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7-138页,练习三十一的第12-15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并能运用它进行求角的度数的计算。 2.通过让学生猜测并动手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1.每人用纸剪三个三角形: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并找出每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中点,在中点处用笔点一个点,作上记号。 2.量出剪的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并记在相应角上。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导入谈话: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 认识三角形的内角。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师指课件:三条线段在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闪烁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内的这三个角,分别叫做三角形的内角(板书:内角)。
三角形有几个内角?(三个) 二.探究新知:(一)三角形内角和的意义:1.师出示两个直角三角板,问:这两个三角板是什么形状?(三角形) 我们量过这两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谁能说出各是多少度吗?(生说度数,师课件上在相应角出示度数:①90°、60°、30°,②90°、45°、45°)。2.师指第1个三角形:谁来计算出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总度数?(生回答,师课件板书:(1)90°+60°+30°=180°) 师指上面算式: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总度数是180°,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总度数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
(二)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1.那么第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回答,师课件板书:(2)90°+45°+45°=180°) 我们还认识了等边三角形,那么等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回答,师课件板书:(3)60°+60°60°=180°)2.观察、发现、猜测: (1)观察以上三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你有什么发现?(内角和都是180°) (2)由此你想到什么?(是否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师:那现在我们来猜测一下,认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请举手。
认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都是180°的请举手。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两种猜测,那么究竟哪种意见是正确的呢?怎么办? (想办法证明) (三)操作、验证 1.计算法证明:(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3个三角形纸片,分别把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出来,然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内角和的度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指名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内角和的结果(如果有实物投影仪,最好把生量、算的情况投出来更好)。(3)观察:从大家量、算的结果中,你发现什么?(4)归纳: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或接近180°(有的大于180°,有的小于180°,但都很接近180°) (5)进一步思考、讨论:你认为以上计算结果,能否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生两种意见:一是能,计算结果不正好得180°的,是量、算度数时出现了点偏差,如果没有偏差,应该正好是180°;另一种是还不能,因为结果不都正好是180°,还不能使人信服,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2.折叠法证明:(1)师:刚才我们计算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先测量每个角的度数再相加的,而在量每个内角度数时,只要有一点偏差,内角和就有误差了,也就是不准确了。所以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的结果有差别,用这种方法证明也就不能很让人信服了。
那么我们能不能不用量、算度数的方法,而是换一种方法,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呢?请同学们拿出你剪的三角形,小组同学共同来研究、研究吧。(2)生小组探究活动,师巡视过程中加入探究、指导(如生有困难,师可引导、提示:想一想,怎样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什么角?)(3)生汇报验证三角形内角和。
a.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如有实物投影,直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最好)。 方法如下 :图1、图2两种。
或 图1折法中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图2折法能证明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说说道理。从图2折法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180°。
b.验证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折法同上直角三角形的方法1。
你发现了什么?归纳: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c.验证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折一折,如下图所示:引导学生归纳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提问:刚才我们验证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引导学生明确:由于这三种三角形包括了所有的三角形,所以可以得出结论: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应用三角形内角和解决问题。
1.第138页的例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试做。
指名汇报怎样列式计算的。两种方法均可。
(1)∠3=180°-78°-44°=58° (2)∠3=180°-(78°+44°)=58°2.完成第138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生独立完成,。
2.怎样写好一篇中学数学教案
写好案例的关键:写文章要考虑方法,有了完整的故事结构,并不等于有了好的案例。
写好一个教学案例,有三个关键问题需要注意。 (1)选择复杂的情境。
所谓复杂的情境,是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需要进行判断、选择,作出决定。
复杂的情境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因而给人以更多的启迪。学校教育教学中有许多典型事例和两难问题,应该怎样处理,案例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教师的行为、态度和思想感情,提出解决的思路和例证。
所谓复杂,也是相对的。你认为复杂,他认为不复杂;以前觉得复杂,现在觉得不复杂。
因此教学情境的选择,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选择什么样的情境和材料,要有针对性。
一是要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提出人们所关心的、想了解的事情和问题;二是考虑案例交流的范围,是公开发表,还是会议交流,或者仅供个人参考。总之,撰写案例不能只顾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还要注意为什么讲、向谁讲这个故事。
(2)揭示人物的心理。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才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
面对同一个情境,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育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案例能够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这也是案例不同于教案和教学实录的地方,好的案例应该能够发挥这个特点和优势。人物心理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的心理活动。
由于案例一般是教师撰写的,注意力容易偏重于教师这一方。自己怎么想的,怎么教的,主观认为教学效果如何,可以娓娓道来,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对教学效果的看法是否与教师一致,往往被忽略不计了。
人们常说“备课要备两头”:备教材,备学生。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感受,是写好案例的重要一环。
(3)具有独到的思考。同一件事,可以引发不同的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案例的质量是由思考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因为,选择复杂情境也好,揭示人物心理也好,把握各种结构要素也好,都是从一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在一定的思想观点的引导下进行的。
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道出人所欲知而不能言者,这需要一双“慧眼”。具备这样的功力没有什么秘诀和捷径,只有通过长期的磨练去领悟和掌握。
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要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提出看待数学教学活动的不同视角,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
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3.怎么写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性质,会利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过程,让学生实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
3、通过对问题的探索研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理论证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索并运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应用——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测量不可达两点距离。
探索活动:
活动一:剪纸拼图。
操作: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纸片剪成两部分,使分成的两部分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观察、猜想: 四边形BCFD是什么四边形。
探索: 如何说明四边形BCFD是平行四边形?
活动二:探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应用
练习及解决情境问题。
例题教学
操作——猜想——验证
拓展:数学实验室
小结:
作业: P134 /习题3.6 1、3
4.数学教案的格式
§6.4.1 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一)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发展形象思维.2.能利用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初步体会方程与函数的关系.(二)能力训练要求1.要求学生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2.要求学生能根据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3.通过方程与函数关系的研究,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联系.(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意识.并在流畅的解题中以及对题目的高标准审题中体会数学的乐趣.二.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三.教学难点正确地根据图象获取关键的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即良好的审题能力和读图能力以及处理和转化条件的能力.四.教学方法尝试指导法.五.教具准备电子白板六.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在前几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一次函数y=kx+b(k≠0)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它过( ,)点和( ,)点,这两点是直线y=kx+b和x轴、y轴的交点,我们知道现实生活应用题中的一次函数图像往往有自变量范围限制,所以许多现实生活应用题中的一次函数图像只是直线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下面的题目.Ⅱ.讲授新课一、做一做由于持续高温和连日无雨,某水库的蓄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减少.干旱持续时间t(天)与蓄水量V(万米3)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干旱持续10天,蓄水量为多少?连续干旱23天呢?(2)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生严重干旱警报.干旱多少天后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3)按照这个规律,预计持续干旱多少天水库将干涸?〔师〕:请大家根据图象回答问题,在问题一、二、三中实际上提供了什么?求什么?〔生〕:答:(1)求干旱持续10天时的蓄水量,实际上就是提供了t=10,求所对应的V的值.即t=10天时,V约为1000万米3.同理可知当t=23天时,V约为750万米3.〔生〕:(2)当蓄水量小于400万米3时,将发出严重干旱警报,也就是提供了V=400万米3,求所对应的t的值.当V=400万米3时,所对应的t的值约为40天.〔生〕:水库干涸也就是V=0万米3,所以求函数图象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所求.当V=0万米3时,所对应的t的值约为60天.二、练一练某种摩托车的油箱最多可储油10升,加满油后,油箱中的剩余油量y(升)与摩托车行驶路程x(千米)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1)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多少千米?(2)摩托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多少升汽油?(3)油箱中的剩余油量小于1升时,摩托车将自动报警,行驶多少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师〕:在问题一中提供了什么?要求什么?〔生〕:提供了y=10升,求相应的x的值.〔师〕:对吗?再考虑一下,问题一提供的到底是什么?〔生〕:哦,错了,应该是y=0升,求相应的x的值.当y=0升时,x=500千米.因此一箱汽油可供摩托车行驶500千米.〔师〕:对了,我们在处理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像题目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审题,不要只是看字面意思,避免出错.那么问题二又怎么办呢?〔生〕:x从0增加到100时,y从10减少到8,减少了2,因此摩托车每行驶100千米消耗2升汽油.〔师〕:问题三呢?〔生〕:当y=1升时,x=450千米.因此行驶了450千米后,摩托车将自动报警.(及时小结:我们在做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图像类题目时要注意审题以及相关的条件转化)Ⅲ.课堂练习(一)补充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