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写成〈释文〉还是《释文》
【自在老师解答】一、着作简介《经典释文》:训诂学名着,唐经学家陆德明所着,为解释经书音义之专着。
以反切等方法注经文与注文之读音。唐代以降与《十三经注疏》并行为阅读经籍的依据。
清代文字训诂之着作中多引用其音义注解,行文中惯以「释文」称之。《经典释文》凡30卷,卷二十九 尔雅音义上 上中二卷卷三十 尔雅音义下 下卷《尔雅义疏》:清代郝懿行(1757年-1825年)所着。
为历代研究《尔雅》着作中最详赡之书。分为十九篇。
二、问题解答〔问题〕郝懿行《尔雅义疏》:「诂之为言故也,故之为言古也,诂通作故,亦通作古,释文,诂兼古故二音是也。」我想问的是:该写成〈释文〉还是《释文》?〔解答〕注文中所说「释文」,即是《经典释文》一书。
依据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着之《重订标点符号手册》修订版:书名号:乙式:《 》〈 〉:《》多用于书名,〈〉多用于篇名。所以,上述该写成《释文》。
解答如上。自在老师解答2013/10/6。
2.批注怎么写
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批注的位置 可以是“眉批”、“首批”(批在书头上),也可以是“旁批”、“侧批”(字、词、句的旁边,书页右侧),还可以是“尾批”(批在一段或全文之后)。
分类1.注释:在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2.提要:边看边思考,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脉络,提示语言特点。
3.批语:读书时,会有各种思想、见解、疑问产生,这些内容可随手写在空白处。4、警语:在读书时,发现优美语句、典范引文、重要段落、新颖说法及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为提醒自己,可批注上“注意!”、“重要!”、“用心记住!”“抄写笔记”等字样,使自己注意力集中,并为今后重点阅读提供条件。
(注意:不能在图书馆或从他人处借的书上做批注。) 做批注的注意点 “批注” 时应注意用语简洁、精练,语言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
在原书地方写你的真实的感受并划下原句,写不下可用其他纸张。有什么写什么。
不拘一格。如果该书你准备阅读多次,注意每次用不同颜色的笔写。
批注方法 一、批注符号的作用 “~~~”波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
“——”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二、写感想式批注 如果一个人动了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
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读了文章之后,随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想。 如学生在读了 >的第一段后写下这样的批注:“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有梅花扑鼻香?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因为他能经受得恶劣的环境的考验。
现在正值冬天,这几天所处的环境有点和书中的环境相似,但我有时候却想打退堂鼓,看来只有吃得苦中若,才能方为人上人啊!” 还有学生在读到>之后,在末段作了如此批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曾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是多么旷达的胸怀,只有做到不追名逐利,不随波逐流才有可能写出那么多闲适清新的田园诗。正如>中所“说心远地自偏”。
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市俗的尘埃,就一定不会有“悠然见南山”的惬意。” 这些感想式的批注,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的理解文本,把握文章主旨,而且还有利于培养他们一根敏感的神经,这对于写作也是相当重要的,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如果坚持这样的读下去,我们想信学生一定会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三、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才会让他们读进去,真正地走入文本,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
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探索。
这种阅读方法学生用得最多,也用得最广,适合于各类学生各类文体。如学生在>中作出这样的批注:“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是什么意思?”,还有学生在>中作出了如下批注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是什么意思?还有的学生在这一句话旁边(“我信得过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值”)作出了这样的批注:“我觉得作者说的不对。
照他这么说全世界的人价值都一样,我们就没有必要说实现自己的价值了,反正无论做什么价值都一样。” 瞧,他对作者的这句话产生了怀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这个批注,才让我们的课堂辩论有了源头,从而争论得热火朝天。
现在我班的学生基本上都会用这种阅读方法,随时随地提出疑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他们的问题越来越深,价值也越来越高。这种批注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四、联想式批注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能够由此及彼,能够自觉的由文本迁移到文外。这种阅读方法有注于学生知识的迁移、信息的归类整合。
如学生在>的第一段作出如下批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做得多么准确,其实第一段就是这句唐诗的诠释和改写。还有的同学在>中“坐这山,望那山”旁边作了一个批注“得陇望蜀”,多么细致!也有人在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旁边作出这些批注“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塞下秋来风景异……长烟落日孤城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怎一个愁字了得?”……他们由此句诗引发出这么多的联想,一下子想到了这么多悲秋的诗句,他们能把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的把知识学活了,内化成了自己的一种能力。
这种课内牵一发课外动一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