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箭是用什麽做成的
箭由箭头(青铜)、箭杆(木头)、箭羽(羽毛)三部分组成。
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主要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
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但古人制作时非常讲究各部分的尺寸、形状、比例、选材等。
单就箭镞来看,殷墟出土的铜镞有四种:一是薄匕式,类似匕首的锋部,镞中有脊,两侧分叶,外缘带刃,两刃向前聚成锋并向后形成倒刺,中脊向下伸出,形成连接箭杆的铤。二是三棱式,这种镞呈长条形,有三刃棱,上有尖锋,下出铤。
三是圆锥式,镞头短而体轻,上锐下圆,形似圆锥。四是平头式,形如圆柱,镞头平而无锋,仅可撞击不能射杀,是专门用做习射时的“志矢”。
在实践中证明“三棱式镞”最适用,其优点是:制作简便,镞体坚固,镞锋锐利,穿透力强。还因镞体近似流线型,故箭飞行时阻力小,方向性好,保证了箭射出后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又具有较强的杀伤性能。
所以,到战国末年,三棱铜镞以其优势逐步取代了各式铜镞,成为箭镞的主要形制。陕西秦俑坑出土的铜镞数以万计,三棱铜镞占99.85%,足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由多种镞型趋于单一形式的三棱镞。
箭杆古代称“梃干”,一般用竹或木两种材料制做,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
古时候,人们把用竹制做的箭杆称为箭;把木制的称为“矢”。
2.古代弓箭制作流程
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远古时期就有弓箭,距今已有两万余年。在当时用作狩猎动物,后来则转换成主要的作战器具。
原始弓箭制作简单粗糙,发展到周代,制作技术逐步提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较完整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制作工艺。关于选材、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
到了汉代,弓箭制作精美,大都镶有铜饰和 玉饰,并制作出毒箭,即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以增加其杀伤力。
弓箭在古代史一种远程作战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起到极重要的作用。三国时期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以补充军火之不足的故事。
到了清代,弓箭行制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弓按官阶品秩的不同而定其尺度纹饰,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灯不同用途而定其形式。
弓有两种: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
箭也分为尖形和棱形两种,尖形的称“梅针箭”,棱形的称“鈚箭”,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箭由箭头、箭杆、箭羽三部分组成。
箭头,又名箭镞,多为铁制,头锐而底丰,式样有三菱形,三角形,圆锥形等。其刃薄而锋利,旁有槽。
箭杆以木或制成,嵌于箭头之下。箭杆为圆柱形,用箭端制作而成。
箭羽常以鹏鹘等巨禽翅制成,夹于箭杆尾端,使箭在飞行中平稳地命中目标。
如何制作箭?
任何直木都可用作箭杆材料,但桦木无疑是最好的材料之一。箭杆长约60厘米,宽6厘米,应该绝对很直(两定点间系紧一根弹绳可作为直尺标准),也应尽可能光滑。箭杆末端应刻有凹槽,以便支在弓弦上。检查每根箭杆末端凹槽宽度是否足以容纳你的弓弦。
一、制作羽箭
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制作羽箭。羽毛是选材料,但其他材料也可选用--纸、轻布料,甚至削成一定形状的叶子。
a:从顶端开始,撕开羽毛,至羽毛管中央。
b:羽毛两端各留有20毫米宽的羽毛管,以便系在箭杆上。
c:将箭杆圆周三等分,系上相互对称的三根羽管。
二、箭头
箭杆前端可以直接削尖,淬火。用附加的锋利箭头系紧在杆上,效果会更好。马口铁就很棒:燧石磨尖也可制成真正锋利的箭头。箭杆前端从中央部分剖个裂口,插入箭头后紧紧缚牢。肌腱是很好的捆绑材料--湿润时用,干后会收缩,紧紧缚住箭头。
三、射箭术
拉弓搭箭,弓部中央与视线平行。左手握弓,右手扶箭,沿水平方向朝后拉满弦,然后释放--箭会自由急速飞出,射向目标。多多练习。弓套里多装几枚箭,可以快速连发。
四、防止被箭磨伤
许多射手发现,箭在飞离弓弦时,常会磨伤脸颊和手部的皮肤。脸颊部可用头巾或其他布料遮挡,手腕部带上皮革护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