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尺来的缘用甲骨文怎么写
尺的缘三字的甲骨文均为收录
来的甲骨文见图:
尺来的缘
后附的金文大篆体写法:
2.天地人用甲骨文怎么写
天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地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人字的甲骨文写法如下图:
天读音:tiān
笔顺读写:横、横、撇、捺
部首:一
部外笔画:3
总笔画:4
地读音:dì de
部 首:土
部外笔画:3
总笔画数:6
人读音:rén
笔顺:撇、捺
部 首:人
笔画数:2
扩展资料
人字释义:
1.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女~。~们。~类。
2.每人;一般人:~手一册。~所共知。
3.指成年人:长大成~。
4.指某种人:工~。军~。主~。介绍~。
5.别人:~云亦云。待~诚恳。
6.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丢~。这个同志~很好。他~老实。
7.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不大舒服。送到医院~已经昏迷过去了。
8.指人手、人才:~浮于事。我们这里正缺~。
9.(Rén)姓。
相关组词:真人 高人 人头 有人 人群 友人 美人 动人 爱人 众人 主人 没人 老人 工人
出处:
1.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说文》
2.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礼记·礼运》
3.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列子·黄帝》
4.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3.求世界古代文字的年代尺
以时间为序
楔型文字(苏美尔/阿卡德)
象行文字圣书体(古埃及)
楔型文字(古巴比仑)
象行文字僧侣体(古埃及)
象行文字缮写体(古埃及)
甲骨文/金文
楔形文字(古波斯)
古梵文
腓尼基字母
希伯来字母
希腊字母
拉丁字母
小篆
科普特字母
隶书
草书
楷书
象形文字(奥尔梅克/马雅/阿兹特克)
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各种日尔曼文字
阿拉伯字母
日语假名
藏文
宋体
西里尔字母(斯拉夫人)
梵文天城体字母
八思巴文
西夏文
韩语字母
4.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
简策
秦、汉已使用简策与帛书。用竹做的叫"简策",
简策产生于商周时代。“简”指狭长的竹片或木板编缀在一起,就称为“册”(策),也成为简策。
关于简的制作,古书上也有很清楚的记载,历年来从地下挖掘的实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越来越明确的认识。汉代学者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量知篇》中写道"……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截竹为简,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台湾刘向《别录》中说:"新竹有汗,善朽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以火炙简令汗去其青,易书复不蠹,谓之杀青,亦曰汗简。"一根竹片叫做"简",每单根简是组成整部著作的基本单位,一部书往需多根简写成。把许多根简编连到一处,就叫做"策","策"字也可以写成"册"。据《说文解字》,"册"是象形字,像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一根简容不下许多字,长文章必须用许多简编成策。在当时,一篇文章就是一册,所说的篇"也就是那时的计数单位。如《论语》二十篇,《孟子》七篇等。
简策上的字是用毛笔沾墨写的,这叫做"笔",写错了就用小刀刮去,这叫做"削"。简策使用的时期很长,甲骨文和青铜器上都有"册"字,这说明在公元1300多年之前简策就已有了。它最盛行的时间是从春秋到东汉末年。竹和木是很普遍的材料,用它们来制作书籍,容易得多,便利了人们写作。竹策的诞生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我国第一位教育家孔子的《五经》等书,就是写在简策上的。
但是,简策太重,一部书要人抬、肩扛、车拉,十分不便。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可代简策的东西--帛。于是帛书便应运而生。简之长短虽然不十分规则,但还是有一些惯例,一般长简为二尺四寸,中简一尺二寸,短简八寸。一根简上通常只写一行文字,也有写两行甚至三行的。书写顺序取从上往下、从右向左的定制,这种形式一直影响着我国历代的书写和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