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谱的总谱的分类
总谱形式繁多,大致可分下列几类:大总谱 管弦乐队的总谱,如交响曲、协奏曲的总谱;有时亦带有声乐声部,如歌剧、清唱剧的总谱。
约A3纸。袖珍总谱 是一种大总谱缩印本,便于携带。
约32开。开列总谱 是将复调音乐作品中的各声部,分别写在单独一行谱表上的一种总谱。
钢琴总谱 将合奏或合唱的总谱加以改编的钢琴谱,亦称钢琴缩编谱,用于排练和分析,通常不作正式演出之用。有时也作声乐总谱的同义词。
声乐总谱 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总谱的钢琴改编谱,亦称声乐钢琴缩编谱,其中各声乐声部仍分别记于不同的谱表上,而乐队部分则完全简缩为钢琴谱。缩编总谱 有两种。
①由大型合奏或合唱作品压缩而成的一种仅含几行谱表的简化总谱;②作曲家创作大型乐曲时,以几行谱表记下其基本构思的总谱,日后作曲家依此加工、扩展成完整的大总谱。
2.五线谱要怎么写 啊
关于记谱问题,情况异常复杂。
这里只能将音符与休止符的写法的基本规则叙述如下:音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符头(空心的或实心的椭圆形标记)、符干(垂直的短线)和符尾(连在符干一端的旗状标记)。
音符的符头可以记在五线谱的线上与间内。符头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愈高音愈高,反之音符符头的位置愈低音也愈低。
用音符干记谱,符头在第三线以上时,符干朝下,写在符头的左边;在第三线以下时,符干朝上,写在符头的右边。符头在第三线上,符干朝上朝下都可以,根据邻近的符干方向而定。
符尾永远写在符干的右边并弯向符头。假如同一符干连着许多符头而又分布在第三线的上下时,则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
许多音符组成一组时,用共同的符尾(符杠)相连。这时符干的方向仍以离第三线最远的符头为准。
两条以上的符杠要平行。单声部音乐永远用单符干记谱。
多声部音乐只有在节奏相同的情况下,才可以用单符干记谱。节奏不同时,则用双符干或多符干记谱。
用双符干记二声部乐曲时,高声部符干朝上,低声部符干朝下,声部交错时,其原则不变。符干的长度一般应保持八度音程的距离,假如符干连着许多符时,符干的长度应是符头间的距离加上八度音程的距离。
如果符头在上加三线以上,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第四线。如果符头在下加三线以下,符干必须延伸到五线谱的第三线或第二线。
音符如果带符尾,则符尾形状不变。许多音符用共用符尾连结在一起时,符干长度多半长短不一,这时要使符杠与最近符头的距离至少距离八度。
符杠的方向与符头的总趋向基本平行。 由于谱面狭窄至少距离八度。
符杠的方向与符头的总趋向基本平行。由于谱面狭窄及其他种种原因,不可能遵守上述规则时,适当缩短或伸长符干长度是完全可以的。
附点写在音符符头和休止符右边的间内,而不记在线上。休止符在单符干记谱中,永远记在第三线上,或靠近第三线的地方。
二分休止符写在第三线的上面,全休止符写在第四线的下面。在双符干记谱中,各声部共同休止时,休止符的记法与单符干记谱相同。
个别声部休止时,休止符写在五线谱的边缘,或五线谱之外。这时全休止符和二分休止符要使用加线。
全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下面,二分休止符写在加线的上面。
3.怎么写五线谱
用来记载音符的五条平行横线叫做五线谱。五线谱的五条线和由五条线所形成的间,都自下而上计算的。
假使音乐作品是写在数行五线谱上,那么,这数行五线谱还要用连谱号连结起来。
连谱号包括起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和括线(连结数行五线谱的括弧)两个组成部分。
括线分花的和直的两种。
花括线为钢琴、风琴、手风琴、竖琴、扬琴、琵琶等乐器记谱使用。
直括线为合奏、合唱、乐队记谱用。在总谱中用直括线来连接同为乐器,把它们分成完全的或不完全的乐器组。有时在直括线之外还加上辅助括线(花的或直的)来连接同种乐器。
在总谱中,独唱独奏声部如果只包括一两行五线谱的话,左边只画一条起线,而不加括线。
为了标记过高或过低的音,在五线谱的上面或下面还要加上许多短线,这些短线叫做加线,在五线谱上面的叫上加线,下面的叫下加线。
由于加线而产生的间,叫做加间,在五线谱上面的加间叫上加间,下面的叫下加间。
加线和加间的计算方法是:上加线和上加间,由下向上计算,下加线和下加间由上向下计算。
4.家谱怎么写
家谱(或称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是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乃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希望采纳我的
5.家谱怎么写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公谱、祖谱、谱书、家牒、族牒。
它是记录家族组织活动的档案材料。福建的族谱兴于宋代,盛于明清之后。
修谱的动机是“溯渊源,分疏戚,序尊卑。”(安溪《谢氏总谱》卷首《联谱序》)族谱的形式有装订成册的(古为线装,今与一般印刷物相同),也有图表式的。
许多家族把编纂族谱作为后代子孙的一项义务写进族规,重修族谱年限不等。闽北浦城的季氏和李氏家族,均规定族谱30年一修。
房氏则规定“宗谱有贤子孙或十年、三十年一修,则存没葬地,时日不爽。先儒云,一世不修谱为不孝,宜知之。”
(清·光绪《闽浦房氏族谱》)类似的族规,使修谱用家族法的形式永久化了。 族谱所载内容详略不一,通常除记载全族的户口、婚配和血缘关系外,还有全族的坟墓、族田族产、祠庙等的方位、数量及管理使用办法、家族的规约训诫、修谱凡例义则、各类合同契约文书等。
一些较详的族谱,还记载有家族历代的重大事件、与外界的纠纷、可嘉奖的人物传记、科举出仕、名人传记以及义行节烈等。 族谱的核心内容是记载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
以防血缘关系紊乱而导致家族瓦解。连城《新泉张氏族谱》卷首说得明白:“亲疏派别得谱则溯其源,上下分支得谱则穷其本,即荡析代变,而皆有所考焉。”
为达到显示血统的目的,各地族谱均有认中国先朝名人为远祖的习俗,这种附会的谱风,虽能使其家系倍增光彩,但往往导致家史失真和对后代误导。安溪湖头的李氏宗谱,认先祖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直系则“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南靖庙兜郭姓,认始祖为周文王之弟“虢叔”(“虢”与“郭”音近),并由虢叔是黄帝的二十七世裔孙,郭子仪是虢叔的第六十世孙、黄帝的八十七世裔孙,而推论自己的宗族嫡出于中唐名将郭子仪。(《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9页《庙兜郭姓的历史渊源》何柳枝)这些记载,易使族人深信不疑。
其他的如刘姓必溯祖为刘邦,肖姓多探源为萧何,都是这种攀强名流、附会望族的修谱心态之反映。 族谱中,家族迁居(开基)始祖之下的代系排列严格分明,不容混淆。
这往往是族谱中最具史实价值的部分。福建的许多家族,都实行名字排行制(古称“昭穆”),俗称“排辈份”。
即在同一辈份的族人中名或字须用某个统一规定的单字起头,再与其他单字结合成名或字,以示区别。如某一父辈生三子,儿辈名按“永”字排列,分别称“永志”、“永仁”、“永贵”。
如此,在族谱中一看“永”字排行便可知其为兄弟或堂兄弟辈份。已去世者,则在其名上写上谥称并加上“公”字,以示区别,沙县一带习俗,收养子若无族长和六亲认可,不可上谱排字辈,否则会被骂为“出透的人”而遭岐视。
排辈份除少数由祖、父辈临时决定外,大多是按先祖早已选定的排行用字。南靖县双峰村《丘氏族谱》载:从其二十一世始,标定的昭穆用字是:“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创垂显奕,继述藏嘉。光前荣耀,世德作裘。
仁亲义祖,燕翼贻谋。桂芳兰茂,日新月盛。
思皇多佑,福禄来成。庆余善积,谱泽绵延。
宗风丕振,亿万斯年。”(《南靖文史资料》第二期86页《双峰丘氏的历史渊源》林明波)目前已传至“垂”、“显”字辈,即第三十至三十一世。
这种按族谱排辈份的方法,使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俗象,由于世系分支发展速度不一,一些年届七旬的老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永定俗谓:“白头哥,坐地叔”(即对平辈的白头老翁仅呼“哥”,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
为了区别同辈中的年龄次序,“排辈份”之外还要“排号”。永泰县同安乡张氏族谱规定,族人添丁按先后次序排号,日常称呼常舍其名而直呼其号,如同辈中是第20个出生的,就直呼“二十”以代名字。
这一习俗在当地一些年高者中至今仍颇为流行。 同一姓氏的不同分支家族,还经常利用族谱中的血缘世系排行记载,进行“联谱”活动。
安溪谢氏家族,曾于民国年间合数十宗支进行大联谱。辈份分明后,各宗支子孙公议决定排行班次悉归画一,修纂总谱,旨在扩大家族势力。
谢氏家族裔孙谢维峻在《联谱序》中称:“联之以谱,化弱小为强大,转柔软为坚刚,众志成城。”此外还有,当族谱分支过多时另分几个房派修谱(房谱和族谱通称家谱)。
如一房人外迁,其房谱分出后就成为新的族谱。 由于族谱为同一姓氏家族承继的依据,故一般只记男丁。
少数族谱也将族中所谓“贞妇烈女”记载入乘。族谱有的依不同对象规定用笔着色的。
据《岛居三录》载:“泉郡向修族谱,世系图所牵连之线,有红有黑,体例甚严。红线者,一本至亲,虽远房承宗亦然;黑线者,乞养异姓,即显宦不能免,此亦春秋诛心之法也。”
有功名成就或能光宗耀祖之人,族谱中用红笔记入以示表彰,过去秀才或秀才以上的读书人也用朱笔入谱。现在一些新修族谱仍沿此习。
寿宁《刘氏总谱》中,凡上大学的族人,名下都划上红线,所书的姓名用谱名(即按族谱排行而起的名字),抱养子用黑线注明(连城一带是用蓝线)。修谱和查阅族谱也很有讲究。
旧时对祖谱保管十分重视,须慎重保存,定期曝晒,认真缮。
6.什么是总谱啊
以多行谱表完整地显示一首多声部音乐作品的乐谱形式。总谱中,各声部(不论器乐或人声)按照一定顺序,分组分行,排列在一起,乐谱左端以一垂直线将全部分谱相连,各行间按组划以统一的小节线,以便对乐曲各声部间的相互关系起到一目了然的作用。
总谱形式繁多,大致可分下列几类:
大总谱 管弦乐队的总谱,如交响曲、协奏曲的总谱;有时亦带有声乐声部,如歌剧、清唱剧的总谱。
袖珍总谱 是一种大总谱缩印本,便于携带。
开列总谱 是将复调音乐作品中的各声部,分别写在单独一行谱表上的一种总谱。
钢琴总谱 将合奏或合唱的总谱加以改编的钢琴谱,亦称钢琴缩编谱,用于排练和分析,通常不作正式演出之用。有时也作声乐总谱的同义词。
声乐总谱 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总谱的钢琴改编谱,亦称声乐钢琴缩编谱,其中各声乐声部仍分别记于不同的谱表上,而乐队部分则完全简缩为钢琴谱。
缩编总谱 有两种。①由大型合奏或合唱作品压缩而成的一种仅含几行谱表的简化总谱;②作曲家创作大型乐曲时,以几行谱表记下其基本构思的总谱,日后作曲家依此加工、扩展成完整的大总谱。
近代大总谱的各组乐器,按下列次序纵向排列:木管乐器、铜管乐器、打击乐器及弦乐器。每组乐器大致可按照应用的音域,自上而下再细分为:长笛(与短笛)、双簧管(与英国管)、单簧管(与低音单簧管)、大管(与低音大管)、圆号、小号、长号、大号、定音鼓、小军鼓、大军鼓、三角铁、钹等打击乐器,第 1小提琴、第 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钢片琴或乐队中之钢琴,通常列于打击乐器与第 1小提琴之间;伴奏的管风琴声部列于低音提琴之上或之下。协奏曲中的独奏声部置于第 1小提琴之上。录音磁带的声部可在总谱的底部以一条独立的粗线来表示。如用声乐部分,传统的办法是将其置于中提琴及大提琴之间,现常将其列于第1小提琴之上。独唱声部列于合唱谱的上方。声部的排列仍按照通常的次序排列: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及男低音。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总谱的排列法随着乐队编制的发展而逐渐演变。最初仅记主要乐器,按音高次序自上而下依次排列,例如清明谊(荣斋)传谱的《弦索十三套》、杨荫浏、曹安和编的《苏南吹打曲》等。1949年后乐队编制渐趋完备,形成吹、弹、拉、打,吹、弹、打、拉,吹、打、弹、拉 3种不同顺序的排列方法(每组乐器再按音高次序自上而下排列);其中以第2种排列法为常见。遇有独奏乐器或人声,则插在弹拔乐器组与拉弦乐器组之间。此外尚有吹打合奏、丝竹合奏及各种混合乐队的总谱。
7.高音谱表怎么画
苏 克 用高音谱号来记写的谱表,就叫高音谱表,其下加一线上的音就是中央C(c1)(dol)。
五线谱第二线,也就是画高音谱号时起笔的那条线,规定音高为G(sol)。 要知道什么是高音谱表,首先就要弄懂什么是高音谱号。
(高音谱号) 高音谱号,就是记在五线谱第二线上的G谱号(G clef),指定G音位置的记号,表示谱表中第二线音高为g1,适用于高音区域。是音乐中表示音调区位高低的符号。
但是,高音谱号不能与G谱号等同起来。因为,当G谱号记在五线谱的第一线上时,就不能叫做高音谱号,应叫“古法国小提琴谱号”。
在古西方音乐中,最早的G谱号只是在五线谱的第一线上写上英文小写g,而非现在我们熟悉的这个谱号,但由于它开始时只是为乐队里的小提琴谱而作,所以,为了让小提琴手在演奏时便于在总谱中看清,就特意将这个英文圆体字小写“g”向上延伸,使其看上去酷似小提琴的拉弓。 在现行的极少数乐理教材中,仍有用“因这个谱号 在五线谱第二线上出现四点一线”而得名高音谱号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8.五线谱总谱技法标记都有哪些
一、谱号的类型:
G谱,他将五线谱的第二线定为小字一组的G音;
F谱,将五线谱的第四线定为小字组的F音。
C一线谱,为第一线上的C谱号,
C二线谱,为第二线上的C谱号,
C三线谱(中音谱表),C四线谱(次中音谱), C五线谱
二、谱表
G谱表、F谱表、C谱表,称单谱表。
在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左端用垂直线与花括线连结起来,叫做大谱表:
在数个单谱表左端用垂直线与直括线或花括线将其连结一起,叫做连谱表。
连谱表分为合唱式、合奏式、独唱或独奏加伴奏式。
000000980
连谱号中的由括号(分为直括号和花括号两种)和起线(连接数行五线谱的垂直线)组成。
三、小节线类型:
单一垂直线(划分小节),复纵线(划分段落),终止线(乐曲终止)
四、音符类型:
1、单纯音符
2、休止符
全音符 …..1/32 音符, 全休止符(四线下) 二分休止符(三线上)…..1/32休止符,
3、其他长休止符(表示整小节休止)( 连续休止数小节时 可在长休止符上方加小节号表示)
4、附点音符:右方带有附点的音符叫附点音符。
单附点增长其单纯音符时值得二分之一;
复附点增长其单纯音符时值得四分之三;
三重附点增长期单纯音符时值得八分之七;
附点音符的写法:符头在线上,附点应记在靠近符头的右上方的间内;符头在间内,附点应记在符头右边的间内。第二个附点记在第一个附点的右边。
附点休止符的写法:附点休止符的附点,除附点三十二分休止符右边的第二间内,其他均记在第三间内。第二个附点记在第一个的右边。
附点: 个数
五、连接线:
用上括号或下括号标记即
根据符头的位置来确定类型:
六、延长记号:
放在休止符、和弦或音符的上方或下方,一般延长此音符或休止符的一倍。
延长记号记于小节线上,两小节之间少许分离。
延长记号记于双纵线上,表乐曲结束或段落结束。
七、连音符:
包括单纯音符构成的连音符和附点音符构成的连音符:①、常见的单纯音连音符有三连音,五连音,七连音,九连音,十连音(还有十一……十五)等:记法:连音符是用弧线加数字记在符头一方的。对于有符尾的音符,也可以不用弧线而只用数字记在符尾一方:
②、常见的附点音符构成的连音符有二连音和四连音(即将附点音符(即带附点的音符)分成两部分,四部分,代替三部分)。
③ 连音符还可以包括休止符
八、变音符号:
升高,降低,重升,重降,还原
位置:变音记号记在音符符头正左方的线上或间内,叫做临时变音记号。他只对记号之后一小节的相同高度的音起作用,对跨小节相邻的、加连音符的同高度的音也有效。
变音记号记在谱号后面的线上或间内,叫做调号。调号中所升或将的音,对后面谱表中的音名相同、音高不同的任何音都起作用。
九、拍号:
分为分子和分母两部分,记在谱号及调号的后面,以五线谱的三线作为中间的横线,分子、分母分别写在三线上、下方。注意:4/4和2/2拍子还有另一种标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