zhī dì ]【解释】: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出自】:《晋书·姚襄载记》:“洛阳虽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
【示例】:你自己先把根基弄坏了,将来就有~,也不能做个大英雄,岂不是自暴自弃? ◎冰心《两个家庭》2、穷兵黩武 [ qióng bīng dú wǔ ]【解释】: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
形容极其好战。【出自】:《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示例】: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3.“出”字行书的写法怎么写
以上为行书的写法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折叠用笔特点黄东雷行书作品集黄东雷行书作品集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在书写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经过对几组楷书与行书个字的分析,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行书的用笔有以下几个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出字在《新华字典》中的意思解释和说明chū(1)<动词>由内向外走,与“入”相对。《国殇》:“6261696475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93761~不入兮往不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又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出来。
《中山狼传》:“先生举手~狼。”(2)<动词>付出;支付。
《礼·王制》:“量入以为~。”(3)< 动>出发。
《肴之战》:“吾见师~,而不见其入也。”《触龙说赵太后》:“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4)<动词>脱离,离开。《梅花岭记》:“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世入世之面目。”
《红楼梦》:“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家。”(5)<动词>离京为官,外放,外迁。
《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6)<动词>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7)<动词>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8)<动词>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
…… 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记》:“……水落而石~者,山间之四时也。”
(9)<动词>超出,超过。《师说》:“古之圣人,其~人也远矣。”
《冯婉贞》:“敌~不意,大惊扰。”(10)<名词>花瓣。
任昉《述异记》:“花杂五色,六~。”(11)< 名>古代戏曲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
【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际,潇洒~之想。”
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
《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罗汉。” 【出贷】出钱。
【出合】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
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
3.公文出嫁。元稹《七女封公文制》:“虽秾华可尚,~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
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出官】京官外调。
【出降】1.公主下嫁。2.指宫女出嫁。
【出没】1.隐现。2.出入,不一致,不相符。
【出妻】遗弃妻子。《荀子·解蔽》:“孟子恶败而~,可谓能自强矣。”
也指被遗弃的妻子。《仪礼·丧服》:“~之子为母期。”
【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
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去来。”
【出赘】旧时指男子到女家成婚,成为女家的一员。
4.请的行书怎么写
三极行书简体
安景臣毛笔行书
以上字体可在字体视界中免费下载,商用请联系授权
5.革字的行书、草书写法
“革”字的行书与草书写法分别是:如图。
释义:1.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履(皮鞋)。
~囊。 2.改变:~新。
~命(a.原意是改变命运;b.现指改变社会制度、建立新社会的群众运动;c.亦指改造旧技术、旧思想的运动)。改~。
变~。 3.取消,除掉:~除。
~职。~故鼎新(去除旧的,建立新的)。
4.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5.姓。
拼音:gé笔划:9五笔:AFJ部首:革结构:单一结构五行:木笔顺:横、竖、竖、横、竖、横折、横、横、竖相关词语:参革 鹿革 废革 皮革 惩革 南革 变革 矫革 革孽 革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