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说文解字中怎么解释“聪”字
人认识世界无非通过两种最基本的途径:看和听,或曰见和闻, “聪明”一词的本意就是指听的能力和看的能力。
《尚书·洪范》言五事,视、听皆在其中:“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但是,认识又不止于见、闻,五事中最重要的“思”,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心”的职能。
没有心的主导,即使耳目鼻口和外界发生接触,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耳之情欲声,心不乐,五音在前弗听。目之情欲色,心弗乐,五色在前弗视。
鼻之情欲芬香,心弗乐,芬香在前弗嗅。口之情欲滋味,心弗乐,五味在前弗食。
欲之者,耳目鼻口也;乐之弗乐者,心也。心必和平然后乐,心[必]乐然后耳目鼻口有以欲之,故乐之务在于和心,和心在于行适。”
(《吕氏春秋·适音》)简帛《五行》中更是形象地说:“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所役也。心曰唯,莫敢不唯;心曰诺,莫敢不诺;心曰进,莫敢不进;心曰后,莫敢不后;心曰深,莫敢不深;心曰浅,莫敢不浅。
和则同,同则善。”一言以蔽之:“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
(《孟子·告子上》)有的文献中甚至以君主和百官之间的关系来比喻心和其他器官之间的关系:“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
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管子·心术上》) 见闻与听 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耳(听)目(视)心(思)并称的地方,尤其是强调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显而易见的事物,更要防止被蔽塞”,(1)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天下或一国的耳目和心思。
依靠间接或者微妙的信息而得出准确的结论,尤其受到推崇,东郭牙就是根据管仲的表情和手势而断定齐要伐莒,被管仲称作“圣人”,《吕氏春秋·审应》也高度评介:“凡耳之闻,以声也。今不闻其声,而以其容与臂,是东郭牙不以耳听而闻也。
桓公、管仲虽善匿,弗能隐矣。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 “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可以说是见闻的最高境界。
尽管如此,人们一般还是对“亲眼”看见的东西抱有特殊的信任和关怀,海德格尔提出与“看”的“智慧”相对应的尚有“听”的“智慧”,而不该将“听”完全归约于“看”,就象不应将“时间”完全归约于“空间”一样,他认为事物之本性尚未明亮,它尚未得到倾听。叶秀山先生评论说(2): 我们看到,“倾听”这层意思的开发,对于西方哲学传统来说,意义太大了。
并不是说,西方人从来没有注意过“听(觉)”的问题,而是说,“听”在哲学的意义上开发得不够,“听”被局限于“看”的工具和手段——对于“看”的描述,而“听”到的,都要“还原” 为“看”到的。 “倾听”之引入哲学层次,开启了一个纵向的天地。
人们再也不“只顾眼前”,而是要顾及事物的“过去”和“未来” 。人们认识到,我们眼前的事物,都有它的“过去”和“未来”。
事物面对我们,都在诉着说它的“过去”,并“吐露”着它对“未来”的“设计”,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听懂” 它的“话”。 根据叶秀山先生的提醒,同时也得益于近年出土文献中对“听”和“见而知之”、“闻而知之”的重视,我们也会饶有兴趣地发现,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于“倾听”或“聆听”的重视是也值得注意的。
听(听),《说文解字》谓:“聆也,从耳。”段玉裁注:“耳悳者,耳有所得也。”
在《诗经》中,屡次出现“神之听之”,(然后)如何如何的句子,如《谷风之什·小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可见“听”是神的能力,也是人为神所知的途径。
中国古代,朝政、天命、狱讼、人情等等都是听的对象,“兼听则明”“听逆耳之言”备受推崇。(3)“吾闻之”如何如何的材料随处可见。
有时“听”甚至成为一切判断手段的代称:“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周礼·秋官司寇》)《管子·九守·主听》还提出了“听”的办法,主张即不能闭塞,也不能“失守”:“听之术曰:勿望而距,勿望而许。
许之则失守,距之则闭塞。”可见,“听”已经远远超出了耳的功能,成为认识和判断的代名词。
以心听与以神听 《文子》中对 “听” 特别重视,还强调以“神”听, 2482 修[修]德非一听,故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 0756 学在肌月[肉];以□听者, 2500 不深者知不远,而不能尽其功,不能 ——竹简《文子》 文子问道,老子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
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
凡听之理,虚心清静,损气无盛,无思无虑,目无妄视,耳无苟听,专精积精,内意盈并,既以得之,必固守之,必长久之。 ——今本《文子·道德》 对照竹简本和今本《文子》,我们可以看出,其中认为对道的把握,要。
2.聪字的来历
聪
聪 cōng
〈形〉
(1) (形声。从耳,总声。本义:听力好)
(2) 同本义 [(of hearing) acute]
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
引申
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详细解释及字源字形看这里
3.〖聪〗字,为什么叫聪字呢
聪:总为声旁,是因为总在古代写为囱,是窗的意思。示内心有窗,比喻心地明亮,洞悉真相。耳为偏旁是因为远古祖先没有望远的能力,因此依靠灵敏的耳朵辨听声响、判断异动,成为丛林生存竞争的关键技能。造字本义:形容词,耳灵心亮,直觉敏锐,善于捕捉真相。
一、释义
1、形声。从耳,总声。本义:听力好。如:聪耳(听觉灵敏的耳朵)
2、明察。指耳闻声音而心能辨别其是真假
3、聪明,有才智。如:聪哲(聪明多智);聪明自误(天资聪明的人,反被聪明所误);聪智(指聪明而有才智)
4、〈名〉听;听觉 。如:左耳失聪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聪,察也。从耳,怱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聪,洞察。字形采用“耳”作边旁,“怱”作声旁。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聪明、失聪、聪颖、聪敏、聪慧、聪悟、聪鉴、丹聪、聪耳、聪解、聪听、聪识、聪虚、聪俊
一、聪明[cōng míng]
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这个孩子既~又用功,学习上进步很快。
二、失聪[shī cōng]
失去听力;变聋:双耳~。
三、聪悟[cōng wù]
聪明;颖悟:天资~。~好学。
四、高聪[gāo cōng]
犹圣聪。旧称帝王明察之辞。
五、复聪[fù cōng]
耳朵失聪后又恢复听力:经过治疗,右耳已经~。
4.聪字的来历
1. 明察四方曰聪,即视听灵通之称。例如《尚书·舜典》「『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传:『开四方之门,以来天下之贤俊;广四方之视听,以决天下之壅蔽。』」
2. 闻之审曰聪,即对所闻必须仔细之称。例如《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例如《管子·宙合》「『耳司听,听必顺闻,闻审谓之聪。』注:『耳之所闻,既顺且审,故谓之聪。』」
3. 明哲之士曰聪。例如《中论》「明君之亲任也,皆贞、良、聪、智。」
4. 聪明。①耳目之称。例如《礼记·乐记》「奸声乱色,不留聪明。」②智慧之称。例如《尹文子·大道下》「专用聪明,则功不成。」
5. 动词,通「听」。例如《战国策·秦策》「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6. 明,清楚。例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不殚倾耳,而听已聪。」
7. 聪明,闻见。例如《尚书·皋陶谟》「『天聪明自我民聪明。』疏:『天之所闻见,用民之所闻见也。』」
8. 悟性良好貌。例如《宋史· 朱台符传》「少聪颖,十岁能属辞。」
9. 敏,表性态。例如《北史· 奚斤传》「斤聪辩强识,善谈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聪明,但真正的聪明是什么?细细忖思,它是有度的。
《论语》「君子九思」的「听思聪」,就直陈出,「听」要听得清楚,要听明话中之义,更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可停留在话语的表象,应当完全了解其中的道理,这就是听而能「聪」之意。
5.带有聪字的古诗
《相和歌辞•宫怨》于濆 妾家望江口,少年家财厚。
临江起珠楼,不卖文君酒。 当年乐贞独,巢燕时为友。
父兄未许人,畏妾事姑舅。 西墙邻宋玉,窥见妾眉宇。
一旦及天聪,恩光生户牖。 谓言入汉宫,富贵可长久。
君王纵有情,不奈陈皇后。 谁怜颊似桃,孰知腰胜柳。
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 《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孟郊 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
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
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 因缄俗外词,仰寄高天鸿。
《吊房十五次卿少府》孟郊 日高方得起,独赏些些春。 可惜宛转莺,好音与他人。
昔年此气味,还走曲江滨。 逢著韩退之,结交方殷勤。
蜀客骨目高,聪辩剑戟新。 如何昨日欢,今日见无因。
英奇一谢世,视听一为尘。 谁言老泪短,泪短沾衣巾。
《忆江南弟》孟郊 白首眼垂血,望尔唯梦中。 筋力强起时,魂魄犹在东。
眼光寄明星,起来东望空。 望空不见人,江海波无穷。
衰老无气力,呼叫不成风。 孑然忆忆言,落地何由通。
常师共被教,竟作生离翁。 生离不可诉,上天何曾聪。
未忍对松柏,自鞭残朽躬。 自鞭亦何益,知教非所崇。
努力拄杖来,馀活与尔同。 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