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理实验结论怎么写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结果的表示,首先取决于实验的物理模式,通过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考虑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
常见的实验结果的表示方法是有图解法和方程表示法。在处理数据时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任何一种方法表示实验的最后结果。
(1)实验结果的图形表示法。把实验结果用函数图形表示出来,在实验工作中也有普遍的实用价值。
它有明显的直观性,能清楚的反映出实验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变化进程和连续变化的趋势。精确地描制图线,在具体数学关系式为未知的情况下还可进行图解,并可借助图形来选择经验公式的数学模型。
因此用图形来表示实验的结果是每个中学生必须掌握的。 图解法主要问题是拟合面线,一般可分五步来进行。
①整理数据,即取合理的有效数字表示测得值,剔除可疑数据,给出相应的测量误差。 ②选择坐标纸,坐标纸的选择应为便于作图或更能方使地反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原则。
可根据需要和方便选择不同的坐标纸,原来为曲线关系的两个变量经过坐标变换利用对数坐标就要能变成直线关系。常用的有直角坐标纸、单对数坐标纸和双对数坐标纸。
③坐标分度,在坐标纸选定以后,就要合理的确定图纸上每一小格的距离所代表的数值,但起码应注意下面两个原则: a.格值的大小应当与测量得值所表达的精确度相适应。 b.为便于制图和利用图形查找数据每个格值代表的有效数字尽量采用1、2、4、5避免使用3、6、7、9等数字。
④作散点图,根据确定的坐标分度值将数据作为点的坐标在坐标纸中标出,考虑到数据的分类及测量的数据组先后顺序等,应采用不同符号标出点的坐标。常用的符号有:*○●△■等,规定标记的中心为数据的坐标。
⑤拟合曲线,拟合曲线是用图形表示实验结果的主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作图方法和技巧的关键一环,拟合曲线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转折点尽量要少,更不能出现人为折曲。 b.曲线走向应尽量靠近各坐标点,而不是通过所有点。
c.除曲线通过的点以外,处于曲线两侧的点数应当相近。 ⑥注解说明,规范的作图法表示实验结果要对得到的图形作必要的说明,其内容包括图形所代表的物理定义、查阅和使用图形的方法,制图时间、地点、条件,制图数据的来源等。
(2)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方程式是中学生应用较多的一种数学形式,利用方程式表示实验结果。
不仅在形式上紧凑,并且也便于作数学上的进一步处理。实验结果的方程表示法一般可分以下四步进行。
①确立数学模型,对于只研究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实验,其数学模型可借助于图解法来确定,首先根据实验数据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相应图线,看其图线是否是直线,反比关系曲线,幂函数曲线,指数曲线等,就可确定出经验方程的数学模型分别为: Y=a+bx,Y=a+b/x,Y=a\b,Y=aexp(bx) ②改直,为方便的求出曲线关系方程的未定系数,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在确定的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数学模型求对数方法,变成为直线方程,并根据实验数据用单对数(或双对数)坐标系作出对应的直线图 ③求出直线方程未定系数,根据改直后直线图形,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解析几何的原理,就可根据坐标系内的直线找出其斜率和截距,确定出直线方程的两个未定系数。 ④求出经验方程,将确定的两个未定系数代入数学模型,即得到中学生比较习惯的直角坐标系的经验方程。
.作图法:根据实验数据通过描图求斜率可以有效减少误差。(多用于所求未知量可表示为比值时) 2.列表法:主要原理是用控制变量来求出未知量(多用于2个以上未知量时或求表达式时) 3.公式法:通过已知公式,直接代入实验数据求得(最简单的一种,常用于检验定理/公式的正确性) 物理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是对实验定量分析的依据,是探索、验证物理规律的第一手资料。
在系统误差一定的情况下,实验数据处理得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偶然误差的大小。所以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实验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结合一些实例来简单介绍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 平均值法 取算术平均值是为减小偶然误差而常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
通常在同样的测量条件下,对于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的结果不会完全一样,用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是真实值的最好近似。 2. 列表法 实验中将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简明地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检查测量结果和运算是否合理,有助于发现和分析问题,而且列表法还是图象法的基础。
列表时应注意:①表格要直接地反映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把自变量写在前边,因变量紧接着写在后面,便于分析。②表格要清楚地反映测量的次数,测得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计算的物理量的名称及单位。
物理量的单位可写在标题栏内,一般不在数值栏内重复出现。③表中所列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值的有效数字。
3. 作图法 选取适当的自变量,通过作图可以找到或反映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便于找出其中的规律,确定对应量的函数关系。作图法是最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描绘图象的要求是:①根据测量的要求选定坐标轴,一般以横轴为自变量,纵轴为因变量。坐标轴要标明所代表的物。
2.物理实验报告的格式怎么写
格式如下:
1. 实验的题目
2. 实验原理:一般书上回写,抄就可以。
3. 实验目的:一般都写掌握什么什么的方法啊。了解什么什么什么啊!
4. 实验步骤:你做实验的过程
5. 实验结果:
6. 分析于讨论:写你的实验结果是否适合真实值!如果有误差要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还有实验的一些比较关键的步骤的注意事项。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一般分为以下八个连续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进行试验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在进行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查对实验仪器药品是否齐全;
在进行实验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及时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要拆开实验装置,做好清洁工作
3.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例如:班级姓名学号日期实验课题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目的1.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求出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只需测出运动轨迹上某一点的(x,y由x=V0ty=得:V0=x器材斜槽、白纸、图钉、木扳、有孔的硬纸卡片、小球、重锤线、米尺实验步骤1.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木板上。2.在木板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点O的切3.线水平。
在纸上记录O点,4.利用重垂线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5.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6.使卡片上有空的一面保持水平,7.调整卡片的位置,8.使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9.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的缺口上点个黑点,10.这就记下了小球平抛的轨迹通过的点。
多次实验,11.描下多个点。12.用平滑的曲线将小球通过的点连接起来,13.就得到小球平抛运动的轨迹。
14.以O为圆点,15.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16.从曲线上选取A、B、C、D四个不同17.的点,18.测出它们的坐标,19.记在表内。根据公式v0=x求出每次小球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再求出V0的平均值。
实验记录X(米)y(米)V0(米/秒)V0(平均值)ABCD实验分析1.实验注意点:a.固定白纸的木板要。b.固定斜槽时,要保证斜槽未端的。
c.小球每次从槽上滑下。d.在白纸上准确记下槽口位置,该位置作为。
2.实验误差:(1)计算小球初速度时应在轨迹上选距离抛出点稍远一点的地方。(2)木板、斜槽固定好后,实验过程中不改变位置。
实验练习1.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中,已测出落下的高度h与对应的射程x如下表,则物体平抛初速度为。(g=9.8m/s2)h(m)5.0011.2520.0024.20x(m).为什么实验中斜槽的末端的切线必须是水平的? .请你依据平抛运动的实验思想,自己设计一个测定玩具手枪子弹速度的方法。
(1)器材:(2)步骤:(3)手枪子弹速度V0=。(用字母表示)教师评语记分。
4.物理实验报告怎么写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
碘的升华和凝华
小孔成像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观察凸透镜成像,都行
拿“观察凸透镜成像”举例: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5.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6.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参考资料:初二物理的实验研究报告_百度知道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物理实验结果分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