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填社区矫正 鉴定表
社区矫正的坚定表 分为 期满鉴定表 和季度评审鉴定表
一季度评审鉴定表
档案号 矫正对象 年度季度 认罪情况 遵纪情况 教育培训 公益劳动 计分考核 责任人 鉴定机构 鉴定日期
以上是要写的几项,具体的内容格式可以按你那发下表格填写
二期满鉴定表
这个应该是有正规的表格发放的
社区矫正期满鉴定表
姓 名:
矫正单位(司法所公章)XXX司法所
方案制订日期:年月日
XX省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姓名 别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1934年05月13日 健康状况
籍贯 家庭住址
矫正地 工作单位
罪名
法院 法院 判决
书号
刑期 原判刑期 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六个月 附加刑 无
原判刑期起止 自2006年01月05日 至 2009年07月16日
刑期变动情况 无
矫正期 原矫正期 自 2006年05月29日 至 2009年07月14日 止
矫正期变动情况 无
解矫原因 期满解矫
解矫日期
本人简历 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 姓名: 关系:地址: 电话:
主要犯罪事实 XXXXXXXXX
自我鉴定 矫期内电话汇报共 150 次, 书面汇报共 35 次, 参加公益劳动共 84 小时, 处出请销假共 0 次, 参加各类教育共 24 小时, 参加各项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共 0 小时, 矫正内重新犯罪 0 次, 脱逃 0 次.
矫正期间奖惩情况 矫期内计分考核共得 475 分, 矫期内共有表扬 0 次, 矫积 0 次, 记功 0 次, 减刑 0 次, 警告 0 次, 记过 0 次, 治安处罚 0 次, 收监 0 次.
司法所意见 解除社区矫正
(盖章)年月日
县司法局意见 解除社区矫正
(盖章)年月日
备注
希望可以对你有帮助
2.社区矫正人员月度考察表怎么写
填表说明 第一,参加学习教育: 社区矫正人员应填写在本月内自己学习或司法行政机关布置、组织学习情况;接受司法行政机关集体或个别教育情况。
可以明确到具体时间:如3月16日下午15时在XX司法所学习《XXX》30分钟;可以写明学习的法律具体名称;具体章节;主要内容等。学习内容可以是: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
第二,参加社区服务: 社区矫正人员应填写在本月内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参加村(居)委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参加社会其他团体组织的活动。可以明确到具体时间:如3月16日下午15时在XX社区从9时10分到10时30分进行XX活动。
第三,日常行为表现: 社区矫正人员应填写在本月向司法所汇报情况,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以及居所变动、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接触人员等情况。同时还要汇报本月是否外出,会客;人民法院禁止令,保外就医人员的相关病情。
以及本月思想动态,生活状况。 第四,司法所意见: 司法所可以根据该社区矫正人员在本月的表现进行评定,并就本月行为进行概述,同时分析其心理状况。
可以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如加强监督,加强心理辅导、布置学习内容等。
3.社区矫正人员月度考察表怎么写
填表说明 第一,参加学习教育: 社区矫正人员应填写在本月内自己学习或司法行政机关布置、组织学习情况;接受司法行政机关集体或个别教育情况。
可以明确到具体时间:如3月16日下午15时在XX司法所学习《XXX》30分钟;可以写明学习的法律具体名称;具体章节;主要内容等。学习内容可以是: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
第二,参加社区服务: 社区矫正人员应填写在本月内参加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参加村(居)委会组织的相关活动;参加社会其他团体组织的活动。可以明确到具体时间:如3月16日下午15时在XX社区从9时10分到10时30分进行XX活动。
第三,日常行为表现: 社区矫正人员应填写在本月向司法所汇报情况,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以及居所变动、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接触人员等情况。同时还要汇报本月是否外出,会客;人民法院禁止令,保外就医人员的相关病情。
以及本月思想动态,生活状况。 第四,司法所意见: 司法所可以根据该社区矫正人员在本月的表现进行评定,并就本月行为进行概述,同时分析其心理状况。
可以提出下一步工作措施,如加强监督,加强心理辅导、布置学习内容等。
4.社区矫正方案怎么写
1、加强思想和心理矫正,针对xx情绪易波动,思想也较为幼稚的特点,通过心理疏导和思想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耐心疏导和深入沟通,从心理逐渐矫正,帮助其彻底告别过去的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因此,在平时的矫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xx的沟通,通过每周一次的电话汇报和每月的公益劳动和教育学习的机会,争取和其深入交谈,了解其心理历程和心理变化,并适时对症下药,予以耐心帮助。
2、加强人文关怀。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处于“叛逆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与xx沟通交流中,要特别注意细节,尊重其情感,对其的进步和优点予以及时肯定和表扬,在矫正和教育之外不忘帮助其树立信心,乐观处事。
3、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和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
4、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律意识。
5、引导其关心、关爱他人,多做好事,服务他人,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