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笔字怎么写
初学毛笔字写法一学写毛笔字之前,首先得准备必备工具,那就是古人称之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
第一节毛笔一、毛笔的种类在挑选毛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
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一)硬毫笔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
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
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二)软毫笔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
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
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三)兼毫笔“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
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
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
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以上硬毫、软毫、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
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到明清,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因为羊毫较长,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
大致上写行书、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便于挥洒,易于起倒得势:写楷书、隶书、篆书用软毫笔,易于滋润饱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写篆书、隶书,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既能写的刚健挺拔,又能柔韧涵蕴。
由于笔锋长,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
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羊毫笔柔软,特别是长锋羊毫笔,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不起来,难以掌握。
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而硬毫笔比较好使,由于它的弹性强度大,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所以起倒自如,颇为得心应手;但由于笔毫较硬,极富弹性,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这是硬毫笔的弊端。总之,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因为笔会帮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0下载券 689人已下载下载还剩42页未读,继续阅读。
2.毛笔字笔画怎么写
这里所说的“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本文只是概念性地提示一些写好毛笔字的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首先是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里介绍一般所用的“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按学习规律坚持临池不辍,必然学有所成
3.怎么样写好毛笔字
个人建议先从颜体练起,所谓颜筋柳骨,颜体字有气势,宜于初学,再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循序而行,当可有成.而练字,临摹与创作是学习书法最重要的两个阶段。
从古到今,几乎没有一个书法家不是从“临摹-创作-再临摹-再创作”这样循环反复的过程中艰难地走过来的。学习书法先临摹后创作,先继承后创新,这是最起码的程序和方法。
临摹重在技术训练,掌握古人书法作品中的技法规律;创作重在艺术体悟,领略古人书法作品中的艺术韵味。没有扎实、认真、刻苦的临摹,创作只是一句空话;但没有创作的追求,临摹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只有临摹和创作相结合,既注重技法练习,又注意艺术体悟,才能百尺杆头更上一层。
临摹是书法专用语,是学习任何一种书体所必须使用的基本方法。学习书法离不开碑帖,离不开临摹,只有对古代优秀碑帖心追手摹,才能掌握各种书体的基本技法(如用笔、结字、章法、韵味等),也才能体会古人书法作品中的精妙所在。
关于临摹,我们具体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去思考: 1、临摹结合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的方法,不但初学书法要临摹,就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还需要临摹。学楷书需要临摹,学篆、隶、行、草各体书仍需要临摹。
书法家的一生都是在临摹中渡过的,在临摹中学习,在临摹中思考,在临摹中创造。 摹帖,就是用薄纸蒙在字帖上面,然后笔随影走,按照显露出来的字迹写,又叫“仿影”或拓写。
摹还有一种方法叫“描红”,即在印有双钩红线的字上去填写。 摹帖的方法:第一步先描红。
即从一本帖中选出清楚、完整的字,用透明而不透墨的薄纸,如打字纸、有光纸、描图纸等蒙在帖上,依着字的轮廓,用极细的线条钩成空心字,这叫“双钩”。然后把钩好的字作为描红本,用红墨水填写,再用蓝墨水填写,最后用墨汁填写,这样写不但能加深记忆,而且节约纸张。
摹帖应注意笔随帖走,切勿失形,要看准笔画的来龙去脉,揣摩它的笔法和结构形态。摹帖要带有“写”意,将笔画一笔写成,饱满而精到,切勿依葫芦画瓢地填描涂抹。
临帖,即在摹帖的基础上,对帖字的用笔、结字规律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对着帖写。临帖有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对临,即把字帖放在对面的帖架上照着写,这是最方便,最常用的临帖方法。 格临,即用透明纸打好格子(田字格、米字格、九宫格等)照式临写。
主要用以掌握帖字的结构部位。 背临,即把帖收起,凭记忆默写帖中的字,不但求其形,更要求其神。
背临之后可以集字为联或集字成篇,然后进入创作阶段。 摹帖笔随影走,古人怎样写,我们就怎样写,大小、长短、宽窄、粗细、方圆、斜正等都必须按帖字的要求去写,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摹帖的特点在于易学到古人的结构位置,但由于规范太死,反而失去了古人的笔意,用笔死板而不灵活,让人感到放不开,受不了;临帖或对临,或背临,或意临,加入许多书者自己的个性特点,所以易得古人的笔意,而易失古人的结构位置。写来自由随意,追求个性,却得之甚少。
所以在临摹中必须临摹结合,先摹后临,既得古人的用笔方法,又得古人的结构规律。练习时可以采用先摹后临,再反过来摹,摹完再临。
或者采用“双钩”的方法来研习结构规律。摹临穿插,取长补短,效果极好。
临摹中要多看、多思、多琢磨,然后下笔。下笔要准,先形似,后神似,以求形神兼备。
临摹后要反复对照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在否定中提高,在教训中成熟。 2、先入后出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临摹就是继承,就是向古人学习,学习前人优秀碑帖中的美的用笔、美的结字、美的章法、美的韵味和气势等。但临摹还有一个入帖与出帖的关键问题。
不入帖,写不进去,或写出来不象,是无法与古人对话,无法学到古人书法妙处的。但不出帖,即进去又出不来,太象古人,简直成了古人的书奴,一点自己的个性都没有,这样写,最终也形不成自己的书风特点。
关于入帖和出帖,清人姚孟起说得好:入帖时“不可有我在,有我便俗”;出帖时“不可无我在,无我便杂。”“不可有我在”说的是要专心一意地临习古人法帖,把握帖字的精神面貌,要“一字一笔须从古帖中来”,不入帖便无本;“不可无我”说的是要在临像的基础上,吸取其它碑帖的长处,融会贯通,结合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有个性,有创造,并逐步走向自由创作的新境界。
3、读帖善悟 帖不仅要临,重要的还在读,学书善悟,即从读帖中领悟,有些古人优秀的法帖,不一定去临,只要认真阅读,反复体味,悟出其中的法度和韵味,便会自然而然地化入自己的书法创作之中。 阅读碑帖,并不是出声朗读碑帖的文字内容。
所谓读帖,这是书法的专门用语,即书法家在临摹碑帖之前,或在平常工作的间隙,翻阅碑帖和泛览墨迹,也就是仔细分析、研究、琢磨碑帖中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和整幅作品的章法、气势及韵味,边看边记,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指画起来,心追手摹,激动不已。 古人读帖非常认真。
曹操不但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陕西汉中博物馆就有。
4.毛笔字怎么写
初学毛笔字写法一学写毛笔字之前,首先得准备必备工具,那就是古人称之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
第一节毛笔一、毛笔的种类在挑选毛笔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毛笔的种类和性能。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
所以人们往往以笔毫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
(一)硬毫笔硬毫笔的笔毛弹性较大,常见的有兔毫、狼毫、鹿毫、鼠须、石獾毫、山马毫、猪鬃等。1.兔毫笔:兔毫笔历史悠久,在长沙出土的战国笔就是用兔毫制成的。
它是将笔干一头劈开数片,把笔头插入后再用丝线紧扎而成。兔毫又分紫毫和花白两种。
紫毫是取兔子背脊(又称箭毫)和尾巴上的毫毛制成,质软而毫健。花白比较挺利,不如紫毫柔软。
2.狼毫笔:这里的“狼”不是动物园里的那种狼,而是黄鼠狼。用黄鼠狼身上和尾巴上的毛制成的笔,弹性比兔毫笔稍软,比羊毫笔硬,只是质较脆,不耐摩擦。
3.鼠须笔:鼠须笔是用老鼠的胡须做成,所以性能坚挺。相传东晋王羲之就是用鼠须笔写《兰亭序》的。
其他硬毫笔,如山马毫、石獾毫、猪鬃笔等,笔性特别坚硬,一般初学者尚未掌握运笔归规律,不易选用。(二)软毫笔软毫笔的弹性较小,较柔软。
一般用羊毫、鸡毫、胎毫等软毫制成。1.羊毫笔:羊毫笔是用山羊毫制成,其性能软于紫毫笔,由于羊毫较细、较长,适宜于写大楷及擘窠大字。
2.鸡毫笔:鸡毫笔是用雄鸡前胸之毛制成,其性能软于羊毫。3.胎毫笔:胎毫是初生婴儿的头发,其性能极柔软。
南朝萧子云(487-549)就使用过胎毫笔,可见其历史之悠久。(三)兼毫笔“兼毫”,顾名思义是兼而有之的意思。
亦即以硬毫为核心、周边裹以软毫,笔性介于硬毫与软毫之间。一般将紫毫与羊毫按不同比例制成。
比分“三紫七羊”、“七紫三羊”、和“五紫五羊”等。也有用羊毫与狼毫合二为一制成的兼毫笔,以尺寸的大小分“小白云”、“中白云”、“大白云”。
也有在大羊毫斗笔中加入猪鬃,以加强其弹性。以上硬毫、软毫、兼毫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
宋以前的书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到明清,书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也有硬毫笔转为羊毫笔。因为羊毫较长,宜于制成大笔写大字。
大致上写行书、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便于挥洒,易于起倒得势:写楷书、隶书、篆书用软毫笔,易于滋润饱满。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既可以用硬毫笔来写楷书写篆书、隶书,也可以用羊毫笔来写行草。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就用长锋羊毫笔写草书,既能写的刚健挺拔,又能柔韧涵蕴。
由于笔锋长,蓄墨多,蘸一次墨能写好几个字,易表现字与字之间连绵不断的气势及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又因为长锋羊毫笔柔软且长,东汉蔡邕说:“笔软则奇怪生焉。”
故容易产生变化无穷、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但是,羊毫笔柔软,特别是长锋羊毫笔,笔按下去后就趴下散开弹不起来,难以掌握。
这时候全靠书写者以运笔的技巧来调节笔锋,而硬毫笔比较好使,由于它的弹性强度大,笔压下去再提起来时,笔锋能回复到原来凝聚的状态,所以起倒自如,颇为得心应手;但由于笔毫较硬,极富弹性,笔画又会显得过于锋芒毕露而圭角丛生,这是硬毫笔的弊端。总之,用羊毫笔要写出刚健挺拔的字来,用硬毫笔要写出平和柔韧的字来,都是很不容易的事。
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一开始就用硬毫笔,运笔无需多少技法比较省事,因为笔会帮你大忙,但久而久之,你就只能使用硬毫笔,一旦拿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0下载券 689人已下载下载还剩42页未读,继续阅读。
5.毛笔楷书怎么写
毛笔字——是指按传统法度书写的毛笔字,而不是用毛笔随意写出的字。
它是学习书法的第一阶段。怎样写好毛笔字,是一个很复杂、很具体的大问题,不是一篇千字文所能讲透彻的。
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
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
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
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
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
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
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
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需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想法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
学写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戒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学习楷书必不能越过的“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国书法用笔法则。
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点为侧,侧锋峻落,铺毫行笔,势足收锋;横为勒,逆锋落纸,缓去急回,不可顺锋平过;直笔为努,不宜过直 ,太挺直则木僵无力,而须直中见曲势;钩为趯(tì),驻锋提笔,使力集于笔尖;仰横为策,起笔同直划,得力在划末;长撇为掠。起笔同直划,出锋稍肥,力要送到;短撇为啄,落笔左出,快而峻利;捺笔为磔,逆锋轻落,折锋铺毫缓行,收锋重在含蓄。
相传为隋代智永或东晋王羲之或唐代张旭所创,因其为写楷书的基本法则,后人又有将八法引为书法的代称。 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用几年的时间,专门写“永”字。
他认为,这个字具备楷书的八法,写好“永”字,所有的字都能写好。以后,王羲之的孙子智永又将这“永字八法”传给虞世南,再后来,经过很多书法家一直传了下来。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
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亡睡着了。
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
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 “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
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基本释义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分别是「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八划,以柳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1)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 (2)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3)竖为弩(用力也);(4)钩为趯 (跳貌,与跃同);(5)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6)撇为掠(如用篦之掠发);(7)短撇为啄(如鸟之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