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国学心得体会300字作文怎么写
孔子向人们展示“三纲八目”的要义。“三纲”只“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不但是《大学》的宗旨和纲领,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最终目标,包含“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其中“格物、治和、诚意、正心”为“内修”,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外治”,中间的“修身”是联络“内修”和“外治”的纽带,它既可以和前面的“内修”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又可以和后面的“外治”连在一起有“独善其身”之意。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深受“三纲八目”的影响,有人“独善其身”,有人“兼善天下”。人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不同的选择——“穷则独善其身,迖则兼善天下。”
孔子要人们修养道德。修养道德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一点一滴,积水成渊,积土成山。我知道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天天向上,日日进步;只有把家打理的一尘不染,才能打理天下大事; 只有言行一致,才能交到知心朋友;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知识丰收。
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我们一定要及时反省自我,并从中总结得失损益。这样才能达到“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2.国学经典读书感悟和心得作文怎么写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3.学习国学的心得体会
学 习 心 得 体 会《论语》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教育遗产,书中所记录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和经验非常富厚,当真研读《论语》,温习具备要领论因素的格言警句,从“先圣”的教育思想中获取营养,对西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学艺术都多少有些裨益。
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每个中国人的职责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博识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长传统文化的显证,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立身在社会上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成或缺的精力气力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授继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部实质意义博大精湛,传播的经典浩如烟海四位西席的培训讲座中,援用了《论语》的很多内部实质意义。 《论语》反映了中国古代巨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正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成长的效用《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政治、军事、法令都不成缺少,但最根本的还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职位地方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把社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传播到民众之中,从而对政治孕育发生重大影响孔子认为教育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成长要建立在经济成长的基础上须先成长经济,教育才能更好地成长,教育要受经济的制约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法令,而要通过教育引导使成为事实德政他通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表明:教育可以感化人,既使百姓守端方,又使百姓有“羞耻之心”,形成道德信念的气力,收到德治的成效孔子对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关键效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附近也,习相远也”指出人的天赋素质附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胜的思想孔子的“举贤才”及全般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类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基础上,他极力将教育推向平民,为其“有教无类”主意提供理论按照同时,孔子指出人的个性差异是后天效用的结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响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可能性2.倡导培养志道弘道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论语》反映出孔子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
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本身,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家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获得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主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富厚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按照《论语》,许多人可以从差别的角度概括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是指教学内部实质意义的4个基本方面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起首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常识的进修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部实质意义中,道德教育占榜首,文化常识的进修必须为德育服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是指孔子教学的首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书”,是孔子所施用的基本教材“六艺”偏重于才能和技术的训练,“六书”偏重于文化常识,属于文的范围总之,孔子的教学内部实质意义包孕道德教育、文化常识和技能技法培养等3个部分这3个方面,从教育内部实质意义结构,以及社会需要和个人人格形成看,是开端完备化了的这是孔子在教学内部实质意义成长史上的贡献孔子对这三方面不是等量齐不雅,他把道德和道德教育放在榜首,为三者的重心,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至于《论语》不正视自然科学和生产劳动教育,固然是一大局限,但也是时代的局限4.主意“有教无类”,扩展了教育对象春秋以前,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管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在教育对象上举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办学目标,这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一般平民,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虽门下人品稠浊,却皆能兼收并蓄,教之成才,这说了然孔子教育家襟怀胸襟的宽大能容,教育艺术的高妙善化《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备富厚的实践经验,正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责的好西席,成为后世西席进修的表率《论语》中很多篇和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对师德修养的相干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修养中的重要效用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西席不仅要自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崇高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标的目的2.自省自克,自新迁善孔子主意遇事要长于举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要领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身的举动举。
4.国学经典读书感悟和心得作文怎么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早心,报得三春晖。
读完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或许,大家认为母亲为儿女操劳是应该的,确实,世界上最无私最温暖的莫过于母爱!但是,大家发现了吗?母亲为我们操劳时,皱纹已悄悄爬上了她的脸颊,那乌丝般的黑发以快被那白发慢慢取代,母亲对我们的爱是永远无限的,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是永远无法报答的。母亲,一个神圣的名字;母亲,一个光荣的称呼;当母亲为你精心准备饭菜,为一家人默默奉献的时候,你是不是也会对母亲充满深深的感激之情,当你生病了,是不是母亲第一个把你送到医院,可母亲生病了呢?她是一推再推,一个劲儿的说:“没事没事,一会儿就好了······”难道真的没事吗?不!母亲只是不想让你担心罢了,她害怕你担心她自己,会影响学习。
当母亲责备你时,你会心中不满吗?会认为她管得太多吗?不!她是在爱你!没有一个母亲愿意责备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在责备你,但她的心会比你更难受,多关心关心自己的母亲吧!不要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哪怕是帮她洗洗碗也好!亲爱的母亲,用任何词语也形容不了你对她的爱。
5.传统文化国学学习心得开头怎么写
潘守宇在北大讲到:在整个20世纪,以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唐君毅、梁漱溟、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也曾终其一生致力于儒学的现代转型工作,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巨大的悲愿与担当,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与重建。但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其著作大部分属于纯学术研究,都是面对思想界
面多社会发言的,一般人不爱看,也看不懂;二,即使不封著作是面向大众写的,在他们而言已经尽可能通俗了,但对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讲,依然有些高不可攀,曲高和寡。因为当今社会变化太快,时代隔膜既深且巨,故而其作品无论是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还是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上,都已经与今天的读者有了很大的距离!
读这些书,中国人怎么可能了解真正的儒学?当我们因信仰迷失和文化断层导致严重的“精神贫血”时,仅仅把古代典籍稍加注释,翻译成白话文,就能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吗?当许许多多中国人因人格教育缺失而活的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时,仅仅用现代学术概念的铲子,去抄抄古人思想的冷饭,就能滋养我们饥渴的灵魂吗?
儒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是让灵魂得以安顿、精神得以成长、人格得以完善的学问。如果这样的学问不能用当下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以人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应对人们的精神需求,疗救人们的心灵疾患,从而让人们在这个日益疯狂的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他就是一种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僵尸的东西,只配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
这既是儒学的不幸,也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冯友兰曾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照着说”,而要“接着说”。“照着说”是照本宣科,顶多注释,翻译加点评;没有新意;“接着说”则是首先把握古人的精神然后接着这种精神往下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偕行,到那个山上唱那首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权达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以期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和人心纠结。
6.传统文化国学学习心得开头怎么写
潘守宇在北大讲到:在整个20世纪,以熊十力、冯友兰、钱穆、唐君毅、梁漱溟、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也曾终其一生致力于儒学的现代转型工作,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巨大的悲愿与担当,对传统儒学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与重建。
但仍然存在两个问题:一,其著作大部分属于纯学术研究,都是面对思想界面多社会发言的,一般人不爱看,也看不懂;二,即使不封著作是面向大众写的,在他们而言已经尽可能通俗了,但对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讲,依然有些高不可攀,曲高和寡。因为当今社会变化太快,时代隔膜既深且巨,故而其作品无论是在语言文字,表达方式,还是价值取向,审美趣味上,都已经与今天的读者有了很大的距离! 读这些书,中国人怎么可能了解真正的儒学?当我们因信仰迷失和文化断层导致严重的“精神贫血”时,仅仅把古代典籍稍加注释,翻译成白话文,就能接续传统文化的血脉吗?当许许多多中国人因人格教育缺失而活的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时,仅仅用现代学术概念的铲子,去抄抄古人思想的冷饭,就能滋养我们饥渴的灵魂吗? 儒学是一门生命的学问,是让灵魂得以安顿、精神得以成长、人格得以完善的学问。
如果这样的学问不能用当下大多数人都能听懂的语言,以人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应对人们的精神需求,疗救人们的心灵疾患,从而让人们在这个日益疯狂的世界上安身立命,那他就是一种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僵尸的东西,只配陈列在博物馆里供人瞻仰。 这既是儒学的不幸,也是我们时代的悲哀!冯友兰曾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照着说”,而要“接着说”。
“照着说”是照本宣科,顶多注释,翻译加点评;没有新意;“接着说”则是首先把握古人的精神然后接着这种精神往下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偕行,到那个山上唱那首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权达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以期解决新的时代问题和人心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