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一副对联,怎么写
对联怎么写,说来话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二是词性相当。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风雨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五是平仄相谐。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中有一种形式叫“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意思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于清末民初人称怪才的何淡如以广州方言俗谚“一头雾水不知宗”对唐诗名句“四面云山谁做主?”就很有特色。
2.写一句对联,格式,什么对什么
《笠翁对韵》
一、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二、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间,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三、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兴汉推马武,谏夏著龙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3.写一幅对联怎样写
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没有对仗就没有对联。
对联创作必须在对仗上下功夫。律诗对仗限于两句之间,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允许重复。
骈文对仗扩大到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允许同位虚字相重。对联对仗的严格要求不亚于律诗,而且将长联同边自对的形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1. 同类词相对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
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
“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
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
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
(《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
有些同类词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数字,人名,地名,书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不要轻易超出范围。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互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 .忌合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
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 / 路似蛇旋隔竹看。
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 / 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
然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字犯重。竹垞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为戒。
“(《随园诗话》卷五,二二)这段话说明在诗中对仗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用”似“对”如“,虽字形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 ,亦不可取。这似乎有点苛求,连大诗人也难免的事,我辈怎能不犯?但应该看到,要避免合掌,就要从避免同义词相对做起。
3.反对为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
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
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
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
“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
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十年宦比梅花冷 /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
4. 句中自对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这是西湖花神庙旧联(《楹联丛话》卷六),由四言六言两句合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
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 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5.同边自对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是阮元题杭州府贡院联,由三个四言句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
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都有中举的希望。
“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应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
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6. 相重相对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随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
4.一句对联写短一点
一字联
上联: 泪
下联:坡
泪和坡两字的左半部分别为水、土属于五行之一。
而右半部分别为目、皮属人体器官之一。
泪、坡二字正好都是名词。
上联:栋
下联:钟
栋、钟两字的左半部分别为木、金属于五行之一。
而右半部分别为东、中属方位词。
二字也皆是名词
上联:池
下联:锗(或耿)
池、锗、耿三个字中各有水金火属于五行之一。
而另一半为也、者、耳属于助词。
其中池耿二字都是姓。
上联:酒
下联:垓
酒垓二字的左半部分别为水土属于五行之一。
而右半部分为酉亥属于十二地支之一。
另外有对子: 垓下歌酒中令
上联:语
下联:抒(或舒)
语抒舒字中含有吾予属于我的人称代词。
另外,语抒二字均有表达的意思。
5.怎么写一副对联
上联:风雨同舟 十年创刊路 (回顾过去:体现大家之间的感情,和创刊的艰辛) 下联:患难与共 一生携手行 (展望未来:体现大家内心共同的追求,和对未来的向往) 横批:继往开来 你肯定很聪明的,给你举个例子,希望你能自己写出更好的对联来: 1.<<运城日报>>四十年贺联: 四十年春秋,凤展靓羽翔天下; 九十载华诞,龙舞雄姿震五洲。
2.《龙首诗社报》贺联:龙首高昂承继燮均词韵重光北铁; 诗廊迥立回旋尔烈文风再振南辽。 对联讲究: 应对和韵律!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 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宽对,往往 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 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
如:甘霖成瑞 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 对。
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 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 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仗规则的,即为“失对”。全联完 全失对者, 自然不算是对联, 而部分失对者, 则称之为“病联”。
古今联坛, “失 对”与“病联”可以说比比皆是, 甚至在一些名家名联中也并不罕见。 如佚名题 乌江项王祠联:“司马迁本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真豪士, 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联中“本纪一篇”与“临祠大哭”,全不对仗, 是典型的“失对”。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
正 对, 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 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 虽然内容 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 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 颠倒,犹如顺流而下。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
指的是上下 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 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
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 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 40、【工】即结构和对仗工整。
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 谐,句式相仿。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 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41、【稳】即要求上下联强弱相当,结构稳定。其一要“形稳”。
选择句式时, 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为主;十一言联中, 四七句式为主;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六五七句式为主。
其二 要“音稳”。“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
仄是“不 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其三要“义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 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 象与具象的相对, 感情浓淡的相对。
一般情况为, 上下联的强弱相当。 其四要“人 稳”。
即“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 42、【贴】即上下联要求联系自然,意境和主旨统一。
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 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春联、寿联、挽联, 分“通用”和“专用”两类, 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 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 提倡。
43、【切】指撰联时上下联内容完全切合客观事实、现象,紧扣主题,意旨和作 用表现出明确的独特性,难以引申移作它处使用。 44、【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
对联的语言,应该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 新的标语口号,要杜绝。
例:虽云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理发店联,构思新 颖,双关巧妙)。 45、【奇】 就是构思奇特, 语言奇巧, 令人拍案叫绝。
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 往往过目不忘。例: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华罗庚自作巧联,结合时事、在 座人名,而且套换数字引领。
6.写一句春联
春节对联带横批
上联:一年四季春常在 下联: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和顺一门有百福 下联: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百世岁月当代好 下联: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上联:喜居宝地千年旺 下联: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上联:一帆风顺年年好 下联: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五福临门
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 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7.写一对对联
年年有余 欢声笑语贺新春 欢聚一堂迎新年 横批:山河壮丽 财连亨通步步高 日子红火腾腾起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喜气盈门 大地流金万事通 冬去春来万象新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财源广进 春风入喜财入户 岁月更新福满门 横批:春色满园 盛世千家乐 新春百家兴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欢度春节 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喜迎新春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福如东海 财源滚滚随春到 喜气洋洋伴福来 横批:春风化雨 家过小康欢乐日 春回大地艳阳天 横批:欢度春节 大地歌唤彩云 满园春关不住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五更分两年年年称心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横批:恭贺新春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横批:莺歌燕舞 春花含笑意 爆竹增欢声 横批:喜气盈门 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万象更新 一帆风顺吉星到 万事如意福临门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辞旧迎春 五湖四海皆春色 万水千山尽得辉 横批:迎春接福 福旺财旺运气旺 家兴人兴事业兴 横批:春意盎然 事事如意大吉祥 家家顺心永安康 横批:万象更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家和万事兴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红梅含苞傲冬雪 绿柳吐絮迎新春 横批:欢度春节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横批:鸟语花香 春满人间欢歌阵阵 福临门第喜气洋洋 横批:五福四海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横批:万事如意 福星高照全家福省 春光耀辉满堂春 横批:山河壮丽 迎新春江山锦绣 辞旧岁事泰辉煌 横批:合家欢乐 共享锦绣年华 相伴健康天使 横批:万事如意 占天时地利人和 取九州四海财宝 横批:人心欢畅 多劳多得人人乐 丰产丰收岁岁甜 横批:形势喜人 壮丽山河多异彩 文明国度遍高风 横批:辞旧迎新 东风化雨山山翠 政策归心处处春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吉星高照 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春意盎然 旧岁又添几个喜 新年更上一层楼 横批:福满人间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国泰民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喜迎新春 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新春大吉 大顺大财大吉利 新春新喜新世纪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财源广进 一年四季行好运 八方财宝进家门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欢度佳节 千年迎新春 瑞雪兆丰年 横批:四季兴隆 春色明媚山河披锦绣 华夏腾飞祖国万年轻 横批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春意盎然 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万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永开花 横批。
8.老师喊我们写一副对联该怎么写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以上介绍的是传统楹联的作法及程式,随着对联艺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各种新奇的作法跟句式也不断出现,还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联格,所谓非正宗楹联,是指不过分强调平仄、工仗、用韵的楹联。这种联语作品,长期以来被斥为非正宗的楹联作品。其实,从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楹联的客观实际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的句式、句法、结构是同时具备的;从贴桃符到贴楹联这一民俗习惯看,不拘平仄的楹联与平仄协调的楹联,也是同时产生和发展的。不拘平仄楹联的写作灵活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内容量体裁衣,完全适应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正以其直切、朴实、稳重的艺术风格,在联海中闪耀着奇光。 参考:上联: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桃李满天下
下联:脚踏实地瞩目千里栋梁遍九州
横批:教育为本
上联:走进文明店堂
下联:泛舟知识海洋
横批:一方净土
横批:誓夺第一(下同)
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
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
激流勇进
乘风踏浪我欲搏击沧海横流
飞鞭催马吾将痛饮黄龙美酒
傲视群雄
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
莘莘学子壮志凌云明年金秋送喜来
9.对联怎么写
春联实际上就是对联,只是它用到春节前。一般是大年三十年夜饭吃完,把原来滴春联撕掉,贴上新滴春联,叫辞旧迎新。这副春联就要用到明年滴大年三十才能换掉。因此,春联比较讲究喜庆气氛,要“求吉祥”,要“求平安”,要“求发展”,这是春联内容滴要求。而一般滴对联就没有内容限制了,比较自由。
形式上滴要求:
一.字数相等,不能七长八短。
二.只能两句。不能三句四句,诗歌里滴“流水对”另说。每句一联,第一句称为上联,第二句称为下联。上联有多长,下联也得有多长。
三.词性相对。上联用名词,下联也得用名词,上联用动词,下联也得用动词……。在实际操纵中,要尽量遵守这个要求。比方:上联是:两个黄鹂叫翠柳,那么你得先把它滴词性确定了:
两个/黄鹂/叫/翠/柳;两个,数目词;黄鹂,名词,其中滴黄是表色彩滴名词;翠形容词,柳名词。
那么下联就得跟上联相对。两个对滴必须是数目词,你对荷花就不行!为什么?词性不对。你对一双行不行?可以!对万点行不行?可以!总之得对数目词。黄鹂是鸟名,对鸟名行不行?可以!对花名行不行?可以!对鱼名行不行?可以!反正,你得对一个带颜色滴名词才可以!叫是动词,你对唱可以,对舞也可以,对飞可以,对吟也可以,你不要对“我”对“耶”对“一”之类滴就行了。翠颜色,你也对颜色就好,柳树名,对树名,花名……什么名都行,就是不要对名词以外滴词。另外,你对好了,一定要留意内容滴连贯性,上下联滴内容不连贯,就不行。
两个黄鹂叫翠柳滴下联大家都知道,是“一行白鹭上青天。”你去检查吧,有没有对不上滴地方?没有!内容怎么样?非常连贯!意境怎么样?太美了!这是非常成功滴对联。
也有内容很好,但是有个别地方不很恰当滴名联,如:”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飞对滴是风,词性不对。雪对滴是雨,词性对上了;迎对滴是送,也对上了;春对春;到对滴是归,也对上了。这是比较宽泛滴对联。
对联滴种类很多,有爱好滴朋友请看寒社滴首页,置顶部分,对联知识和平仄规律。
10.对联怎么写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①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下联不能用重复的字。
②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③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④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⑤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律诗的平仄格律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至于每副对联的字数,并无限制,由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九字到几十字、几百字,只要有话可说,能成对偶就行。
下面举例以见一斑: 祖国山河壮;人民岁月新。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的祖国、山河和下联的人民、岁月都是名词,上联的末字壮和下联的末字新,都是形容词,上下相对,平仄协调,内容与形式都与上述的五条规律符合。 总之,作对联要音韵和谐。
语言精炼,合于规律,而又有一定的内容。文字不相对,平仄不协调或把标语口号式的句子分写两行,全不能算是对联。
对上面的介绍的内容,我们可以归结为四讲,即字数讲相等,字音讲平仄,词语讲对仗,句法讲对称。同时,上下联内容要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雷同或重复,雷同的对句俗称为合掌对,如新年迎五福,春节接三多,其中的新年和春节、迎和接都同意,传统上认为这样的楹联犯制作楹联的大忌。
对文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是指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皆因一、三、五字平仄移易,读音影响不大,二、四、六字平仄失调,则读之拗口,乃律诗之大忌,用于楹联创作,也是传统楹联作法之大忌。
如何写好对联,要注意下面四个方面: 一、要注意对联的字数与内容。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
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
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二、要注意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
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
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
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
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
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
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
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
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
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
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
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
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