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南方比北方娴暮
中国书法(汉字的书写艺术)编辑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目录1艺术简史2历代书法▪先秦书法▪秦代书法▪汉代书法▪魏晋书法▪南北朝书法▪唐代书法▪五代书法▪宋代书法▪元代书法▪明代书法▪清代书法艺术简史编辑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
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
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大约公元2世纪后半期至4世纪),然而,这并不是忽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中国文字的滥觞、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
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
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
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
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历代书法编辑先秦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
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
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消弱了文字的象形性。
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主要作品介绍:1)殷甲骨文殷商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甲骨文发现于一八九九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经过巫史加工过的古汉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图为《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商代武丁时期的作品,风格豪放,字形大小错落,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
大盂鼎铭文大盂鼎铭文 2)西周大盂鼎铭文大盂鼎是西周康王。
2.陆机是陆柬之的远祖
陆柬之 (生卒年不详) 苏州人。
虞世南之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崇文侍书学士。毛孝弢著作《中国行书经典》中对于陆柬之《文赋》的艺术评价中由此言曰:“陆柬之书法与其远祖的文章可为双绝”。
源于这是一幅陆柬之用心写的作品,因为《文赋》是陆机呕心沥血的代表作,而陆柬之又是陆机的后裔,所以陆柬之是以极其崇敬的心情来写《文赋》的。据说陆柬之年轻时读陆机《文赋》,极为倾心,想亲笔书写一篇,因怕自己书艺不精而“玷辱”前贤名作,始终未敢贸然动笔,直至他晚年书名赫赫时,才动笔了此宿愿。
《陆柬之书文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墨迹。
无款,传唐陆柬之书。行书,一百四十四行,一千六百六十八字。
据《石渠宝笈》载:纵八寸,横一丈一尺一寸。钤有“河东李倜士弘章”“员峤真逸”“《拟晋山房》”“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帖前有李东阳篆书“二陆文翰”四字,沈度隶书“陆机文赋陆柬之书”八字。帖后有赵孟睿?钯茫?费粜??覀菟梗?K兀?五ィ?趸?????还郏?锍性蟮劝稀T???钯茫?迥诟?詹亍O植靥ū薄肮使?┪镌骸薄B郊碇???淠瓴幌辍L莆饪ぃń窠?账罩荩┤耍?菔滥贤馍?9苤脸?⒋蠓颍??铀疽抢桑?缥氖淌檠?俊F涫樯傺в菔滥希?盅?费粞??硐岸?酰?榉ㄓ肱费粞??宜炝计朊???拼???榉?摇4?朗榧#?允槁交?段母场分?痔逡哉??形?鳎?洳尾葑郑?淙?宀⒋娴?舷卤舜苏沼Γ?肴灰惶濉F涫榉缥氯笤不耄?崽邋倬⑿阋荩?帽矢杖峒婕茫???樘场T?费粜?显疲骸按颂?适启骠嫦嗬啵?钊松袂邈?唬??罟?狡涫楸涮?煌??苏?碇?畲Α!泵餍还郯显疲骸笆榉ǘ嘧浴独纪ぁ分欣矗?涑?枭窨。
蟹翘屏纸??咚?赏?F涓瓴ㄖ?ㄋ涞糜谟菝厥椋??浠?痪薪峁梗?猿梢惶澹??斜朴谟篮鸵偶U咭印!鼻逅锍性蟀显疲骸凹碇??樵蚓??皇溃?肿衷残悖?烟ビ凇独纪ぁ罚???衅鹁耸嫌萦佬酥?葜拢?煸戏ㄋ??。
3.闲的繁体字 闲 与 闲 的区别
“闲”字的繁体字写作“闲”。
“闲”的基本释义为:
1.无事,与“忙”相对:~暇。~逛。~居。~人。居~。空~。
2.指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置。~弃。~房。~钱。
3.安静,清静:安~。悠~。~逸。~适。~庭(清静的院落)。~情逸致。
4.与正事无关的:~谈。~聊。~笔(指文学作品中与主题无关的文字)。
5.平常:等~。
6.古同“娴”,熟习,文雅。
7.空虚:回首总成~。
8.木栏之类的遮拦物。
9.防御:防~。
4.学习篆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通过篆刻临摹阶段,就可以进行篆刻艺术创作的训练。
临摹和创作的关系是:篆刻临摹掌握了一定技巧后,可进行创作,创作是对临摹理解与传统技巧掌握程度的验证。在创作后常常会反复地进行一些临摹,临摹与创作交替进行是提高创作水平的一种方法。
创作分为模仿型创作与独创型创作两类。所谓“模仿型”,就是指开始进行创作,或创作还未完全成熟时,摹学各家,其创作实际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别人的影子。
所谓“独创型”,就是指创作者完全成熟后其创作能表现个人艺术观念与风格,如赵之谦、吴昌硕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们早期作品也还是“模仿型”的。所以说篆刻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从“模仿”逐渐过渡到“独创”的过程。
进行篆刻创作当然也必须从篆法、刀法、章法这三方面来谈。 1.篆法 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问题,比如“暮鼓晨钟”、“花雨云涛”,选择什么篆体怎样写法选择什么字样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协调如无合适的字,如何进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种书体中查不到某字怎么办 首先要学习文字学。
掌握了文字学的基本常识和原理后,还要学会查字书、字典。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编》(中华书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 金文:容庚:《金文编》(中华书局);《金文大字典》(学林出版社);罗福颐:《古堡文编》(文物出版社);《古籍汇编》(文物出版社) 小篆:(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缪篆:《汉印分韵合编》(上海书店);《汉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综合:《汉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书社);《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高明:《古文字类编》(中华书局);《汉语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徐中玉:《秦汉魏晋篆隶字形表》(四川|辞书出版社) 甲骨文公认的可识文字一千多个,创作甲骨文印时若无所需的字则用金文的字来补。金文书体与风格繁多,在选择时应注意风格的协调性。
小篆结字最为严格,主要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在篆刻中汉印都是采用缪篆。
清谢景卿《汉印分韵续编·序》指出:“秦书有八体,五曰摹印。汉时有六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
缪摹别为一体,屈曲慎密,取纠缪之义,与隶相通,不尽与《说文》合。”所以在汉印中增损笔画显得灵活一些,缪篆与甲骨、金文、小篆比较,在篆法变化上比较自由一些。
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学习文字学外,还需要有写篆书的基础,只有提高篆书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艺术水平。因为不会写篆书的人,只能将字书上的篆书字形摹描在印上,而会写篆书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将其字的神采摹拟在印上,而且奏刀时也心中有数,可以手心相应而游刃有余。
2.刀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书法的笔法一样,至关重要。刀法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厚重感。
是指用刀不单薄轻浮,有力量,有生气。二是笔意刀味。
是指篆刻线条既含毛笔情趣又有刀刻趣味,这是篆刻线条的丰富性。笔与刀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若即若离,似是而非。
用刀如用笔一样,一定要有感觉,有轻重顿挫的变化。用刀头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断挺拔,修饰太多,均不可取。
三是金石气。指书法或篆刻线条点画里带有凝练苍朴的金石铸凿的质量感。
这种金石气,不仅碑学书家在追求,篆刻家也在追求。丁敬有几段自刻印款:“识者若未见石,当以玉章目之。”
(《汪彭寿静甫印》)“一仿汉铸,一仿汉凿。”(《王德溥印》)“仿汉刻烂铜印”(《宝云》)说明丁敬刻的是石头,追求的艺术效果却是切玉、铸铜、槌凿铜的质感,并以能达到这种乱真的程度而沾沾自喜。
篆刻之所以能达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就在于篆刻不仅有笔意刀味与石趣,而且也能表达金铸玉琢的微妙感觉。 3.章法 章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书法的布白。
章法对篆刻来说,似乎比对书法绘画更加重要。 章法主要是字与边框的安排,以及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称之为“安字法”与“边框法”。
(1)安字法: ①原则是自上至下,自右向下。 ②在传统汉印用的四字印中,有一种叫回文印,这种印的文字顺序是,右上是第一字,左上是第二字,第三字在左下,第四字在右下。
这种回文印法为许多篆刻家所采用,在安排四字印时,有时为了取得对角呼应效果,就采用回文法。如“吴熙载印”、“赵之谦印”等。
所谓对角呼应,往往用于其中有两字特繁或特简如“三朋四友”、“一石二鸟”,或字有呼应形状,如“眉开眼笑”、“即心即佛”等。 ③合并与拉长。
在五字印中,有时人们处理成四个字或六个字的字样。如“某某章”的“章”占两字位置,此为“拉长”。
而吴昌硕“泰山残石楼”、“一月安东令”,是将两字合并在一格内,四字印、七个字的印也可用此法。 (2)边框法: ①秦印白文喜用“口”、“曰”、“田”字格,而吴昌硕喜在方形印中用竖线,并有“井"字格。
②汉印白文虽无分格边框线,但汉印笔画丰满,形成暗框。汉印四字白文一直讲究六条边线,边框的四条线,与框内四字横与竖的交叉两条线。
一般说来,边框的线要比篆文的线略细或略粗一些。边框本身也要有虚实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