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游张爱萍故居作文(用说明文方法写)怎么写
将军精神传万代,红色文化耀千秋
——游张爱萍故居有感
文化与传媒系2009级2班 冯婧
为了让传媒学子对达州市有更多的了解,也对红色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3月21日,我们在系主任范藻教授及王绍林、彭金祥两位老师的带领下,对张爱萍故居及达州红军文化陈列馆进行了实地考察。
在出发之前,我对张爱萍故居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张爱萍故居始建于清朝末年,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1929年6月以前,张将军就是在这里居住、学习、生活以及从事革命活动,在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2.游林语堂故居初二800字作文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在历史上从这块宝地中可走出了不少名人,有周碧初、林语堂、吴凤等名人。在这些人当中,令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林语堂先生了。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一起到林语堂的故居,一起来感受林语堂先生的书香人生。我们坐在大巴车上,一起前往语堂故居。
经过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我们陆续下了车。
一下车,微风拂面而来夹杂着阵阵柚香,一个梦境般的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边是一条秀美的小溪,名叫西溪;一边是古朴的一座建筑。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着,一座水车立在水面上,慢悠悠地转动,向着小溪旁边不远处望去,那座古朴的建筑就是林语堂纪故居。
我们沿着石子路走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是林语堂故居,它是由两间瓦木结构的平房组成,房间四周的墙上悬挂着林语堂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黑白的甚至有些泛黄的照片无不诉说着关于林语堂及其家庭的悠远的记忆,墙上还挂着醒目的“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十四个大字,这不就正好概括了林语堂的生平吗?庭中有一颗高大挺拔大树,望着不远处静静流淌的西溪。大树啊大树,你可知道这间小房子里诞生的那个小孩后来成为。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我的家乡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在历史上从这块宝地中可走出了不少名人,有周碧初、林语堂、吴凤等名人。
在这些人当中,令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林语堂先生了。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我们一起到林语堂的故居,一起来感受林语堂先生的书香人生。
我们坐在大巴车上,一起前往语堂故居。经过一路颠簸,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
我们陆续下了车。一下车,微风拂面而来夹杂着阵阵柚香,一个梦境般的景象出现在我的面前,一边是一条秀美的小溪,名叫西溪;一边是古朴的一座建筑。
清澈的溪水静静流淌着,一座水车立在水面上,慢悠悠地转动,向着小溪旁边不远处望去,那座古朴的建筑就是林语堂纪故居。 我们沿着石子路走进了大门,首先映入眼帘是林语堂故居,它是由两间瓦木结构的平房组成,房间四周的墙上悬挂着林语堂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黑白的甚至有些泛黄的照片无不诉说着关于林语堂及其家庭的悠远的记忆,墙上还挂着醒目的“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十四个大字,这不就正好概括了林语堂的生平吗?庭中有一颗高大挺拔大树,望着不远处静静流淌的西溪。
大树啊大树,你可知道这间小房子里诞生的那个小孩后来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吗?西溪啊西溪,你明白为何昔日安静的小院如今变得如此热闹非凡? 接着我们参观了林语堂文化馆,走进展厅,展厅从四个方面介绍林语堂先生由山村小孩到文化巨匠的生平历程。家乡俊俏的山,西溪秀美的水,童年纯真的梦,家乡难忘的情,都渗透到林语堂文化修养的深处,形成了他幽默闲适的精神境界。
展厅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林语堂先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事迹。抗日战争时期他在国内外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发表文章,宣传抗日,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他时刻想念自己的家乡一直盼望自己能落叶归根,他在美国期间,宁可租房,也不肯买房,也不加入美国国籍,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啊!我不由得想到我们今天那些削尖脑袋也要出国,不择手段要加入外国国籍的人了……他这种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怀,令我敬佩不已。
参观完林语堂文学馆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骄傲,为我的祖国有这么一位有爱国情操的文化巨匠而自豪。
3.求北京鲁迅故居的游记600字以上,中学作文.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鲁迅故里主要由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和百草园组成的,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在这里鲁迅先生小时候读书的课桌上,还可以看到一个“早”字,这是先生小时候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刻下的.这里还有一个后院,书院课程枯燥乏味,当先生讲得入神时,学生们就会偷偷到这里玩.走完三味书屋,我们就来到鲁迅故居,故居里有起居室、闺房卧室、少爷室等鲁迅以及他的家人的住所,这是先生小时候住的地方.游好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便会展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有鲁迅先生一生的纪录和保留下来的书,还有鲁迅先生的雕像.鲁迅纪念馆有二层,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去参观一下.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玩的地方,里面有一棵大树,小时候的鲁迅会在树下和小伙伴嬉戏,晚上在大树下乘凉……,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就是这里的事情..鲁迅故里已经游完了,一天也结束了.。
4.游李白故居七百字作文
今天,我们一家三口去江油李白纪念馆游玩。
李白纪念馆中,藏品有元、明、清。其中李白著名的版本就有80部,700册。明、清与近代,当代书画珍品就有2000多件。宋、明、清碑碣16座,其中一级品3件。《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刻于宋淳化五年,碑大约高两米多,厚0.2米多,宽为1米,文字就有20多行,每行约有50多字。还有北宋前刻制的石牛一座。还有清姜宸英书《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册页。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李白漂泊的一生中,他的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他魂牵梦绕的回忆。
纪念馆内建筑皆系仿唐风格,规模宏大、古朴雄伟。进入馆中,发现管内有许多花草树木,还有湖。而李白纪念馆里最宏伟气派的建筑——太白堂,里面陈列这主要是领导纪念李白的题词。太白堂左边是青莲池,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池里莲花绽放,中央是一尊青年李白的塑像,潇洒飘逸,豪气勃发。青莲池右边是太白书屋,是李白生平事迹陈列馆。陈列馆讲述了李白从出生到逝世的完整故事,其中最难得的是李白的手迹——《上阳台帖》,据说这是李白唯一的手迹,曾被宋徽宗、乾隆等收藏过。
馆内游人不多,感觉秀美清幽。
沿着小径,转到诗苑,里面陈列着许多著名书画家的精品。价值1亿多元,其中傅抱石先生的这幅作品身价更是高达5000万元。
游览完李白纪念馆,我们就回家了。
今天,我玩我玩得太高兴了,希望以后我们一家三口多游览一些名人纪念馆,让我多了解一些历史文化。
5.【游茅盾故居作文】
今天,我们去了茅盾先生的故居,茅盾先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文学家,他写的文章很多都收录在我们的课本里。
茅盾是先生的笔名,他的原名叫沈雁冰。先生的家坐落在浙江省一个叫“乌镇”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小桥流水人家充满了江南水乡的情韵。
清晨,我们踏着小镇上青青的石板路,沿着清清的小溪水,在小镇上漫步,垂柳把小辫子甩到水里,平静的水面荡起片片涟漪;小鸟在枝头清脆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远处的小拱桥静静地卧在水面,和水里的倒影一起编成一个大大的圆;这里的老房子都是白墙黑瓦马头墙,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宁静而安详。茅盾故居就坐落在老小街中间,走进里面,房子里布置了先生小时候读书写字的课桌、课本,墙上挂着他写的字,柜子里摆着他写的书,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端坐在客厅中间,许多人都在铜像前留影,我也让妈妈给我照了一张,望着先生慈祥的笑脸,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从小学好本领,长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6.作文 游蒲松龄故居
[作文 游蒲松龄故居] 清晨的余雾仍停留在空气之中,深吸一口气,迈开愉快的脚步:向快乐进军!
学校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早已聚集了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鸟们,作文 游蒲松龄故居。他们时而检查自己带的预备品,时而互相商谈交换食物,但无论他们做什么,脸上的笑容都清晰可见。
同学们集合,排队上车。伴随着领队老师的指挥,我们带着期待的笑容和愉悦的心情走上宽敞的客车。就让这车,载满我们的欢快,去瞻仰蒲松龄爷爷的故居吧!
呜呜——客车唱着带劲的号子,开在平稳的大路上。抬手拉开窗户,呼呼的风便涌了进来,抚摸着我们期待的小脸,抚平我们急躁的心。
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麦田,与湛蓝的天交接在远方的边际;一排排的柏树在风中翩翩起舞;清澈明亮的河流向远方延伸……一切显得都是那样的静谧于美好!
过隧道,穿树林……想很多小说里写的那样:经过无数道不同的风景,终于迎来站点的曙光。猛地一下车,柔和的风便迎面打来,深吸一口气,空气中的芬芳便钻入鼻腔之内,令人一时陶醉。
略略的整理一下行囊,或背、或提;在拍打几下衣袖或裤脚。总之,要用自己最好,最精神的一面来欣赏伟人蒲松龄的故居,他曾经洒下汗水的地方,初中二年级作文《作文 游蒲松龄故居》。
怀抱着对新物质的好奇和新鲜感,我们终于走进了蒲松龄的故居,走进了蒲松龄,那个中国短篇小说第一人。
在主参观厅内,我通过一幅幅画、一本本书、导游的解说,我对蒲松龄有了一些更深层的认识,总体概括为:平凡中的伟大。
但当自己走进蒲松龄生活了59年的卧室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真正的明白、真正的体会到伟大二字!低矮的房梁、古老的书架、破败的被褥、陈旧的衣箱……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诉说着蒲松龄生活的艰辛。但就是这样艰辛的环境,诞生了那样的大师,那样伟大的传奇!
蒲松龄的小说中都见鬼狐怪。伟人,你要御风而去,人广漠之野,乌有之乡。然而,既没有天梯,又没有羽翼,多少挂碍,多少牵绊,不得已让人世留住了骸骨,留住了坟墓,留住了传奇,又岂能留住那无以羁縻的一缕魂魄?
积雪粹白,谁能通书一纸?
西风狂悲,我要强求一醉!
平凡铸就伟大,伟大造就传奇!您用平凡的生活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
周村城北中学初二:王若兰
7.游巴金故居600字作文
认识鲁迅是因为我读了他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暑假,我们全家去了绍兴,首先就去了鲁迅的故居。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多屋子,我们绕过正厅,后面有一个园子,那就是百草园,鲁迅小时候的乐园。园里鸣蝉在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在鲁迅屋子前的庭院里,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继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的故事,而一边的鲁迅呢?双手托着下巴,正聚精会神地听着。我也忍不住,看见边上有张空凳子就坐了上去,一下子,仿佛沉浸在继祖母的故事当中。
出了鲁迅故居 ,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是鲁迅读书的地方。屋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一棵古树下。旁边就是鲁迅上学时的座位,上面还有他刻得“早”字。“早”是有故事的,有一天,鲁迅去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骂了他,鲁迅没有说情况,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鲁迅就再也没迟到过。
我想:鲁迅之所以能成为大文豪是因为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很高,平且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到我自己,我不觉有点脸红,以后,我也要向鲁迅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上不怕困难,勇于挑战。
8.游郁达夫故居. 作文
去郁达夫故居的路上,富阳的朋友在短信里说,故居就在郁达夫公园。我一听在公园,兴致不高了。这些年见过不少因人而名的公园,大同小异,风格雷同,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然而,等到了郁达夫公园,我改变了最初的看法。这里人少,清静,三三两两的闲人躺在连椅上乘凉、交谈,打发无聊的时光。
江面上的风,吹来丝丝凉意。
郁达夫故居是间旧式三开间的楼房,一圈低矮的砖墙围成一个小院子——其实,这是前移了的故居。本来,故居在城关镇的一条幽深小巷里,上世纪末旧城改造,就将其整体南移十余米修复而成,但门楣上“达夫弄一号”的门牌,还在。一进门,是个小花园,一条甬道一分两半,左侧放一水缸,右侧是小花园——据说,最早是中草药园。这让我想起他的一桩旧事:少年时代的郁达夫因为不小心就掉进过缸里。为什么会有药园呢,郁家祖上几代都是儒医,郁达夫祖父的癖好之一,就是种点花木草药。
一座小小的花园如同一面镜子,能照出童年的影子。
进正厅,陈列着鲁迅、丰子恺、黄苗子、茅盾等名家的题字与画作。左墙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先生的亲笔手书:“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早在读高中时,鲁迅的这首诗就背得滚瓜烂熟,动不动在作文里引用一番,也不去管恰不恰当。原来这是鲁迅写给郁达夫的。诗的落款是:“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凑成一律”。“达夫赏饭”,是一段风雅的民国旧事。
1932年10月5日,郁达夫因长兄任江苏高等法院上海刑庭庭长,宴请鲁迅、柳亚子等名流。饭局散时,郁达夫拿出一副素绢,请大家题词留念。鲁迅当场写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并题“达夫赏饭、闲人打油”赠郁达夫,以记其事。半年后,鲁迅复又写出这首七律。郁达夫后来亦有唱和之诗:“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群氓竭尽蚍蜉力,不废江河万古流。”
正厅左侧,是厨房。菜柜、土灶、水缸等烹饪用具一应俱全,灶头下的小小竹饭篮让老屋透出古老的江南气息。这两年,我去过不少江南的乡下,已经见不到这样的陈设了。
母亲的卧房略去不说了。郁达夫的房间里,一张老式木床占去大半空间,靠墙有一藤制书架,墙上贴着郁达夫与孙荃的合影 那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的婚姻情感生活因偶遇王映霞而生出不少轶事,且有“富春江上神仙侣”之说。实际上,郁达夫自己坦言,他与孙荃“确曾有过一段甜蜜的日子”。他们结婚时,就将这间书房改为新房,还风雅地命名为“夕阳楼”,孙荃著有《夕阳楼诗稿》,郁达夫有《夕阳楼日记》,这间江边老宅见证了他们曾经的甜蜜时光。
从小院出来,对面就是富春江。
江水有些浊黄,让我想起黄河以及黄河边度过的几年光景。临江而望,不远处即是林木茂盛的鹳山。据说,山之东侧有“松筠别墅”,是郁达夫哥哥郁华为供老母安度晚年所建。可惜天太热,没去登临。心底里还是想去看看的,也想看看鹳山矶头的澄江亭,那是郁达夫兄弟的啸咏之地。鹳山的影子总在郁达夫的诗文里闪烁可见。1913年的一个夏夜,他登鹳山后赋有一诗,诗曰:“夜发游山兴,扶筇涉翠微。虫声摇绝壁,花影护禅扉。远岸渔灯聚,危窠宿鸟稀。更残万籁寂,踏月一僧归。”
虫声摇曳、花影晃动的夜晚,因踏月而归的僧人而有些古旧的气息,甚至跟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有异曲同工之妙,温润而且清寂。郁达夫的文字,温润之气十足,有湿漉漉的感觉。我想,这与江水以及一座青翠之山的滋养有关吧!所以说,所谓故居,往小里说,是一座院落、几间房屋;往大里说,是一方山水,构成一个人的精神胎记。
该回的时辰到了,回头一望,故居门口有一尊青年郁达夫的雕像,他身着长袍、手执书卷,眺望着富春江,意气风发的神情里似乎有点小小的忧伤。
9.帮我写一篇 去徐霞客故居的游感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来到了徐霞客的故居,听著导说员给我讲解他的生平,我不由得对他持之以恒的毅力佩服得五体投地.
有一次,他到广西融县的真仙岩山洞,山洞门口盘着一条巨大的蟒蛇,面对如此巨大的困难,他没有知难而退,而是设法进去,探个究竟。又有一次,他和三个同伴到西南地区,沿路考察石灰岩地形和长江源流,连续走了二十天,一个同伴因为吃不了苦,难耐旅途的艰辛不辞而别,不久另一个同伴不幸病死,后来最后一个同伴也走了。经过了这么多挫折的徐霞客,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进。
徐霞客一步一个脚印地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大陆,游览了许多的大山名川,经历了无数的奇人异事。他历尽艰辛、风餐露宿,但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甚至多次遭受抢劫、财物尽失,可是他仍然不畏艰险,坚持目标,继续他的工作。他依靠超凡的毅力,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求真求实的精神,创作了一本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的这种不畏艰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美好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我们要像徐霞客学习,和难题交朋友,多想多做,我坚信: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到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