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坟墓的坟字应该怎么理解
坟 【fen】 坟 grave; tomb; 坟 (1) 坟 fén (2)(形声。
从土,贲(bēn)声。本义:大防) (3)同本义[embankment] 坟,大防。
――《尔雅·释丘》 坟莫大于河坟。――《尔雅释地》 遵彼汝坟。
――《诗·周南·汝坟》。传:“大防也。”
(4)注:“或曰河坟,汝坟、淮坟也。” (5)土堆 [mound] 崇坟夷靡。
――潘岳《射雉赋》。注:“今呼为塘。”
登大坟以远望兮。――屈原《九章·哀郢》 (6)又如:坟家(用土堆成的坟包) (7)通“濆”。
水边;沿河的高地 [highland] 坟,地大也,青幽之间,凡土而高大者谓之坟。――《方言》 背坟衍之广陆兮。
――王粲《登楼赋》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诗·周南·汝坟》 坟延者六施,六七四十二尺而至於泉。
――《管子·地员》 (8)特指坟堆,坟墓 [grave] 坟,墓也。――《说文》。
按,此字本训大防也。 坟,冢。
秦晋之间谓之坟。――《方言十三》。
注:“坟取名于大防也。” 古也,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注:“土之高者谓之坟。”
出郭门直视,但见近与坟。――《古诗十九首》 古也墓而不坟。
――《礼记·檀弓上》 不治坟,欲为省。――《史记·文帝本纪》 吾往河阳省坟墓。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9)又如:坟兆(坟墓之间的界域);坟陵(帝王的陵墓) (10)古代典籍名 [ancient classics] 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昭公十二年》 (11)又如:坟典(坟策、坟籍、坟素,都泛指古书,古籍) 坟 (1)坟 fén (2)起土堆;筑坟 [mound;bury] 渐就壤坟。
――《后汉书·明帝纪》。注:“起也。”
(3)又如:坟土(墓葬) (4)划分 [divide] 地方九则,何以坟之?――《楚辞·天问》 坟 (1)坟fén (2)大 [big] 牂羊坟首。――《诗·小雅·苕之华》 共坟烛庭燎。
――《周礼·司烜氏》。注:“大也。”
(3)又如:坟烛(大火炬);坟首(大头);坟仓(大粮仓) (4)顺从的 [obedient] 坟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实,义礼明也。――《管子》 坟包 fénbāo [mound] 坟墓地面部分的圆锥形土堆 坟场 fénchǎng (1)[tomb]∶坟地 (2)[graveyard]∶停放尸体的院子或围场 坟地 féndì (1)[tomb]∶埋葬死人的地方;坟墓所在地 (2)[cemetery]∶供埋葬或建坟墓的地方 坟堆 fénduī [grave mound] 坟上圆锥形土堆 坟墓 fénmù [tomb] 安葬死者的坟头与墓穴 坟山 fénshān [hill cemetery;public cemetery on hill ground] 用做坟地的山。
泛指坟地。也指坟墓;高大的坟头 坟头 féntóu [grave mound] 坟墓在地表部分,多为土堆,亦有砖石砌垒者 坟茔 fényíng (1)[tomb]∶坟地 (2)[grave]∶坟墓 坟冢 fénzhǒng [tomb] 用土堆成的坟包 坟(坟) fén ㄈㄣˊ (1)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墓。
~地。~冢。
~茔(坟地,坟墓)。 (2)水边高地:汶~。
(3)大:~首。~烛。
(4)古代的典籍:~典。~籍。
[ 国标码:B7D8 部首:土 笔画:7 笔顺:1214134 ] 1. a grave 例句与用法: 1. 墓碑,墓石置于坟墓上作为记号的石头;墓石 A stone placed over a grave as a marker; a tombstone. 2. 镜头转换到一座坟墓。 The scene shifted to a sepulcher. 3. 你继续这样大量吸烟,就是在自掘坟墓。
You are just digging your own grave if you go on smoking so heavily. 4. 她把这束花放置在新铺上草皮的坟墓上。 She laid the bouquet on the newly turfed grave. 5. 你千万别穿戴成那样子出去. 那会让你祖母躺在坟里也不得安生. You can't go out dressed like that. It's enough to make your grandmother turn in her grave! 鲁迅杂文集<坟>《坟》杂文集,作者鲁迅。
写于1907年——1925年间,鲁迅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 坟 拼音:fén 繁体字:坟 部首:土,部外笔画:4,总笔画:7 五笔86&98:FYY 仓颉:GYK 笔顺编号:1214134 四角号码:401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75F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字部】 坟 -------------------------------------------------------------------------------- 〔古文〕。
2.民间墓碑碑文范例
范例如下:接下来谈墓地碑文的基本写法:一、墓碑形式和坟墓种类 墓碑形式基本上只有两种:即为竖式墓碑和横式墓碑。
竖式墓碑,其碑文所有文字是从右向左、自上而下而直写的;横式墓碑,其碑文主体文字是从左向右、先上后下均匀排成两字一排而排列的,立碑时间及立碑者名字则是自上而下进行直写的;坟墓种类基本上也是两种:即在世寿坟和亡故坟墓。在世寿坟是指老年人尚在世,身体很健康时,挑拣生日或黄道吉日,提早一年或好几年预先做好的墓穴,民间统称为“做寿坟”,是子孙后代孝敬长辈,显示长辈福气很好的一种形式,是主动造坟。
亡故坟墓是指老年人即将病亡或亡故之后,才建造的坟墓和后立的碑石,民间统称为“造坟墓”,是被动造坟。二、做寿坟与造坟墓的区别 做寿坟与造坟墓是根据造墓主人是否在世或亡故的现状而定,不但造墓叫法不同,而且碑文写法也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有以下几点:1、造墓叫法不同:在世建坟墓称“做寿坟”。
亡故建坟墓称“造坟墓”。2、碑文主体文字最后两字表述不同:在世建坟墓,习惯上会写上“慈父某公某某德配某氏某某寿域”,最后两字写为“寿域”,不可写“之墓”。
亡故建坟墓,习惯上会写上“慈父某公某某德配某氏某某之墓”,最后两字写为“之墓”,不宜再写“寿域”。3、碑文字体颜色不同:在世建坟墓,碑文字体一律书写成红色,除非其子孙后代已有亡故者,则将亡故者名字写成黑颜色。
亡故建坟墓,碑文字体中,有尚在世者,其姓和名字宜写成红色;亡故者的姓氏和名字应写成黑颜色,以示在世与亡故之间的区别。4、建坟仪式不同:在世建坟墓,空墓穴中,两穴中分别要放入数块护砖,再加一瓶油,一瓶水,一个香炉,一个12生肖佛位,24个硬币。
每穴护砖放入块数有几个儿子(或子女)就放入几块护砖,即后代能一人分得一块,待以后放入骨灰箱时,再拿回家,垫于米缸底下,以希望能保佑子孙后代家业兴旺,人丁昌盛,护砖在放入前一天晚上,须在坟主家里供祭一夜。亡故建坟墓,亡故的一墓穴中不再放入护砖,油、水、香炉,仅放24个硬币,12生肖佛烧掉,佛灰拌和水泥混凝土中,作墓穴封口之用。
当然如另一位配偶尚在世的话,造坟时,其墓穴中仍可放入护砖,一瓶油,一瓶水,一个香炉,一个12生肖佛,24个硬币。三、墓碑碑文书写格式 墓碑碑文一般由时间、正文、落款及字数限定四部分组成。
1、时间:即建墓时间,写于墓碑右边,不写顶端,常在全碑三分之二处始写,字体宜写得较小一些。2、正文:是写两位墓主姓名,老式坟墓只写丈夫姓名,妻子只写姓氏,且大都不居中写,仅靠左傍写;现代坟墓墓碑上夫妻是并排写的,男居右女居左。
一般是这样书写:“慈父某公某某德配某氏某某寿域(或之墓)”12字排成两列,“寿域”两字须比其它字大一倍,且居左右两列的中间,也有人提出正文主体字数不能成双,要成单数,则宜改为“慈父某公某某配某氏某某寿域(或之墓)” 第一字慈写顶格中间,字体大小与寿域两字一样,“父某公某某配某氏某某” 排成各五字两列,老式墓碑中,女性姓氏后常见“孺人”两字,有此两字的女性,通常是丈夫七品官以上或名门望族家庭的夫人,普通百姓妻子一般没资格享此尊称。3、落款:特指出资建造此墓穴者,即使出资者是墓室主人,也宜具写自家子女及孙辈曾辈的名字,常见的有:“孝男某某、某某、某某,孙某某、某某、某某,敬立” 没儿子只有女儿的,则写“孝女某某、某某、某某,外孙某某、某某、某某,敬立”,落款位置在左侧三分之二写起,字体大小一般与日期一样,“敬立”之前要空一格位置,子孙名字前省略写姓氏,但外孙若是异姓,则要写上其姓氏了。
4、字数限定:碑文总字数包括时间正文落款必须为五倍加一,即16字、21字、31字、36字、41字……不准多一字,也不可少一字,用“生老病苦死” 或“金木水土火” 各五字去一一对应,首字和最后一字必须为“生”字或“金”字,因此,当总字数不是五倍加一时,在时间、正文、落款上就要适当加字或减字了,达到上面规定的字数为止。
3.墓碑碑文名字中间为什么要加讳字
古代人有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习惯,如秀才一词,在东汉为避刘秀讳,而改成茂才,这也是为什么帝王之家的名字那么难度难写的原因(如胤礽),方便百姓避讳。
而为亲者讳,也是人之常理,《红楼梦》中林黛玉读到“敏”字时总是跳过,贾雨村先是不懂,后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后知道林黛玉的母亲,贾政的妹妹叫贾敏,所以她不能读这个字。故在墓碑上由于不得不书写亡亲的名字,故要加上“讳”字。
古人避讳的方法有:1、在读名前先读“讳”字,如“先君(父亲)张讳某”;2、读白字,故意把这个字读成白字,先慈张敏(读音zhangmei);3、跳读,不读这个字;4、在书写中,除以上三种,还有一种是缺笔,再写到尊亲名字的字时,故意少写一两笔,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很多处。
4.墓碑碑文怎么写 墓碑格式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gxntpyk 墓碑1、由来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
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
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
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
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
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
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
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2、形式在墓穴四角或两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圆孔,名为“穿”。
再在两柱的穿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
5.古时描写坟墓是哪个字
古时描写“坟墓”的字分别是:冢、茔
相关字的详细解释:
冢 ,读音:[zhǒng]
1. [释义]坟墓:[例]古冢。[例]荒冢。[例]衣冠冢。[例]青冢。[例]丛冢。
2. [释义]长:[例]冢子(长子)。[例]冢嗣(嫡长子)。[例]冢妇(嫡长子的妻子)。[例]冢息(长子)。
3. [释义]大:[例]冢君(大君,对列国君主的敬称)。[例]冢祀(帝王在宗庙举行的大祭礼)。
4. [释义]山顶。
5. 茔 (茔) ,读音:[yíng ]
[释义]坟墓,坟地:[例]坟茔。[例]茔地。[例]祖茔。
6.碑上所写什么字
汉代时,人们称土地神为“地母”或“地媪”。唐代以后,根据天阳地阴的传统观念,民间塑造了女性的土地神像,称“土地娘娘”。今天土地神根据其神职不同,性别也有所不同。如管阳宅平安的门口土地神多为男性,而管人丁的村口土地神则被人们塑造称夫妇,即土地公与土地婆。
所以后土神即为土地神,后土碑也就是土地神的石碑,古时民间,安葬死人建造坟墓时,都会在每座坟墓同向左侧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竖牌,像配置一座小坟一样。这种石竖牌神位就被人们称为“后土”。这种在阴宅的竖起供奉土地神位的石碑除了上面写有“后土”二字,有的还会刻有碑文。而土地神的碑名在古时封建社会常因墓主人的身份而异,如平民称“后土”,士大夫称“后土神”或“后土之神”。如位于惠安县埔兜山的宋朝宗室后裔的阴宅,其碑名为“土地神”三字。
后来一般都是在丧葬的阴宅才树立后土碑。
7.墓碑的碑文的写法
原发布者:gxntpyk
墓碑1、由来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2、形式在墓穴四角或两旁,各立一根木柱,柱上有圆孔,名为“穿”。再在两柱的穿中架一根横木,木上缠以绳索,可用来放绳,如辘轳一
8.引魂幡上要写那些字
引魂幡是一种垂直悬挂的旗子,丧葬时用以招引鬼魂。
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撑起,放在尸体旁边,一直到死者出殡。在出殡的时候,一般由长孙或长子举起引魂幡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列。
持引魂幡的时候,其杆靠在胸前,而幡却掠过头顶。在死者被埋入坟墓后,引魂幡将被插在墓上,直到随风而去。
引魂幡起于宋朝。初时为重,后来用魂帛,再后来用魂幡。
用三个木头或竹子,一个竖放两根横放交叉,挂一块布于中间。布的左边写死者生日,右边写死者的死的日期,中间写死者的姓名。
“古人施于柩前,今人多用竹悬出于屋,阴阳家从而传会之,以为死者魂悠扬入于太空,让此以归”。引魂幡这一古老的风俗缘自于人们认为,一个人死后,灵魂却不会跟随肉体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飘荡,这样的话,人就不能顺利到达阴间。
于是,人们就想出并设计制作出引魂幡,用它来控制死人的灵魂,使得灵魂随肉体一起被埋到坟墓中去,或者说被送到人们心目中的天堂。我国有的地方的引魂幡是用白纸剪拼一个直径一尺左右、长约一米五、通体呈圆柱形的幡。
满族的引魂幡是用一幅三尺多长的红布,上端镶一块三角形黑布幡头,红布撕成三幅,中幅宽,边条窄而略短。下边镶上五指状黑穗,中幅下边镶锯齿状黑穗。
这引魂幡是满族丧事的标志。下葬时,来送殡的亲友抢幡布。
据说这布能避邪,可给小孩儿做衣服。白幡当死者有了白幡,则证明有了儿子(最起码是女儿),至少不是绝户。
花幡花幡是由红绿相间的布条组成的,有了花幡则代表死者有了孙子(女),而且会证明不是早逝,如果有了花幡人们则会称赞死者多福。 红幡如果死者已经有了红幡,则代表已经有了重孙,这时候的丧事就可以当作喜事来办了。
扛幡扛幡须由对应的人来扛,如白幡应由长子扛,花幡为长孙扛起,而红幡为重孙扛起。 牌子幡上有绿色荷叶图案的云幡宝盖,上书喳、哑,晔或书喳、嘛、呢、叭、咪、畔六字。
宝盖下面是三条白高丽纸或漂白市布,中间略宽,两边略窄,直搭在粉红色的莲座上。中间一条写亡人名讳,如中华已故显考*府君讳**老大人之灵引魂幡(字数必须是单数,如果字数无法削减,可把引魂幡的引字分开,弓放左边;1放右边)。
左边的一条写亡人的原命,即生人年、月、日、时,右边一条写亡人的大限,即死的年、月、日、时。莲座下边还垂着四条白纸或白布条,每条下端剪成剑头形的是男丧;剪成燕尾形的为女丧。
上书佛家偈子,如南柯一梦断,西域九莲开。翻身归净土,合掌礼如来。
或西方速去也,善路早登程。听经闻法语,逍遥自在行。
引魂幡不能由一般人题写,照例是和尚在接三或伴宿上座开经之前,受丧主三拜,得到一份供养(俗称衬钱)后,由正座金刚上师执笔题写。出殡时,用一根上边糊有金钩龙凤+的白蜡杆子或裹了白纸穗的秫秸挑起来。
早年,民间讲究选用七节半的秫秸作幡杆。六尘幡豪华型的大幡,幡杆上的金钩龙凤衔着一个六角架子,中间挂的是上述写有亡人名讳的大幡,周围每角各挂一小幡,谓之六尘幡,取佛教的六境注之意幡书愿眼观华藏界;二幡书愿耳听舍那(那,读作挪,舍那是一种乐器)声;三幡书愿鼻闻戒定香;四幡书愿舌尝甘露味;五幡书愿身披福田衣;六幡书愿意为无为舍。
筒子幡上端为八角形的架子,每角垂挂八绺白穗,每穗之间有白花一朵。架子中间挂有独条式的长幡,上书亡人名讳,外罩不同彩色纸剪成的网套,下垂三尺。
嗣皇未继位为黄色;嗣皇已继位的为红色;王爷殡用绿色网套。民间豪华型的大殡也有用这种幡的,不过用的是白网套。
门幡上端为紫色剪纸的网套,网套下边才是云幡宝盖,除了正中垂挂一牌子幡之外,宝盖左右两边和中腰莲座左右各有一小幡,成为一大幡四小幡。凡是老太爷与老夫人前后逝世,一起出殡安葬,走双灵时,儿子才打这种幡。
主幡上并排书写两位亡人的名讳。左右并排写生卒年、月、日、时。
代表一人给双亲打幡。此系重孝,故孝子刚一执幡,他的弟弟、弟妹、妹妹、儿子、侄子等平辈、晚辈都给他磕头,表示同丧,口称**,全托付您啦!代表全家尽孝。
花篮幡以幡杆挑着一只纸糊的元宝形花篮,上边以墨笔画着状如编织的花纹,内装一条纸做的鲤鱼(简易的以纸片剪成;讲究的用彩纸糊成立体的)。幡条不明挂出来,而是放在篮内,成为暗幡。
因为怕外人看不到亡人的名讳,就在篮外贴一纸条,写上已故**之位字样。凡是用这种幡的,死者必是绝后或终身未嫁的老姑娘。
出殡时,由女婿或其它至亲,甚至是外姓人给打幡。别种形式的幡多是表示亡人本身情况的,只有这种花篮幡是表示打幡人与亡人关系的。
如花篮糊白纸的是侄子打的幡,花篮糊黄纸的是至亲甚或外姓人打的幡。幡的形式也是对打幡人的祝愿:借孝得财(继承遗产),富富有余(余与鱼谐音)。
免得打绝后幡的犯忌讳。鱼儿幡金钩龙凤下边,垂挂一条鲤鱼,鱼下挂上两三寸宽的白纸条,上书亡人名讳,代表死者未婚、无子,属于小口;不好入坟地,暂埋它处。
一旦父、母给他找一已死的少女,当做配偶,进行冥婚,并骨时,由侄子给他打幡招魂。这种情况,不能用牌子幡或他种形式的幡,而只能用这种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