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民啊翁的翁怎么写的
不是翁,是訇[hōng]。
阿訇 [ā hōng]
阿訇,是波斯语,意为老师或学者。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一般分为“开学阿訇和散班阿訇”两种,前者是指全面执掌清真寺教务工作的穆斯林,亦称为正任阿訇。后者是指只具备阿訇职称,而未被聘请为正任阿訇的穆斯林。阿訇是经数年伊斯兰教育与培训,通熟《古兰经》与圣训,精通伊斯兰的种种法律与法规,并具备《古兰经》与圣训的真精神——做人的完美品德,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劝善戒恶,品德高尚的穆斯林。
2.猎虎翁的原文
原文:
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者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从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练臂十年,练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3.猎虎翁的译文
原文
旌德县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
往。
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 至,者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令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
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地。视之,自颔下至尾闾,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练臂十年,练目十年。其目以扫帚之不瞬,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不能动。
翻译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旌德县出现了老虎。伤害了好几个猎人,都没法将它抓捕。当地一个人建议:“如果不去请徽州的唐家人来打猎,不能消除这场祸患!”于是就派遣官吏带着礼金前往。
官吏回来后报道说唐家专门挑选了两位技艺最好的人,已经在路上了。到了之后,一个是身形瘦小的老翁,头发胡子全白了,说话的时候还不时咯咯咳嗽。另一个是个男孩,十六七岁。众人很是失望,只能姑且让他们安顿下来。老人发现纪中涵不满意,半跪说:“听说那只老虎在离城不到五里的地方,先去把它抓回来,再吃饭不迟!” 于是纪中涵就派人领着他们去寻找老虎呆的地方。
县衙来的人领到山谷口,就不敢再往里边走了。老翁一看,微微一笑说:“有我在,你们还怕什么?”众人走到峡谷深处,老翁对大男孩儿,说:“看情形,这个畜生好像还在睡觉,你把它叫醒。” 大男孩儿张口模仿老虎的啸声。老虎果然从林中出来,径直向老翁扑来!老翁手里攥着一把长约八九寸、宽四五寸的短小斧头,奋起右臂,屹立不动。老虎半空里扑到,老翁侧头避过虎势,老虎从头顶越过,落地已经血流一片。众人纷纷跑去看,这才发现:老虎的身子从下颌到尾巴根部,早让老翁的斧头破成了两片!纪中涵就送给他厚礼,请他回去。
老翁说自己为了这一招,臂力练了十年,目光练了十年。别人用扫帚在他的眼前挥过,他的眼睛不会眨一下;他的胳膊平举时,可以让几个壮汉向下拉,壮汉们悬着身子使劲晃,老翁的胳膊却一动不动。
4.清平乐·村居里的老翁可以怎样描写外貌
白发苍苍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