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古迹的游记有什么写法注意
游记 简述 游记,顾名思义,就是记游。也就是对一次出行、游览、参观……等的记录。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问、考察等。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 在现当代文学中,游记被赋予了历史与人文内涵,其中以翦伯赞的《内蒙访古》、余秋雨的《山居笔记》、韩晗的《大国小城》最为代表。 [编辑本段]游记的分类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记游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编辑本段]写作方法 不论是哪一种游记,在写作时都要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游记中的线索 有人说,写文章如同串珠,没有一根线索将其中各个要素联结起来,这篇文章就会支离破碎,或者杂乱无章。写游记更是这样,一定要有一条合理的线索贯穿其中。这条线索也可以说是写作的顺序。 游记中,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可能就是行踪了。即按照游览的先后次序来写。比如一篇参观动物园的游记,就可以按照参观的顺序一一记述。此外,还有以景物的组织关系、方位关系等作为记游的线索的。我们建议大家初学写游记时,一定要用一定的线索来组织文章,以求在一开始就养成条理清晰的写作习惯。 2、游记中的主体 主体指的事做这件事的人或集体。既然是游,就一定有游的主体。在游记的写作中,如果缺少了人,就与说明文或写景散文差不多了。对游记中主体的点明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一开始就点明,比如在一篇游记的开始,一位作者就这样写道:“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班主任李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京大学",点明游记的主体是"我们班的同学和李老师”;此外,游记的主体还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出场,也可以在文章结尾指出。 3、游记中的写景 对景物的描写也是游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主体,景是客体。游记中的写景,应根据写作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写。游记中的景物描写最好能够配合文章的主题。如一位同学写一篇游览长城的文章,就分别着重对长城的古老壮观与周围干净整洁的景区环境进行了描写,将景物描写与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4、游记中的地点 在写游记时,一定要注意说明游览或参观的地点,比如海洋馆、大草原、科技馆等。 5、记游要分清主次 游记虽然是对游览过程的记录,但却不是面面俱到的记录。我曾看到过一位大学生写的游记,从早上起床写起,然后写怎样吃早饭、怎样出门坐车、路上都见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一一写到,一直到最后怎样回到了家里。一篇游记,写了上万字。却没有任何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这样的写作不是游记,而是流水帐,是没有人愿意读下去的。 游记中,重要的行程、有特色的景观、对表现文章主体有重要作用的事物等,要重点描写,其它的则应该一笔带过,或者干脆略去不写。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玲珑有致。
2.与历史有关的游记
中秋刚过,九月十二日中午我们一行68人组成的旅游团,踏上了去武隆芙蓉洞乌江画廊一线与仙女山的旅途.。
我们第一站是去素有“东方瑞士”之美喻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那里平均海拨1900米,33万亩的森林与10万亩的草场形成一天然的巨型“氧吧”是重庆周边最大的高山草原。
以前到武隆需要4小时的路程,如今2小时就行了。我们在武隆的一个小镇上吃罢晚饭,就直向仙女山奔去。
晚上7点多钟我们到达仙女山并住在仙女山宾馆。中秋后仙女山的夜晚,寒气袭人,我们将所带的衣服穿上,都还感到有丝丝寒意迎面袭来。
晚上将篝火点燃,我们围座在篝火旁,一边烤着羊排,有的自己烤羊肉串、有的在跳搭火车的游戏,我却在篝火边赏月,用心灵感受仙女山森林公园夜空那“十五的月儿十六圆”的韵味;月亮又大又圆,像挂在树梢上一样,离我们仿佛很近,却又很远,月亮在云絮中穿行,树影在黑夜中摇曳。月亮、云絮、树影与不远处帐篷式的房子,还有围坐在篝火旁的我们辉映在一起构成了一副浪漫的草原月夜图画。
大家的兴志很高,在篝火旁一边烤着羊肉,一边唱着歌,一直玩到深夜,尽情地领略了高原篝火晚会及赏月的情趣。 仙女山的早晨空气是清新的,我们来到仙女山草原,那里可以跑马、射箭、放风筝、有卡丁车、可玩滑翔伞。
仙女山溜马场更是宽广辽阔,草原如茵,绵延无际;人与牲畜悠闲地徜徉其间,天空透亮的蓝,阳光撒满了绿毯,给人一种想放声高歌之感。我们一群朋友恣意地放声唱起歌来,使得对面草坪上的朋友与我们对起歌来,这边唱“辽阔的草原我的家”那边合“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有的还载歌载舞起来,中老年朋友忘了自己的年龄,就像回到了青年时代和青年们一起很是疯狂了一把。
大家尽情喧泄那都市沉淀已久的烦躁,享受着清新的,幽静、闲适的草原气息与风光。 武隆的天生三桥是乌江画廊岩溶地质公园,属国家4A级旅游区,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天坑群(共7个天坑)。
坑连着天生的桥,桥又连着坑,天坑深度和口径均在200米与150米以上,气势雄伟壮观,风景秀丽宜人,天坑坑口有“十”字形,有纺缍形,有簸箕形,形貌多样,变化多端,其中中石院是口径最大的天坑,面积为30余万平方米,另外在天坑景区内还生长着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具有雄、奇、险、绝等特点,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
它以三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最具吸引力。到了天生三桥导游告诉我们,要围着三座天生桥沿着坑道往下走到坑底,一般要走两个半小时,不走回头路,返回时可乘一段缆车。
我们沿着坑向天生三桥的坑底前进。 俗话说小径通幽,越往里走,景色越是险而秀丽,只见林森木秀,峰青岭翠,修竹摇曳,鸟语花香。
步入其间,直壁立崖,飞泉流水,瑰丽崔巍。行进在山谷间你可看到很独特的风景,而且你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不信你看:对面山峰,巨石错列有序,或卧或站,隐现于草林之中,仿佛峰斜阳残若牧群夜归时,看到老妪拄杖依门望,牧童扬鞭策牛回,月上柳梢,晚清风拂面凉,草上低曳牛羊突现,村中犬吠,柴门灯闪,泌溢出一片山村之安瑞祥和,意蕴着桃花源般的原始古朴,清幽与自然…… 在山谷与树林里穿行,心情是欢愉的,大家一边观景,一边聊天。突然,硕大一根巨石,独立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原来我们来到了天生三桥的绝景之一“擎天一桩”,人们把它称之为“生命之源”真是不看茫然,看了自然,再看释然,让我们领略了天地造物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当我们来到“登临绝顶”,扶拦远眺,远近山峦,溪流沟谷,尽收眼底,名山胜景一览无余。
抒情怀古,俯呤“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诗句,豪情顿生,山高天远,峰奇地险,喜舍临绝顶,壮志多,真有忧搔头俯首诗篇少的感觉。 步入桥底,更是溪流清幽,绿野仙踪,山花遍野,整个山、泉、桥共同构成了一副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
我们边走边摄影,不知不觉走了三个小时,感觉有点累了就乘览车上了坑面。 武隆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其芙蓉洞也是国家4A级景区,在芙蓉江旁。是1993年发现,1994年对外开放的。
它是世界上较大的溶洞群之一,洞内全长2700米,几乎包括了钟乳石所有沉积类型。我们随着导游向洞内走去,一边听导游的讲解,一边领略天地造物的瑰丽与神奇。
洞内的“生命之源”“珊瑚瑶池”“巨幕飞爆”“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并称为芙蓉洞“五绝”被世界洞穴专家誉为“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特别是珊瑚瑶池系由水池中色泽浅黄的方解石晶花和浮筏石笋构成,池水面积约30平方米,水深0.5—1.3米,水质清沏透底,珊瑚瑶池以其面积最大的水下晶花为世所罕见,生长在晶花浮筏上的两根翠玉般的石笋,尤如瑶池中的两位妙龄仙女,更是洞中之珍品,举世奇绝,而珊瑚池上的整个上部空间,更为琳琅满目的鹅管钟乳石,石幔、石花和卷曲石等各类沉积物所布满,显得无比豪华富贵是洞号称天下第一洞的标志性景区,据说此景全国独一无二,世界上只有法国克拉姆斯洞穴才有,但它的水深和面积没有芙蓉洞的大。
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3.高中有关历史的游记800字
你也是高中生啊,你们学校还要写着,想不通 暑假,8月5日中午我们一行68人组成的旅游团,踏上了去武隆芙蓉洞乌江画廊一线与仙女山的旅途.。
我们第 一站是去素有“东方瑞士”之美喻的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那里平均海拨1900米,33万亩的森林与10万亩的草场形成一天然的巨型“氧吧”是重庆周边最大的高山草原。
以前到武隆需要4小时的路程,如今2小时就行了。我们在武隆的一个小镇上吃罢晚饭,就直向仙女山奔去。
晚上7点多钟我们到达仙女山并住在仙女山宾馆。中秋后仙女山的夜晚,寒气袭人,我们将所带的衣服穿上,都还感到有丝丝寒意迎面袭来。
晚上将篝火点燃,我们围座在篝火旁,一边烤着羊排,有的自己烤羊肉串、有的在跳搭火车的游戏,我却在篝火边赏月,用心灵感受仙女山森林公园夜空那“十五的月儿十六圆”的韵味;月亮又大又圆,像挂在树梢上一样,离我们仿佛很近,却又很远,月亮在云絮中穿行,树影在黑夜中摇曳。月亮、云絮、树影与不远处帐篷式的房子,还有围坐在篝火旁的我们辉映在一起构成了一副浪漫的草原月夜图画。
大家的兴志很高,在篝火旁一边烤着羊肉,一边唱着歌,一直玩到深夜,尽情地领略了高原篝火晚会及赏月的情趣。 仙女山的早晨空气是清新的,我们来到仙女山草原,那里可以跑马、射箭、放风筝、有卡丁车、可玩滑翔伞。
仙女山溜马场更是宽广辽阔,草原如茵,绵延无际;人与牲畜悠闲地徜徉其间,天空透亮的蓝,阳光撒满了绿毯,给人一种想放声高歌之感。我们一群朋友恣意地放声唱起歌来,使得对面草坪上的朋友与我们对起歌来,这边唱“辽阔的草原我的家”那边合“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有的还载歌载舞起来,中老年朋友忘了自己的年龄,就像回到了青年时代和青年们一起很是疯狂了一把。
大家尽情喧泄那都市沉淀已久的烦躁,享受着清新的,幽静、闲适的草原气息与风光。 武隆的天生三桥是乌江画廊岩溶地质公园,属国家4A级旅游区,拥有世界上第二大天坑群(共7个天坑)。
坑连着天生的桥,桥又连着坑,天坑深度和口径均在200米与150米以上,气势雄伟壮观,风景秀丽宜人,天坑坑口有“十”字形,有纺缍形,有簸箕形,形貌多样,变化多端,其中中石院是口径最大的天坑,面积为30余万平方米,另外在天坑景区内还生长着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是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具有雄、奇、险、绝等特点,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
它以三座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生石桥最具吸引力。到了天生三桥导游告诉我们,要围着三座天生桥沿着坑道往下走到坑底,一般要走两个半小时,不走回头路,返回时可乘一段缆车。
我们沿着坑向天生三桥的坑底前进。 俗话说小径通幽,越往里走,景色越是险而秀丽,只见林森木秀,峰青岭翠,修竹摇曳,鸟语花香。
步入其间,直壁立崖,飞泉流水,瑰丽崔巍。行进在山谷间你可看到很独特的风景,而且你可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不信你看:对面山峰,巨石错列有序,或卧或站,隐现于草林之中,仿佛峰斜阳残若牧群夜归时,看到老妪拄杖依门望,牧童扬鞭策牛回,月上柳梢,晚清风拂面凉,草上低曳牛羊突现,村中犬吠,柴门灯闪,泌溢出一片山村之安瑞祥和,意蕴着桃花源般的原始古朴,清幽与自然…… 在山谷与树林里穿行,心情是欢愉的,大家一边观景,一边聊天。突然,硕大一根巨石,独立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原来我们来到了天生三桥的绝景之一“擎天一桩”,人们把它称之为“生命之源”真是不看茫然,看了自然,再看释然,让我们领略了天地造物与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当我们来到“登临绝顶”,扶拦远眺,远近山峦,溪流沟谷,尽收眼底,名山胜景一览无余。
抒情怀古,俯呤“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之诗句,豪情顿生,山高天远,峰奇地险,喜舍临绝顶,壮志多,真有忧搔头俯首诗篇少的感觉。 步入桥底,更是溪流清幽,绿野仙踪,山花遍野,整个山、泉、桥共同构成了一副完美的自然山水画卷。
我们边走边摄影,不知不觉走了三个小时,感觉有点累了就乘览车上了坑面。 武隆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其芙蓉洞也是国家4A级景区,在芙蓉江旁。是1993年发现,1994年对外开放的。
它是世界上较大的溶洞群之一,洞内全长2700米,几乎包括了钟乳石所有沉积类型。我们随着导游向洞内走去,一边听导游的讲解,一边领略天地造物的瑰丽与神奇。
洞内的“生命之源”“珊瑚瑶池”“巨幕飞爆”“石花之王”“犬牙晶花池”并称为芙蓉洞“五绝”被世界洞穴专家誉为“斑斓辉煌的地下艺术宫殿”。特别是珊瑚瑶池系由水池中色泽浅黄的方解石晶花和浮筏石笋构成,池水面积约30平方米,水深0.5—1.3米,水质清沏透底,珊瑚瑶池以其面积最大的水下晶花为世所罕见,生长在晶花浮筏上的两根翠玉般的石笋,尤如瑶池中的两位妙龄仙女,更是洞中之珍品,举世奇绝,而珊瑚池上的整个上部空间,更为琳琅满目的鹅管钟乳石,石幔、石花和卷曲石等各类沉积物所布满,显得无比豪华富贵是洞号称天下第一洞的标志性景区,据说此景全国独一无二,世界上只有法国克拉姆斯洞穴才有,但它的水深和面积没有芙蓉洞的大。
真可。
4.求一个有历史意义的的游记作文600字的
江南小游
顺着江南的小桥流水,我在云影波心中端详这幅美丽神奇的江水风情画。
流动的水,绿得靓丽,绿得深邃,我俯下身子,轻轻拨弄湖水,俨然低矮的房子,加上我被映入了流动的画卷之中。这水,流动得清悠缓慢,不像三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水,玉盘一样深锭的颜色,似用青草酿成的果酒,不像小石潭“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看得清晰透彻。渔夫用桨缓缓推动着流水,我也和吴均一样体验一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自在和悠闲。
第一脚踏在江南的路上,潮湿的路面,青苔早已不分季节地滋长,倒吸一口气,新鲜的空气,嗅不到城市间丝毫的尾气,嗅不到城市的喧嚣,只能嗅到这里土地上散发的夹杂着野花的点点幽香,这属于江南的独特气息。我不禁闭上了双眼,用我的嗅觉、听觉去感悟这个别样的地方,去领会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息。
我不由得转到一条安静幽邃的小巷,有几户人家,只是窗扉紧掩,红漆大门,雕花纹印,上前一看,门上的角落里缠绕着蜘蛛丝,那是没有人住的房子,时过境迁,人已去,楼已空,房子的主人留下这座破败的豪宅,过往的人群往往停住脚步,去揣测这个大户人家的身份,地位,以及主人的浮华……
这个小巷,抬起头来,天被拉成一条细线,这条小路定有一群活泼的孩子从这儿经过,跑跑跳跳,上学放学……定有一位老奶奶摸索着路,赶往集市……邮差骑着自行车,在狭窄的小道中摇摇摆摆,把信送往千家万户。还有,还有那个丁香姑娘,手持油伞,慢慢走过小巷……啊!这条路承载着多少人,承载着多少数之不尽的文化情结啊,这条路究竟是一条怎样的路呀?
我往来时的路走了过去,凄厉的琵琶声勾住了我的魂。一女子半掩着头,妖娆的身子随着琵琶有节奏地摇动,调弄得碧波荡漾,女子一凝神,道路两旁的一切似乎冰封,又在弹指一挥间破灭……多哀怨的曲调,女子的心中有太多太多难以言表的情愫吧?我沉重地想着,静静地离开了……
一路上,我都在回味着江南发生的事,好像是注定的,又好像是巧合,我说不清。生在大城市的我头一遭看到这样朴实的地方,感受这凄美的情绪。这一辈子,也只有这次令我怀着沉闷的气息去阅读这个地方。江南的景,江南的物或是江南的人,都是最最原始的人文遗韵。
我捧着这些情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有着浓浓文化气息的地方。
江南,你真的让我难以忘怀啊!
5.写一篇历史遗迹的游记文章(侧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感叹)450字
云南一、汉习楼船汉武帝初年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
他报告说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
他认为既然身毒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那大夏一定离蜀地不远,于是建议开通一条从蜀地通往西域的通道。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身毒。
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今天大理洱海附近,被当地的昆明族给挡住了。因为西汉的士兵大多不习水性,无法征服洱海周围善于水上作战的昆明族,于是,征讨一失败告终。
汉军回长安以后,汉武帝在长安按照洱海的形状开凿了“昆明湖”,操练水军,以期能打败昆明族,征服洱海地区。这就是云南历史上有名的“汉习楼船”的历史典故。
之后,在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兵临滇国,滇举国投降,汉朝就在滇的故地上设置了益州郡。这为云南成为祖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奠定了基础,也为祖国西南边疆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同时,郡县制度的建立,改变了云南诸部林立、不相统属的局面,把云南历史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唐标铁柱公元680年,吐蕃攻占了安戎(今四川汶川西南)后,控制了唐朝通往西南诸蛮的道路。
随后,吐蕃与唐朝在洱海地区展开了争夺,他们之间的争夺,其胜负关系到唐朝政权的生死存亡。因为吐蕃向东扩张,不仅西北边陲不得安宁,连中央王朝也受到威胁;吐蕃入犯蜀西及西洱河地区又使唐朝西南边疆的安全面临危机。
为避免被动挨打的局面,唐必须从洱海地区抗击吐蕃,与西北相配合,形成对吐蕃的包围。因此,巩固姚州都督府就成为保卫唐王朝全局战略的重要措施。
要巩固姚州都督府,就必须依靠洱海诸蛮;洱海诸蛮的向背关系着姚州都督府的命运。为此,姚州都督府的首要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洱海诸蛮的联系,招抚诸蛮为保卫姚州和抗击吐蕃,唐朝于公元707年派监察御史唐九征为姚雟道讨击使,进讨深入到洱海地区的吐蕃。
当时吐蕃在漾水和濞水间架设铁桥,以通西洱河,并在西洱河两岸构筑城堡。唐九征首先摧毁了守桥的城堡,继而焚毁了两坐铁索桥,截断了吐蕃进入西洱河地区的通道,战役结束后,命书记闾邱均在剑川勒石建碑,立铁柱于洱海北面,以纪念这次战役的巨大胜利。
这个铁柱是唐对洱海地区实行有效统治的标志。但这次战争的胜利也并未彻底改变洱海地区诸蛮对唐王朝时叛时附的局面,因为安戎城和昆明城还为吐蕃所控制。
于是,夺回这两坐城池成为唐朝争夺洱海地区的当务之急。之后,又经过了4次战争,安戎城终于又回到了唐朝手中。
吐蕃曾多次派兵反攻,皆失败而去,两城的收复,不仅巩固了唐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也为南诏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宋挥玉斧“宋挥玉斧”这一典故说的是:北宋太祖赵匡胤在平定四川之后,手持玉斧(文房玩物)沿地图的大渡河一划,说:“此外非吾有也。”
意思是宋朝再不要大渡河以外的地方了。这并不是因为宋朝不想要大理国这块土地,而是因为北宋不像汉唐那样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当时北宋国势贫弱,已无力再进攻云南;加之宋太祖错误地总结唐朝扶持南诏而南诏叛唐的教训,因此将云南划在疆域之外。
而实际上,大理国自建国以来,与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公元965年,当宋统一蜀地时,大理国立即派建昌(今四川西昌)的官员送牒入宋朝表示祝贺。
968年,大理国又派使臣带牒到宋朝要求通好。976年,白王请求内附,太宗册封大理国国王为“云南八国郡主”。
1115年,大理国与宋朝正式建立臣属关系,而这一关系一直延续到大理国灭亡。反映大理国与宋朝关系密切的另一个侧面是以市马为纽带的经济文化交流。
宋朝的战马主要来自北方,称为“陕马”。宋朝南渡以后,陕马来源断绝,不得不主要依靠来自大理的战马。
而马市的繁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理国与宋朝之间相互依存、亲密友好的关系。四、元跨革囊1253年,蒙古大汗蒙哥派其弟忽必烈率军进攻云南,计划先灭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态势,最后消灭南宋,统一全国。
忽必烈率十万大军来到金沙江畔,可是面临着汹涌的金沙江水,蒙古军队无法渡江。正在为难之间,当地少数民族献策,用革囊做筏子渡江。
革囊即羊皮囊(也有用牛皮做的)。可用单个革囊缚在身上作漂浮器材渡江,也可多个皮囊连缀为筏子。
于是忽必烈大军就用革囊以及皮筏渡过金沙江,灭了大理国,将云南归于元的统治之下。第二年忽必烈班师回朝,留下大将兀良合台戍守云南,继续平定大理各部。
经过两年多的征讨,1256年大理国王段兴智举国归附蒙古。之后,兀良合台向朝廷建议在云南设置郡县,设官料理民情。
朝廷赞同并支持了他的建议,加封他为大元帅,赐给银印,镇守云南。元统一全国之后,1273年,忽必烈从亲信大臣中派选回回人赛典赤·瞻思丁出任云南省平章政事,到云南筹建云南行省,他也成为了云南第一任行省长官。
1276年将云南行省所。
6.游记怎么写
如以下这篇; 也许是因为生长在天府之国的缘故,对巴蜀文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情。瞻仰巴蜀古迹,总是让我感慨良多。 就像都江堰不同于长城一样,巴蜀文化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蜀”的名称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三千多年的日子灰飞烟灭,只在故地留下了点点滴滴的痕迹,它们提醒着人们古蜀国曾经的灿烂与辉煌。一 杜甫草堂 “世上创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说到巴蜀文化,不能不提到成都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一千多年前,诗圣杜甫流寓蜀地栖身于此。尽管当年“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小茅屋早已不复存在,但是今天走进几经修葺的杜甫草堂纪念馆,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作为中国文学史圣地之一的深厚底蕴,一种流淌于苍劲的古柏和青翠的新竹之间的诗意。 在草堂,杜甫度过了一段平静安定的日子,留下了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在内的二百四十多首著名诗篇。 漫步草堂,总是被其幽深的气息感染,古杉古柏里积淀着巴蜀文化的精髓。二 三苏祠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蜀中文化名城眉山走出了苏洵、苏轼、苏辙三大文学家,那里古迹累累,人才济济,陆游的“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该是再好不过的评价了。三苏是巴蜀文化的骄傲,他们不朽的篇章使巴蜀文化更加璀璨,他们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地位造就了巴蜀文化的绵延不绝。 三苏祠里有历史留下的沧桑气味,也有一种春去秋来的惆怅;有那个动荡王朝烙下的印迹,也有千百年来的岁月更替。 “一时之杰,百世所宗。”或许我们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三苏,才有了今天巴蜀文化的深刻。三 三星堆 最难忘怀的还是三星堆,那段遥远的文化,凝聚着久远的巴蜀文化的细腻与精致。 它是四川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早期的文化遗址,夯土而成的城墙、规模宏大的祭祀坑、林林总总的青铜器、班驳残存的丝制品……我总是找不到字眼来给它以恰当的形容,因为每当我走到它身边就会被带走。 回望历史长河,烟波浩淼。也许曾经争战激烈,也许曾经五风十雨,谁知道呢。历史在岁月里显得可望而不可及。我总是天真地认为,后来的刘备建蜀,得以与强大的魏、吴三足鼎立,靠的就是这样渊源流长的文化的润泽。 瞻仰古迹,就好象雾里望月。 那些曾有的星空早已不再,历史的谜团成为今天的我们破译不了的密码,让人觉得怅然,也添了几分神秘。三星堆、杜甫草堂、三苏祠……曾经的痕迹一个个地远我们而去,留下来的,成为古迹。透过其中斑驳的色彩,我们有幸窥到的是巴蜀文化恢弘绚烂的点滴。 如果说四川盆地是一个宝盆,那么,成都平原就是盆底的宝,带着历史遗留下的气息展现着一个遥远、美丽、充满想象的世界,给今天的我们。
7.游记怎么写
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夜色,如果此时不加选择,我们可以把眼前所有的景物都看作是“动”的,山未必都是青的,如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由于观察者是移动的?所以:一是要注意自然景物的地理特点:一是一篇游记篇幅有限,海滨夏夜好。有些景物在特定的季节里才显示出它的特点,济南冬景秀。
四,使文章失去了吸引人的力量,后来清晰了,我们游览一个地方总不可能无动于衷吧;先天空、手勤,仲春万紫千红。人们常说“触景生情”、园林花圃,容不下那么多内容。动点观察有时还显示出速度,暮春花谢叶密,现在被踩在脚下,观察者或步行,要在景物描写中,现在有三层楼房那么高、写景要有选择;起先须仰视才见的山峰,先主后次或先次后主;二是样样都写、注意描写的顺序、要情景交融,由下而上。
游览一个地方,也可以是把情融进写景的字里行间;如果游览的是古迹名胜,间接抒情也罢,还要眼勤?这就要看游览的对象来定了。
在游记中,可以是写景之后直接抒情。三是要注意写出时间变化的特点。晨昏,江南的清秀,让人们体味出季节的特征来,适当穿插有关文化内容,名胜古迹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
要把景物写清楚、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特点,眼前景物变化的频率也不一样。也可按类别顺序来写,早春寒意料峭;同样是雪。起先模糊的东西,描写景物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
三,要注意描写的顺序,那么描写的重点是其形,必然会观察到许多值得写的东西,北方晶莹如粉。
既要写景,速度不一样。直接抒情也好。还可按观察者的行踪先后为序来写、学方法。
一。
二。写时要注意三点,如,天未必都是蓝的,当从古代文人墨客留下的优秀游记中去学内容,难免写得平淡无奇,也可记叙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地方传说。还可以按逻辑顺序来写,以写景状物为主,水未必都是绿的,逼真地写出来。如果游览的是名山大川,作为游记、亭台楼阁,也要抒情,再河湖等,那么描写的重点是其历史沿革,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等,再山峦,桂林的神奇,而群山,或乘车;学写游记。四是要注意写出气候变化的特点,那么写出来的只能是一本“流水账”。尽管每一种景物都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不能那样做,南方柔和滋润。要使游记中的景与情统一起来。哪些内容是该写的重点呢,光影的变幻、其态等方面的特点。同样是山,会给景色涂抹上不同的色彩:先田野,由左到右由上而下,或飞行、抓住景物的特点,香山秋色美,夕照。甚至一个季节也有区别,将观察所得平铺直叙出来,如由远到近,阴暗雨雪会让景物显现出不同的形状和颜色,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其色;起先看成拇指大的一块石头。
学写游记。二是要抓住季节的特点和变化,可按方位顺序来写。确定某一景物,而河流,由里向外等,情必须是依景而生,要使笔下景与作者的胸中情统一起来,应该追求情景交融的最佳效果。道理有两条,午日,既可描写山川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