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字的108种写法
茶文化关于茶字的108种写法
刚刚过去的2006年对我国的茶产业来讲,确实是一个风调雨顺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我国的茶产业延续着长盛不衰的发展路径,并且创造出了两个历史首次。一个首次
是我国的茶叶总产历史上首次突破百万吨大关,一个首次是我国茶叶出口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5亿美元大关。在分析我国茶产业何以如是的理由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必须要重点一提的,这就是我国传承了几千年而不断的茶文化。
如果论起农产品中起文化传承功能最典型的产品,恐怕要首推茶叶了!因为茶叶的功能一直没有局限在一般的饮上,而是和药用、社交、待客、祭祀、休闲、文化体验等融合在了一起,成了一个不一般的农产品,成了一个一直和文化交相辉映的特别的农产品。关于茶文化的特征大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茶文化是我国5000年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大宗农作物中,发源于我国的主要有水稻和茶叶等作物,稻作文化和茶文化也是我国农耕文化中闪耀着光辉的两个亮点。考古学家在浙江杭州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史前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茶籽,说明那个时候已经有了茶叶这种作物。被业内所公认的我国茶产业史为距今2700年的神农氏时代,“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唐朝以前称茶为荼)而解之”这句出自《神农本草经》的话语同时使得神农氏这个农业神也被尊为茶祖。
我国茶产业的发展一直与宗教、名山、名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在不断充实我国茶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我国茶产业不断发展。比如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龙井茶,就一直和“四井合一”(龙井村、龙井泉、龙井山、龙井茶)以及由乾隆皇帝命名的“十八御茶树”紧紧联系在一起,而福建安溪铁观音的名称来历则有两个文化版本,一是观音托梦,一是皇帝(乾隆)命名。西湖龙井多年雄霸中国名茶首席地位自不必说。福建安溪县也是一个靠茶而发展起来的典型县份。到目前,该县茶叶种植面积为40万亩(占全国的1/50),年产茶叶4.2万吨(占全国的1/25),涉茶总产值45亿元(占全国的1/10)。当地百万人口中,涉茶人员就有80多万,农民人均收入中茶叶的收入占了60%以上。用当地茶农的话说就是:“安溪人因为拥有铁观音而名扬海外,铁观音因为选择了安溪而大放异彩”。
中国茶文化“清静雅和”的精神实质随着中国茶叶的流传也流传到了日本、韩国等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出了传承。同时茶文化也使得我国茶产业衍生出了茶艺、茶道、茶包装、茶馆、茶博物馆等全方位的多个产业链条。据记者了解,我国第一家茶博物馆开馆于1991年,地点位于浙江杭州,名称为中国茶叶博物馆。该博物馆里有茶的历史、茶的分类、古代茶具、茶俗风情、茶艺茶道等内容,开馆11年来,博物馆的经营情况越来越好,该馆也成了当地学生感受茶文化的参观之地和茶艺茶道的重要培训中心。此后,我国四川、山东、福建等地相继建
起了各具特色的茶博物馆,总数约在10家左右。2006年10月30日,云南勐腊县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茶博物馆,这个传承茶文化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茶产业链条延伸的又一个重要产业形式尚在继续发展中。
2005年、2006年两年,我国茶叶界最出彩的要算是云南省为推介普洱茶而搞的茶马古道活动了!普洱一词来自当地哈尼族语言,普为村寨,洱为水湾,普洱即水湾寨。历史上云南的茶叶是通过马帮运往西藏,然后再转销它地,茶马古道由此而来。
记者手头有一本《历代书家名人书茶字印谱》(即茶字一零八),其中记录了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颜真卿、王羲之、苏东坡、欧阳修等名人书写的茶字,记者特选择了几幅见报,以飨读者。
2.“茶字”这个字的来历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但"茶"则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荼"字。"荼"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表示茶叶,是其中一项。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展,饮茶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此,民间的书写者,为了将茶的意义表达得更加清楚、直观,于是,就把"荼"字减去一划,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茶"字。"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
一、茶的释义:
1、常绿木本植物,叶子长椭圆形,花一般为白色,种子有硬壳。嫩叶加工后就是茶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2、用茶叶做成的饮料。
3、旧时指聘礼(古时聘礼多用茶)。
二、组词:
茶叶、喝茶、茶杯、茶房
茶馆、茶楼、茶饭、茶汤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异体字:
三、相关组词:
1、茶楼[chá lóu]
有楼的茶馆(多用于茶馆的名称)。
2、茶饭[chá fàn]
茶和饭,泛指饮食。
3、茶汤[chá tāng]
糜子面或高粱面用开水冲成糊状的食品。
4、沱茶[tuó chá]
一种压成碗形的成块的茶,产于云南、四川、重庆。
5、茶园[chá yuán]
种植茶树的园子。
3.“茶”字的起源由来古代繁体茶字怎么写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称很多。
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荈诧”就是茶,西汉末年,在扬雄的《方言》中,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中,称之为“荼草”或“选”;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荈”;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还有“诧”、“奼”、“茗”、“荼”等称谓,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唐代陆羽在《茶经》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
总之,在陆羽撰写《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
“荼”,在古书中一字多义,一指苦菜,二指茅草、芦草之类的白花,成语中就有“如火如荼”一词;三指茶叶。由于茶事的发展,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有了区别的必要,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荼”字中,衍生出“茶”字。
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茶叶在中国西周时期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
到了唐代,茶叶才正式作为普及民间的大众饮料。可以说,茶的发现和利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的发展过程。
4.茶叶的“茶”字怎么理解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字极深象征性意义,自“茶”字普遍使用后,古念文人对茶字有不少趣解。
①“茶”字来龙去脉:古时代称“茶”为“荼”,何时少了一笔的呢?那是在唐代开元年间,编了一部《开元文字音义》由唐玄宗作序,书中改“荼”为“茶”。皇帝代序的书谁还敢不遵照执行?经过一段混用时期,“茶”便完全取代了“荼”字。陆羽撰写《茶经》时,一律写作“茶”。
②以“茶”字象征长寿:茶字以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部“木”可分解为“八十”。“廿”加“八”再加“八十”等于一百零八岁。所以把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将“茶”字代表长寿。
③让“茶”字回归自然:“茶”字由草字头、“人”及“木”字三部份构成,“人”字在草字头之下,“木”字之上,意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喝茶,也表示引导人类回归大自然。
5.我国历史上对茶的称谓和写法很多,有茗
唐代以前的古书中,茶的称呼有多种,有荼、荈、槚、蔎、诧、茗、葭、葭萌等,其中以茶字用得最多,但当时“荼”是一个多义字,“荼”有时是指苦菜,有时是指茶。后来,大概是为了区分苦菜和茶,将指茶的荼字加一个木字旁,因此就有了。在唐代以前茶和是茶的常用文字称呼,读音一般仍读茶(cha)音。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湖南省有个茶陵县,是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于古长沙国置的县称“荼陵县”(因产茶多而名之,“荼”字汉时就音茶)。“葭萌”也是古代茶的称呼,明代杨填《郡国外夷考》称“《汉志》:‘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之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可见,在茶陵县之前早已有以茶命名的县城---“葭萌县”。
茶文字的规范,自隋代的一本字典性质的书《广韵》开始,它同时收有茶、茶字,并说明“茶”是荼的俗称,因此唐代开元年间官修《开元文字音义》中就正式收入了茶字,专指茶树和茶叶,到陆羽写《茶经》时,就只用《茶》字,而不用荼了。
“茗”字在很多古书中,有的是指茶的嫩芽,有的把它指作晚采的茶,即“早采者称茶,晚采者称茗”。但现代语言中,往往将茗作为茶的雅称,似乎“品茗”比“饮茶”更雅致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