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庙供斋的仪轨
香赞
香焚在上方,瑞霭金炉内,内有缭绕馨香.耶输王奉献,调御师如来,佛陀耶两足尊
南摩香云盖菩萨摩诃萨(3遍)
南摩本师释迦摩尼佛(3遍)
皈依金刚上师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三业真言 (3遍或5遍)
唵wèng 苏sū巴bā哇wā修xiū达dá
沙shā哇wā达dá玛mǎ 苏sū巴bā哇wā修xiū埵duǒ航háng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毘路大日非异体 为化群迷现轮身 正教自性号名称 轮身正法孔雀尊
所喻鸟德显经功 毒虫毒草显养身命 世间三毒育法身 飞禽走兽咸消毒 唯独孔雀超群伦 禅教密律成悉地 净土行者亦安心 二六病名自在佛 此是大集如斯云 世出世间一雨润 岂知无信亦蒙恩祈雨止雨各满愿
病苦缠身轮回春 妖魔鬼怪闻远离 慈念龙神蛇不侵 众等今赞佛法僧 七佛八部都欢欣 愿诸世界常安稳
无边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障并消除 远离众苦归圆寂 摩诃般若波罗蜜
南摩大孔雀佛母明王经(3遍)
南摩大孔雀佛母明王尊(3遍)
南摩 摩诃 摩由 利 佛母明王菩萨
佛母大孔雀明王心咒(唵-摩由罗-讫兰-帝-娑嚩哈)(遍数自定)
祈祷:
苾刍莎底为众采薪 黑蛇毒螫痛沉昏 阿难启慈仁 述说龙神 病苦得回春 南摩孔雀王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念八药叉 愿驱病魔 疥 癞 痈 疽 尽消除 助天战修罗,刹女龙王咒语脱沉痾(ke) 南摩孔雀王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消灾:五星宿曜 孛计为乖 众圣说咒与消灾 似水荡尘埃 恳对明王读诵吉祥来 南摩孔雀王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七佛说咒 梵释同仁 三七执曜 药叉神除 宿世业因 福慧并臻 寿命永康宁 南摩孔雀王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灾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扩展资料
【仪轨】梵语kalpa su^tra。原指密部本经所说诸佛、菩萨、天部等,于秘密坛场之密印、供养、三昧耶、曼荼罗、念诵等一切仪式轨则,后转为记述仪式轨则之经典的通称。全称秘密瑜伽观行仪轨、念诵仪轨、秘密仪轨、三摩地仪轨。或称修行法、念诵法、供养法、三摩地法、密轨。
密部诸尊在诸经中多有规定其行法仪轨,如欠缺规定者,则依通用之仪轨。于婆罗门经典中,各有其供养法、供祭法之书,此亦相当于密教之仪轨。仪轨行法如与经合则称经轨,由于诸尊甚众,且修法各异,故其经轨亦多,不下数百卷,宋元以后之大藏经虽均有收录,然至今多数已不流通于中国,唯独在日本流传。
日本之最澄、空海、常晓、圆行、圆仁、惠运、圆珍、宗睿等八人相继来华,传写许多仪轨返日,世称八家相承,其书目则载于各师之请来录中。江户时代,日本黄檗山开版之录内仪轨有一八七部三二四卷;另有黄檗山、江户灵云寺、大和长谷寺等地刊行之仪轨,总称为录外仪轨,计一三三部一八○卷(其中亦含若干经典)。
明治后之缩刷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均收有录内、录外及其他各种仪轨,前者收录五七○部九三一卷,后者收录六一二部九六一卷。又藏译大藏经亦收有各类仪轨。密教图像之所以复杂,系由仪轨繁复之故。
我国仪轨之述作系由印度传来,印度之仪轨则由龙树诵出。主要之译者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大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仪轨
2.佛教《供天》三个牌位的意义
供天是二十四个牌位,上面写有二十四位护法诸天的名号。
供天,在佛教称为:斋天。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的基础上增入四位天神而成“二十四天”的。
二十诸天的名称都本于印度教(婆罗门教),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天”梵语Deva-loka,音译“提婆”。
“天”在佛教中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
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
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部。但“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种种享受,但仍未跳出轮回,一旦前业享尽,便会重新堕入轮回之中。
另外,佛经中说到“天”时,除了指作为正报的有情众生之一类外,还指其依报即这些有情众生的生存环境。佛教也把世俗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其中欲界有六天,包括四天王天、忉利天和兜率天等。
色界有十八天(一说十七天,或二十三天的),主要有大梵天、遍净天、无想天、大自在天等。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
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
天的队伍不断扩大。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
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
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我们将在天龙八部条中介绍。
其中的二十诸天常常作为一组出现在塑像和壁画中,而且也时或出现于水陆法会时悬挂的水陆画中。但供奉二十四诸天的寺庙也不少,如昆明的圆通宝殿、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五台山金阁寺等。
在佛教艺术中,“天”像也常有单独或以其他组合出现的情况。在中国佛教石窟艺术中,很早就出现了诸天的形象。
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第一百十窟主室左壁所绘“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壁画中,就出现了帝释天和四天王天的形象。云冈石窟第八窟窟门两侧,则雕有骑牛的摩醯首罗天和骑金翅鸟的鸠摩罗天。
以下我们将一一介绍除紧那罗和四大天王以外的二十四诸天。斋天又名供天,是大乘佛教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
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斋天又名供天,是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
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仟法》时开始的。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
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仟,斋天便广泛兴起了。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
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由于斋天仪式在天明前已告停滞,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一般俗人是难以见到的,前人有一首《西江月》词,形象地描述了斋天的场面: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
丹忱敬 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
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 诸天早降。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
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 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
斋天共设三坛: 首坛 第一坛为主坛。 坛桌正中供铜佛像,并置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十供养”。
上方设“二十四诸天”牌位或挂“二十四诸天”画像。 坛下设七个蒲团,正中为掌坛师用,其余为敲打犍椎法乐的僧众用。
二坛 第二坛为迎请诸天而设。 坛上放着迎请诸天的《疏文》。
另有纸扎的金马、碧鸡,据说它们善跑能飞,带着《疏文》以最快的速度与诸天传递信息。 三坛 第三坛为斋请诸天而设。
坛桌上摆了二十四套碗筷和丰盛的全素筵席,等待天神们享用。 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丹忱敬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诸天早降。
大乘佛教认为,佛教徒虽不归依诸天,但应恭敬礼拜诸天,原因是诸天能归命佛陀、护佑正法、积善行德。据《金光明经》载,诸天于金光明会上,一一于佛前发菩提心,并亲承如来法敕,常祐护受持、读诵、书写金光明经者。
因诸天秉持法王嘱累,巡行人间,以慈心辅翼有德,奖善罚恶,于是世人营建供佛斋天法会,诵经礼忏,施。
3.供天法会台上牌位写什么菩萨
斋天又名供天,是寺院中每年岁朝佛事,也有斋主以供天祈福。斋天是隋代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仟法》时开始的。南宋时,神焕撰《诸天列传》,行霆又撰《诸天传》,设诸天供有十二天、十六天、二十天、二十四天、三十三天不等。元文宗时;天台宗的慧光法师于每岁元旦率众修金光明仟,斋天便广泛兴起了。斋天仪轨,主要是依照明末弘赞律师所撰《斋天科仪》施行的。
斋天多在下半夜的寅时举行(也有的寺院在辰时举行),地点一般在寺院大殿或法堂前的空坝里;头天下午即开始搭坛;坛场上所需用的法器和食物等;必须在入夜前准备妥当。由于斋天仪式在天明前已告停滞,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一般俗人是难以见到的,前人有一首《西江月》词,形象地描述了斋天的场面:
门外疏星淡月,坛中炳烛燃香。丹忱敬 仰叩弯苍,凤荤蛮舆宝幢。 恭迎四王帝释,祥云护绕斋场。天花瑞彩露堂堂,祈望诸天早降。
4.禅宗五家七宗香板的形状
佛教丛林及僧人的用品,除了僧服、法物以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是呗器。
佛藏律部的典籍记载:“但是钟、磬、石板、木板、木鱼、砧槌,有声能集众得,皆名犍椎。”因此,呗器最初的名称叫做“犍椎”。
呗器原称是僧团中集众和生活的信号,后来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日常课诵和社会礼仪中不可缺少的乐器,它配合唱念和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以音声作佛事,助发大众的诚敬心念。
呗器有的属我国原有,有的属外域传入,总之,品类繁多,功用不同,现作择要介绍。钟 钟是丛林中的主要呗器,因其声音洪大,故名洪钟。
钟在我国古已有之,它在佛寺中主要作为修行起居的讯号和佛事庆典的法乐。《救修清规·法器章》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
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钟主要为铜、铁铸就,种类有报钟、大钟、半钟、斋钟等。
报钟挂在弹堂,是每天最早敲响的钟,它将声音传递给大钟。此外,报钟在禅堂还有其特殊性。
报钟的形状与其它钟不一样,它下面往往挂有一个木板。木板的形状随佛教禅宗五个宗派而异:临济宗为横长方形,曹洞宗为竖长方形,法眼宗为正三角形,沩仰宗为下半圆形,云门宗为圆形。
每天坐禅时则敲板和钟,作为止静的讯号。五个宗派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一样: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课后、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
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豹仰宗、云门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
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二钟、三板三钟,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这些规矩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
故《禅门日诵》上说:“五家钟板,总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为佛子之道也。
西来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为尊;祖师清规,尊重尊重。”大钟又名梵钟,挂在钟楼上,设有钟头专门管理。
除了迎接佛门高僧、举行重大法会外,每天只是早晚各撞一次,每次一百零八下。钟头在撞大钟前;必须先默诵钟偶,再边撞洪钟,边吟宝偈,使洪钟起到警世醒人、祛除烦恼的作用。
小钟又称半钟,因它只有大钟一半的高度。小钟挂在大殿左侧或法堂左侧,一般在做佛事时敲击。
有的寺庙则代作斋钟,在早粥和午斋时敲击。大丛林有专用的梆作为用斋粥的讯号,一般不设斋钟。
寺内的钟除了有以上用处以外,对僧人的修持也有大功德。《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
《佛祖统纪·智者传》也说:“闻击钟磐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鼓 鼓是丛林中与钟相提并论的主要呗器。
《楞严经》云:“阿难,汝更听此祗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云。”直到现代,“晨钟暮鼓”仍然是寺庙的一大特征。
鼓的作法,通常是以木为壳,用牛、猪、羊皮作面,形如矮桶。鼓的种类,有法鼓、大鼓、茶鼓、手鼓等。
法鼓设在法堂东北角,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时击之,方法各异。大鼓架在鼓楼上,有鼓头专门管理。
鼓楼之鼓与钟楼之钟配合默契,早晨先钟后鼓,晚上先鼓后钟。击鼓没有专用偈语,在封建时代,鼓头边击鼓边念“皇图巩固,帝道退昌,佛日增辉,***常转”。
现在则改念“邦基巩固,国运遐昌,佛日增辉,***常转”了。 茶鼓设在法堂西北角,在请茶、进斋、普请、放 参、沐浴、更点时击之,方法各异。
手鼓是最小的鼓,也是有柄的鼓,多在举办佛事时,在行进中一手执持,一手敲击。《僧祗律》云:“帝释有王鼓,若善法党说法,打第三鼓。”
佛陀时代,鼓是诵戒、听法、进斋等场合集众时所用,后来才把鼓作为寺院中早起夜寝的号令、进而加入佛事赞诵的行列。磬 磐起源于我国虞舜时期,是庆典、祭祀的重要乐器。
碧的形状如矩“”,以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南北朝时代出现了铜碧和铁碧。现在,矩形的碧佛教已很少流行,主要使用铜、铁铸成的大磬和引磬。
大磬又名圆碧,形状如钵,直径从半尺到三尺不等。大磬用于指挥腔调,振作精神,多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称佛号等处敲用。
大磐固定在殿内佛像左侧,不能搬动,更多的场合都由引碧代替。引磬又名小碧,据《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 底有窍,贯绪,连缚小杖为柄,以小铁桴击之。
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引磬用于指挥行动,作为“板眼”,多在问讯;转身、礼拜等处敲用。
还有一种扁磐,以石为之,状如云板,悬在万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击三下。 在丛林寺院里,碧是“犍椎”的主脑,由维那或悦众掌管。
使用其它咀器者,必须配合维那的领腔而跟腔,作到唱念和“犍椎”声音协调,以良好效果。 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呗器之一,又名鱼鼓、鱼板。
为什么把它作成鱼的形状据《百丈清规注》中说:相传,鱼类目不阖睛,昼夜常醒。
所以佛门中就用木料雕刻成鱼形的木鱼,在赞诵时敲击它,以使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木鱼的制作,是把一块木料雕成色形毛坯,再把内部挖空,表面刻出头;尾和鳞甲,通身涂以红漆,格外点睛画鳞。
木鱼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两种。长形的木鱼,通常都称它为“梆”,一般直径约为一尺,长度约九尺。
这种木鱼大多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