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鱼字怎么写
一、古代“鱼”字的写法
鱼,甲骨文、金文都为象形字,像头、鳍、尾俱全的水中脊椎动物。甲骨文字形中(现汉中没有对应字形)像张着凶猛虎口的大鱼;有的甲骨文字形(现代汉语中没有对应的字形)表示将鱼吊挂起来风干。
金文中的简体字形将金文字形中的鱼头简化成“人”形,将鱼尾简化成“人”形。篆文则将鱼尾形状简化成“火”形。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火”简写成“四点底”。俗体楷书依据草书字形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四点底”简化成一横。
二、造字本义
名词,有鳍、鳃和流线体型的冷血水生脊椎动物。
文言版《说文解字》: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
白话版《说文解字》:鱼,水中生物。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所有与鱼相关的字,都采用“鱼”作边旁。
扩展资料
“鱼”的组词
一、金鱼 [ jīn yú ]
鱼类。由鲫演化而成。一般体短而肥,尾鳍四叶。可供观赏。由于长期人工培育,现已有形形色色的美丽品种。世界各国的金鱼都是从中国引种的。
二、钓鱼 [ diào yú ]
用钓具捕鱼。
三、鱼翅 [ yú chì ]
鲨鱼的鳍经过加工之后,其软骨条叫做鱼翅,是珍贵的食品。也叫翅或翅子。
四、鱼翔浅底 [ yú xiáng qiǎn dǐ ]
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
五、城门鱼殃 [ chéng mén yú yāng ]
城门失火,大家都到护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鱼也死了。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鱼 (汉语汉字)
2.中国古代有没有专门写鱼或者钓鱼的书
一、《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
二、《种鱼经》,亦称《养鱼经》、《鱼经》。
三、《闽中海错疏》。
四、《海味索引》。
五、《鱼品》。
六、《渔书》。
七、《官井洋讨鱼秘诀》。
我国养殖鱼类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间有不少关于鱼类的著述。现存的古代鱼书主要有如下数种:
一、《养鱼经》,又名《范蠡养鱼经》、《陶朱公养鱼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养鱼业已相当发达,越国大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后,辞去官辞,便带着西施隐居在现在的无锡太湖之滨。范蠡提出“种竹养鱼千倍利”的主张,大力发展养鱼事业。齐威王曾召见他问道:“公富足千万,家累亿金,何术乎?”范蠡答道:“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水畜,鱼也。公元前475年,范蠡把自己的养鱼经验写成《养鱼经》。全书仅三百四十三字,却开创了我国的科学养鱼纪录,比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所著《动物史》(该书把鱼列入分类系统)还早一百多年,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范蠡的养鱼理论中,已提及雌雄鲤鱼配比以及鲤鳖混养等内容,颇有参考 二、《种鱼经》,亦称《养鱼经》、《鱼经》。共一卷,分三篇,分别讲述鱼苗、养鱼方法及鱼的种类,也是较早的一部鱼书。作者为明代学者黄省曾。省曾,字勉之,别号“五岳山人”,南京吴县人,系嘉靖年间举人。
三、《闽中海错疏》,三卷,明代屠本畯著。本畯字田叔,浙江鄞县人,是个学者,写过多种鱼、农书。本书是他在福建任官时期所作,前面有“自序”,题“万历丙申”,即公元1956年。书中专记闽海的水族,计“鳞部”二卷,共一百六十七种;“介部”一卷,共九十种。后面还附记并非产于当地,但时常看到的水产两种。该书在介绍每种水产时都注明形态和习性,有的还附作者的按语,或援引典籍。后来又有徐{火勃}(也是明人)替该书写过“补志”,故书中凡有“补疏”二字的皆出于徐氏之手。《闽中海错疏》在描述海产动物生态时,很注重科学性,有的释文还很生动,是一部规模较大的古代鱼书。
四、《海味索引》,一卷,亦为屠本畯所著。自序上说,张九峻食海味,随笔作赞、颂、铭、角,凡十六品,颇多不实之处,因此著成本书,加以订正。本书的规模不及《闽中海错疏》,但可视为该书的姐妹篇。五、《鱼品》,一卷,明代万历进士顾起元撰,作者自号“遁园居”,南京江宁人,书中记载了数十种鱼,皆为江东地区所产,文字极为简单
六、《渔书》,这是一部残存的鱼类专著,但内容丰富,颇具参考价值。据已故著名农学家王毓瑚推测,“看来全书可能是十四或十六卷”。(《中国农学书录》)残存的为二至十三卷,从卷二到卷十列记水产,每卷为一类,均有卷目,分别标为“神品”、“巨品”、“珍品”、“杂品”、“介品”、“柔品”、“畜品”、“蔬品”、“海兽”,内容杂引古代文献,近似谱录。卷十一为“渔具”,又分“网类”、“{纟连}类”、“杂具”、“渔舟渔筏”等子目。卷十二题“附记载”,征引典籍经文。卷十三题“附记异”,摘录各种杂记小说中的记载。此书留存下来的为明刻残本,作者及年代均无考。但从书中文字可推知作者大约就是该书按语中时时出现的“蠡史”,“蠡”自然取于“范蠡”之意了。又据卷三“海大鱼”条的按语:“余家海上,与大海通,故大鱼往往见面知之。”卷四“江瑶柱”条有“余在越三年”,可知作者的家乡一定在沿海地区,但又不是浙江(越)人。《渔书》中所记渔具的内容,为他书所罕见,可称该书特色。书中还记有以声探鱼的古法,如卷四“石首鱼”条写道:“每岁四月,自海洋绵亘数里,其声如雷,海人以竹筒探水底,闻其声,用下网截流取之。”十分可取。
七、《官井洋讨鱼秘诀》,此书的作者及写作年代亦无考,但书的扉页上注明系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抄录。官井洋为海名,书中专讲官井洋内的暗礁位置以及鱼群早晚随着潮汐进退的动向,极为详细,并述及寻找鱼群的秘诀,是一本很有实用价值的鱼书。
八、《记海错》,一卷,系清代训诂大家郝懿行所撰。作者的家乡在山东滨海地区,对大海很熟悉,见过的海产也很多。书中所记海产共四十九种,并征引古籍试加贯通,对某些海产的得名还作了简明的解释。据书前小引所题为“嘉床丁卯”,即1807年成书。
九、《海错一百录》,这是一部相当全面的福建海产记录,共五卷,清代郭柏苍著。郭氏,字帘秋,福建侯官人,对当地海产相当熟悉。该书内容包括“记渔、记鱼、记介、记壳石、记虫、记盐、记菜”等部分,并附录“海鸟、海兽、海草”。此书作于光绪十二年,即1886年。
从以上几部鱼书,足见我国古代人民对鱼类已有精深的研究,录之于文人笔下,给今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3.古代形容金鱼的诗句都有哪些
1,《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宋代: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2,【中吕】《喜春来_金鱼玉带罗》
元代:伯颜
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3,《乞金鱼词》
唐代:崔日用
台中鼠子直须谙,信足跳梁上壁龛。倚翻灯脂污张五,
还来啮带报韩三。莫浪语,直王相。大家必若赐金龟,
卖却猫儿相报赏。
4,《鹊桥仙》(和李易安金鱼池莲)
宋代:朱敦儒
白鸥欲下,金鱼不去,圆叶低开蕙帐。轻风冷露夜深时,独自个、凌波直上。
幽阑共晚,明珰难寄,尘世教谁将傍。会寻织女趁灵槎,泛旧路、银河万丈。
5,《桃话冷落》
明代:佚名
桃花冷落被风飘,飘落残花过小桥。
桥下金鱼双戏水,水边小鸟理新毛。
毛衣未湿黄梅雨,雨滴江梨分外娇。
娇姿常伴垂杨柳,柳外双飞紫燕高。
高阁佳人吹玉笛,笛边鸾线挂丝绦。
绦丝玲珑香佛手,手中有扇望河潮。
潮平两岸风帆稳,稳坐舟中且慢摇。
摇入西河天将晚,晚窗寂寞叹无聊。
聊推纱窗观冷落,落云渺渺被水敲,
敲门借问天台路,路过小桥有断桥,
桥边种碧桃。
4.历史上鱼的典故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出处《老子》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攸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故不知子矣;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鱼羊为鲜 “鱼羊为鲜”这典故,据传还是我国厨师鼻祖彭祖所创。
烹调方法是将适量的羊肉(带骨)和鱼肉(鱼头也可)切成段(块)合熬,既可无羊肉的膻味,又具助阳补精血之功效。 4.关于双鲤鱼。
. 汉以前,“双鲤鱼”就是古代的信封。 这种信封和现在用纸糊成口袋形的信封不同,它是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间夹着书信。
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
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
这种鲤鱼形信封沿袭很久,一直到唐代还有仿制。 汉代文书以简牍为主,简牍由竹木制成,长度大约为汉尺l尺。
为防散乱、泄密,将简两块对合,文字向里,外面结绳处加上封泥。 到汉末,个别书信已有用纸的。
后来,信封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明、清代的信封和现代的信封大体相同,但写法不同,信封的正反面都写字,而且由于写信的对象身份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写法。
5.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也说“水清无鱼”。 【出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后汉书·班固传》:“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宣荡佚简易。” 6.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语出《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意思是:鱼和熊掌都是美味,我都想要,但是二者不可能都得到,那我就取熊掌吧,生命和大义都是我想要的,但如果我不能二者兼得的话,我宁愿失去生命,以全大义。 孟子的话在告诫人们要重义,宁可舍生取义,但是人们往往忘记了这本来的意思,却津津乐道于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虽然,这也是一个真理。 人不能太贪心,事情不可能让一个人占尽便宜,有所得必有所失,我们应该学会放弃次要的而顾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