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念的思字有几种写法
古代诗人凭物寄相思的很多,
中楼主所说的红豆为最。
宋代辛弃疾写的:
锦书谁寄相思语。天边数遍飞鸿数。一夜梦千回。梅花入梦来。锦书也是寄托相思的代名词。
杜甫的《天末怀李白》
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
李商隐的《离思》
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应该说鸿雁不仅仅表示书信,也暗藏“思”意。
俗语中
儿行千里母担忧 意思不仅仅是担忧,更含慈母挂念之心。
暮上阁楼凭栏望,心随杀场为君愁 “思”的更厉害,都愁了。
2.古代思念人的字有哪些
1,【引日成岁】:捱过一天像度过一年。形容思念的深切。
2,【桑梓之念】:指对故乡的思念。
3,【孔怀之重】:孔:甚、很;怀:思念。指兄弟间的亲情。
4,【倚闾之思】:闾:古代里巷的门。靠着家门思念子女。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
5,【昼思夜想】:昼:白天。日月想念。形容思念极深。
6,【羹墙之思】:羮:羮汤;墙:墙壁;思:思念。从墙壁上,从羮汤中能看到所思慕人的影子。比喻对先贤的思慕。
7,【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8,【眼想心思】:心中思念,眼中流露出思念的神情。
9,【白云孤飞】:比喻客居他乡,思念父母。
10,【念旧怜才】:旧:老交谊;怜:怜爱。思念旧谊,爱惜贤才。
11,【天末凉风】: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12,【伫结之情】:伫:长久地站着;结:企望之情郁积。指极为深沉的思念之情。
13,【孔怀之亲】:孔:甚、很;怀:思念。指兄弟间的亲情。
14,【室迩人远】:室:房屋;迩:近。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
15,【一日三岁】: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16,【梦劳魂想】:睡梦中也难以忘怀。形容思念深切。
17,【春树暮云】:表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18,【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19,【归正守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20,【梦想为劳】:睡梦中也在想,致使疲劳。形容思念之深切,到了过分的程度。
21,【白云青舍】:比喻在异乡思念亲人。
22,【睹物思人】:睹:看;思:思念。看见死去或离别的人留下的东西就想起了这个人。
23,【涕零如雨】:涕零:流泪。眼泪象雨水一样往下淌。形容思念的感情极深。
24,【瞻云陟屺】:陟:升,登;屺:没有草木的山。望云登山。比喻非常思念亲人。
25,【目盼心思】:双眼盼望,内心思念。形容企盼想念之切。
26,【切切在心】:切切:形容情意恳切真挚。牢牢地记在心里。形容殷切的思念。
27,【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一天不见,就好像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28,【举踵思慕】:举:抬起;踵:脚后跟;举踵:踮起脚跟;思慕:思念。形容十分思念,抬起脚后跟张望。
29,【室迩人遥】:房屋就在近处,可是房屋的主人却离得远了。多用于思念远别的人或悼念死者。同“室迩人远”。
30,【展转反侧】:展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3.古代诗词中有“思”字和“凡”字的诗句有哪些
古代诗词中有“思”字和“凡”字的诗句有哪些:
1.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2.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3. 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4.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解释:
1. 思念呀,怨恨呀,哪儿是尽头,伊人呀,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让我俩紧紧偎傍,倚楼望月。
2. 想念你犹如天边圆月,一夜一夜减弱了光辉。
3. 想念君子像流水一样不会停,多么希望可以再见见到她啊。
4. 这匹马不像是人间的凡马,似乎是天上的房星下凡。
4.历史人物中 名字里面有思字的 有哪些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是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
他也是一位地位很高的道教人物。在很多道教宫观里都有"药王殿"。他医德高尚,重视养生,济世活人,是一位真正的道士。 他是中国陕西耀县人,公元581年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受到老师的器重,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学说。由于当时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陕西境内的秦岭太白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当时的朝廷下令征孙思邈为国子监博士,被他拒绝了。 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教经典,探索养生术,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 唐朝建立后,孙思邈开始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