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鹿字怎么写
鹿科(Cervidae)哺乳纲,偶蹄目。体型大小不等,为有角的反刍类。其特征是生有实心的分叉的角。一般仅雄性有1对角,雌性无角。目前全世界约有34种。体长0.75~2.90米,体重9~800千克。共16属约52种。分布于:欧亚大陆、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北美洲、南美洲的南纬 40°以北地区及西南非洲。
2.鹿字的繁体字怎么写
1、拼音:lù
2、注音:ㄌㄩˋ
3、部首笔划:11
4、总笔划:11
5、繁体字:鹿
6、汉字结构:半包围结构
7、简体部首:鹿
8、造字法:象形
9、笔顺:捺横撇折竖竖横横折撇折
10、简介:鹿科动物的总称。种类很多,通常雄鹿有角 。
11、鹿字组词:
白唇鹿 、长颈鹿 、鹿角 、鹿茸 、鹿死谁手 、鹿寨 、鹿砦 、梅花鹿 、水鹿 、驼鹿 、驯鹿 、指鹿为马 、逐鹿 。
12、鹿的意思:
(1)(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一般雄兽头上有角;嫩角上有茸毛;内含血液;是贵重的药材。
(2)(Lù)姓。
3.从造字法上看‘鹿’是什么字
通常说汉字是表义文字,这话虽然不够全面,但抓住了汉字的特点.所谓表义,指从汉字的形体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字所表示的意义或所属的义类,也就是许慎所说的"视而可识,察而见义".汉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 我们知道,汉字是从图画和刻划符号演变来的,最初阶段人们用书写工具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或其象征性的符号.一看这些字的最初写法,就可以很明确地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即使到了今天它们的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其事物象征性的特点大体上没有改变,让一个不识字的人来看这些字,还是大致能猜出它们的意义."鹿"字像鹿横看的形状,突出其角.所以属于象形字。
4.国用象形文字怎么写
“国”字的演变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说文》中解释说:“邑,国也。”
邑就是国。 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
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曰:“或者,邦也,从口从戈,一以戈,一为守,其义尚不明。
盖口为国土意,若以兵器之戈而卫之,则其一为表示领土之境界意,一为有时如亘之有二线,亦犹表示田地境界之畺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看来,“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
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字的“戈”便是古代的兵器,字意是用武器保卫人口、保卫土地。 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域”字。
到周代晚期(亦有秦汉以后之说)在“或”的外面加了个“囗”,繁体字为“国”。 “国”字的大“囗” 表示疆土地域的境界和范围,并表示国家周边应该有防,小“口”为国境线里的人口。
“戈”为古代的兵器:对外抵御侵略,对内维持治安。所以,“戈”部署在国境线和人口之间。
“或”字下方的 “一”表示土地,表明国家与土地、农业之密切关联。 《说文》说:“国,邦也;从囗从或”。
按照古人的理解,一个国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人口,以小“口”代表;二是土地,以“-”代表;三是军队组织,以“戈”代表;四是范围,以大“囗”代表。把这四个条件组合起来,便成了一个“国”字。
显然,此乃极富哲理的造字创意。 后汉时简化的“囯”,“囗”中从“王”,有“普天之下莫非王”之意,封建色彩很浓。
宋元时出现了我们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囗”里从“玉”,表示我国地大物博,宝藏丰富。 武则天即位后曾以“囗”中加“武”及“囶”、“圀”取代“国”字。
还出现“囻”,以及“囗”中加“众”、加“戈”、加“土”、加“主”字等和三个“秦”代表“国”字等。有人统计,“国”字的写法有42种之多。
以上各种“国”字的表意视觉功能与哲理意趣均较繁体字“国”所不及。 1956年6月1日,中央颁行的简化字中,将“国”简化为“国”,说明我国“玉”文化有着悠久历史,玉是珍宝,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其意思是让们爱护宝物一样珍爱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