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写隶书应注意
(一)隶书的结构与特点
1 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两向)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 起笔蚕头 收笔雁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词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雁尾”也依次类推,即在收笔处顿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 化圆为方 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篆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里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 变画为点 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在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 强化提按 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点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二)隶书的用笔
1 笔画有形 方圆锐顿
隶书用笔的进步,在于笔形的不断丰富,方圆锐顿兼而有之。点、横、撇、捺、竖、折、勾也都已具备,故笔法的运动就要注意顺应隶书笔画的个性色彩与特征。
2 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
对于这样的传统口诀,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这个口诀的精髓还在于相机变化。雁不双飞,是指捺画或横画重复相遇,以及捺、横画相遇时,如果都出挑脚,必然显得累赘,不可能美观,必须扬此抑彼。
2.怎样才能写好隶书,应注意些什么
1、学习隶书是进入书法天地的一个好门径,隶书的特点与其他字体的根本不同在于他的基本笔画,隶书也有很多不同的风格,现在的隶书与汉隶已有很大区别.开始写可以用毛硬一点的,狼毫,相对好掌握。羊毫相对软一些,等你行笔有了一定力度时,可以用羊毫。多长时间见效,不一定,悟性好的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是练书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多练功力才能长。
2、初学隶书,要求先学笔划粗细变化不大的,一个字里那一笔要写粗,那一笔要写细,是涉及到美学的大学问,初学者不宜多学,只要平正即可,可以以“曹全碑”为开始,再学“乙瑛碑”,然后学粗细变化灵动的“张迁碑”。临写“曹全”前,先找透明纸蒙字帖,摹写数遍,记住笔法后,再逐字临写,一个个字搞通,一个字不管多少遍,只要像极了,就可以临下一个字。全部临完后,不看字帖,背临数十遍,才算大功告成。
3、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4、结构特点: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3.隶书的字怎么认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一)隶书的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起笔蚕头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二)点画写法:
1、隶书点画的写法于篆书有明显的不同,篆书的点画可概括为点、直、弧3种,而发展到隶书已经具备了永字八法中的8种笔画。在用笔上,篆书多为圆笔,而隶书已有方圆并用之笔,并且笔画有了粗细变化。
2、隶书的点有中点、上点、左点、右点和横点的不同。中点的写法是落笔后,提笔逆锋向上,转笔回锋向右,顿笔向下,继回笔收锋于点内。隶书的点与篆书的点不同的是,已有倚侧的变化。上点的写法略同中点,只是末笔不向点内回笔收锋,而想向下渐提出锋。左点和右点及横点的写法与上点的写法相同,但起步的位置和出锋的方向各不相同。
3、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4、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
5、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雁尾。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
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
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一般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雁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一般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如横在别的笔画包围之中,横的写法也不用蚕头燕尾。就是说,蚕头燕尾在一个字中只能出现一次,否则就会影响字的美观,所以前人说“蚕无二色,燕不双飞”。
4.隶书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啊
一、注意事项 隶书中的左下挑、右下挑的写法与左点、右点写法相似,不同处是末笔出锋较长。
隶书竖的写法于篆书相同。隶书的横有短横和长横两种,短横起笔逆入平出,横末护尾,略似篆书。
长横起笔藏锋向上逆入,继之用方笔折下转向右,使之成蚕头的起笔,继而向右行笔,笔稍涩,不可浮滑,至横的三分之二处,按笔带出一向下的波凹,继之提笔稍向上翘出锋,形成燕尾。这一运笔又称为波磔。
捺与长横的写法相似,只是笔势向右下,较横更舒展。撇的写法,与写左下挑相同,起笔后用过笔向左下行笔,行中略增曲势,至全画三分之二以下处用力顿笔,到画的末端捻笔外旋,略提向左上,回笔收锋于线中。
钩的写法有几种,这里只介绍常用的长钩的写法,出锋后不提而是用过笔向下行笔,行至竖下端再依次蹲笔、挫笔、顿笔向左画近似水平的圆弧,至弧末提笔出锋。PS:另外,隶书的书写还应注意:如一字中有数横相迭时,通常是最末一横写成带蚕头燕尾其余都是短横;如一字中既有长横又有长捺,通常是长捺用蚕头燕尾,长横不用,如“大”的写法就是。
二、临摹方法1、字形扁方 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2、起笔蚕头 收笔燕尾 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3、化圆为方 化弧为直 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4、变画为点 变连为断 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5、强化提按 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扩展资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六国的异体字而推行小篆,但小篆弯圆缭绕,笔画复杂,书写不便。
为追求效率,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少用小篆,多用隶书。《说文解字》记载“秦书有八体”,隶书位列第八。
西晋书法家卫恒在《四体书势》中称:“隶书者,篆之捷也。”清代沈曾植说:“隶者,篆之行也。”
篆书在书写的过程中,演变出更简洁化的“草体”即隶书。它比篆书更便捷纵逸,书写更为简便。
过去,由于史料的缺乏,人们对隶书的形成时间说法不一。广为流传的是秦朝狱吏程邈造隶书之说。
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里讲到,程邈是秦朝一名县狱吏,善写大篆,因得罪秦始皇,被关进云阳狱中。在狱十年,他钻研字体结构,把大小篆的圆转改为方折,创造出三千个隶字。
秦始皇见后,非常高兴,不仅赦免程邈的罪,还提升他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小,属于“隶”,所以人们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
事实上,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另一种看法影响较小,认为隶书起源于周朝,以郦道元为代表。
他在《水经注》中称,“证知隶自出古,非始于秦”。直到近现代大量简牍帛书出土,人们才发现,战国时期的秦国已有早期隶书。
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出土了《青川木牍》,年代约公元前309年。木牍采用墨书秦隶,笔法流畅。
与以前及当时的金文相比,减少盘曲,化繁为简,圆者渐方;字形从狭长渐变为正方或扁形;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是竹简书写章法形式的发展。《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秦系简牍。
这一时期的隶书体被称为秦隶,又称古隶。从《青川木牍》,到《天水放马滩战国秦简》,再到《云梦睡虎地秦简》,发掘出土的文物,记录了隶书日臻成熟的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隶变”的大趋势。
到西汉时,隶书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书写“渐加波磔,以增华饰”,古隶历经多年发展,到此步入定型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隶书 参考资料:人民网-隶书 一波一磔启今文(探密文字)。
5.米草书,行书,篆书,楷书,隶书怎么写
篆书:秦代李斯。
隶书:东汉蔡邕。
楷书:主要在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
行书代表:东晋书圣王羲之、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等。
草书:张旭和怀素
这些是代表人物。
我觉得应该先从隶书学起,毕竟大部分都是隶书演变而来的。
隶书注重蚕头燕尾,即便是写难看了,也可以写出特殊的韵味,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古拙一词,用来形容隶书,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要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先生说过:“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据说当年苏东坡先生的握笔方法和现代钢笔的握笔方法如出一辙。)
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夹肉之际抵在笔杆的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写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画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不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学写字应先从楷书或隶书入手。掌握各种笔法后再学其它书体就有了基础。临帖是练好字的必须手段。不临帖,全凭自己随意写,是上不了路子的。学毛笔字一定要有恒心与毅力,要持之以恒,戒骄躁,不能一曝十寒。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6.我怎样写隶书
我是在学习柳体楷书的基础上学习隶书的,又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兼学行、草、篆等书体。
我学习书法是各种书体穿插交替进行的。学了就要用,在用中检验自己所学书体的优劣。
通过多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在我所写的各种书体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隶书。加之我在各种报刊发表的、各级书展参展的以及出版的书法作品中,所占比数最大的也是隶书。
所以我也就渐渐地以写隶书为主了。 近年来,不少书友以及我的学生,不只一次的建议我,将三十多年来从事隶书学习和创作的经验写一写。
我总感到没有什么好写的。我学隶书既无家传又无专学师承。
一次隅尔的机会,在一个旧书摊上购得一本《西岳华山庙碑》,真是如获至宝,一直临习了近二十年。手下没有书法理论书籍作指导,在漫长的岁月里苦心摸索,不知走了多少弯路。
后来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善,书法资料的增多,我所摸索出的隶书技法才逐一得到验证。有的是和前人暗合了,有的至今也还不合。
不合者,第一可能是谬误,第二也算是我的“创造”吧。 一、我写隶书的笔法1、点法隶书的点因在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形态各异。
有斜点、捺点、横挑点或是以短横、短竖代替的点等。其中除了后两种分别与短横、短竖的写法相同外,其余的点法乃大同小异。
注意掌握好大、小、粗、细、长、短和起笔与收笔的方向和部位就是了。方法是:逆锋起笔,转笔重按过笔,收笔时,不接笔用回锋,如本帖中“泛”“赤”等字;按笔用出锋,如本帖中“美”“乎”等字(以下均以本帖中的字为例,不赘述)。
2、横法横画有平画、波画两种。平画的写法是:逆锋向左起笔,绞锋向右过笔,过笔中加有提按或顺笔,令其有粗细变化,避免浮滑。
收笔迅猛空回,末端或方或圆、或秃或尖自然天成。平画接笔时,起笔收笔一要深入相接笔画的内部,不得露出痕迹。
我写短横与竖画穿插处,习惯作渐按渐提,使其呈鱼肚状,如“掉”“扣”等字。但两个以上的短横并排与竖画穿插,则不采用此法,如“惟”“更”等字,平画大都是平直的,但为了适应个别字造型需要,也有中段稍曲者,如:“立”“山”等字。
波画的写法是:逆锋向左下方轻按,绞争锋向右上方蹲锋,使呈“蚕头”状,然后中锋向右运笔,(以下凡不说明用侧锋者均用中锋行笔)至捺脚处要稍停驻,有时还趁机轻提以调正一下笔锋,趁势下按,使笔毛尽量铺开。斜后随即反正,顺势向右上方行笔,边行边提至末端笔管微微右旋,使呈雁尾状稍停空回收笔。
这一笔左边像“蚕头”,右边似“雁尾”,故称“蚕头雁尾”是隶书的突出特征。又是一个字的主笔。
应注意的是,波画不得在一个字中重复,但也不是绝对的。如个别字需要出现两个波画,定要分出主次,如“舞”字等。
所以有“蚕无二设、雁不双飞”的说法。 3、竖法竖画的写法,有的说与横画相同者,有说与横画相似者,即把横画竖起来就是竖画。
说相似者欠妥,说相同者错误。隶书的平画和波画均属横画,试将两种横画都竖起来,同竖画比较一下,就不言而喻了。
我写隶书的竖画是视其长、短、斜、正和部位等分别使用笔法。诸如:木字旁中的一长竖,逆锋向上起笔,顿笔绞锋下行,至将近短横时渐行渐按,至穿插处重按轻提,使呈鱼肚状,与短横配合,四角皆呈圆形。
此画上重下轻,空回收笔,状如一人昂首直立。惟字的一长竖,虽与木字旁的一长竖位置相同,为了和左右两个竖折相配合,出现三个弯,形似“游鱼三折腰”。
“坐”字一竖上轻下重,“共”字两竖左**斜等等,可在临习中细心体察。 4、撇法撇画常与右边的捺画相对左右伸展,形成隶书的特有风格。
是学习隶书难度最大的一笔。撇画也有长短斜平之分,但写法基本相同。
仅举长斜撇一例,余可类推。向右上方逆入起笔,转锋顿笔向左下方运行,整个撇笔都用逆锋涩进,上段比下段稍快。
行笔至三分之二以下。即边行边顿。
至将尽处再重顿后,外旋管向左上方渐提,隐隐出锋收笔。 5、捺法捺画有斜捺,如“天”“人”等字;平捺如“遗”“之”等字;直捺如“武”“哉”等字;曲捺如“风”“飞”等字。
笔法大同小异,仅以斜捺为例。逆锋向左上方起笔,转锋向右下方运笔,边行边作提按颤笔步步加重,上快下迟至捺脚处笔法与波画同,不重述。
6、挑法挑画与横画中的波画起笔处略同而“蚕头”较小,如“挟”字。挑画与竖画相连者笔法是:竖画行笔至尽处不提笔,即逆锋向左下方轻按,转锋重按向右上方挑起,末端把笔锋留住。
折锋收笔如:“长”“既”等字。 7、折法折画有横折竖折,如“明”字。
以横折为例,横画至尽处稍向右上方一顿,提笔绞转笔锋向下行笔,或将笔锋离纸,重起笔下行均可。运行中笔锋微微左右摇摆,从微曲中求垂直,折锋收笔。
如“问”“洞”等字。如转折后向左下方或右下方行笔,则笔锋略偏于左,如“白”“为”等字。
8、钩法隶书中有长钩短钩,长钩多在左边无他画的字用之,如“乎”“子”等字。短钩多在左旁有他画的字用之,如“荆”“诗”等字。
因长钩的笔法与撇法同,故以短钩为例,竖画至尽处稍提,随蹲锋内旋管换向,朝左下方涩进,缩锋收笔。 二、我写隶书的结构 结构。
7.初学书法,应练隶书还是楷书
其实都可以的。
如果你是初学者那么我建议根据你的兴趣。你可以找两本字帖,一本历代优秀楷书碑帖集;一本历代优秀隶属碑帖集,看你喜欢那种字体,就练那种。因为书法是靠坚持的,你自己都不喜欢你练习的字体怎么坚持?
从你以后发展,学习行书,草书来面讲,两者是各有利弊的,没有好坏之分。鉴于你初学,就不多说一些理论了。另外练习时一定要多看,多比较,才能更好理解字体。
看了其他朋友的回答我来补充一些。
大部分朋友认为先从楷书上手比较好,这的确是现在学书法的主流,包括我也是先楷书,现在草书。
但是根据我自己这些年来的体会,其实真的是各有利弊,通俗的说,楷书入手,容易把字写呆板;隶属入手,容易把字写轻浮。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隶属入手学习,学习米芾,黄庭坚,苏轼等人的字能容易一些。楷书入手,学习二王、怀素等人的字能容易一些。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楷书,太规范,法度太森严,的确锻炼笔力,但是以后要打破这个规则和法度,就不容易了。所以从古至今,大书法家其实两者都临习过,且都有一定造诣。
8.用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隶书、现代字、这么写“朱佳怡”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点 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如图: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如图 竖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如图: 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如图 (六)提 提画写法是,下笔较重,由重到轻向右上行笔,收笔要出尖。提画在不同的字中角度和长短略有不同。书写时应该注意区别。如图: (七)竖钩 下笔写竖.到起钩处,稍停向左上钩出,出尖收笔,钩的尖角约为45度,出钩的部分要短一些。如图: (八)弧弯钩 下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弧弯行笔,到起钩处略顿笔向左上钩出,收笔要出尖。书写时下笔处和起钩处上下应在一条垂直线上。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