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和竖拼音
坚 jiān
详细解释
1、牢固,结实,硬:~固。~实。~如磐石。
2、不动摇,不改变:~决。~信。
3、牢固、结实的东西或阵地:中~。攻~。披~执锐。
4、姓。
竖 shù
详细解释
1、直立,直立的,与“横”相对:~立。~井(一种垂直的矿井)。~琴。~起耳朵听。
2、汉字笔形之一,自上往下。
3、上下的或前后的方向,与“横”相对:~着写。
4、旧称未成年的童仆,小臣,引申为卑贱的:童~。~子(a.童仆;b.鄙贱的称呼,如“~~不足与谋”。亦称“竖小子”)。
2.中国是什么时候有拼音的,什么时候书写竖着写变为横着写的
最早是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中才有了拼音方案。至于真正演变成出正式的拼音是由于:“1949年,吴玉章给**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汉字笔画式、拉丁字母式、斯拉夫字母式、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速记式、图案式、数字形式。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注意是由于要扫除文盲才搞的,目的是减少之!而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是要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再往后走,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提出汉字竖写改横写的第一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新青年》杂志编辑之一的钱玄同。在《新青年》一九一七年三卷三期上,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公开信,首次提出汉字竖改横”的见解。“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以此例彼,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文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则汉写右行,其法实拙。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陈独秀、陈望道等学者也同时表示赞许。当时,郭沫若也撰文从生理学角度阐述汉字“横行”的道理,并在1922年8月出版的《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付诸实行,但还是未能推而广之。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继续大力提倡汉字“横行”,《光明日报》首先响应,进行实验,其后响应者逐渐增多。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经党中央批准改为横排,至此,汉字“横行”才在全国推广。
3.拼音笔画顺序怎么写图示
b: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半圆 p: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半圆 m: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第三笔左弯竖 f:第一笔右弯竖,第二笔横
d: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 t:第一笔竖右弯,第二笔横 n: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 l:竖,一笔写成
g: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左弯
k:第一笔竖,第二笔左斜右斜 h: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
j:第一笔竖左弯,第二笔点 q: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 x: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
z:一笔写成 c:左半圆一笔写成 s:一笔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