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生物论文怎么写
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在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学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学研究的是物体可测量的性质,即时间、运动和质量。物理学把数学应用于研究物理现象,发现这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并用演绎法推算出这些关系的后果。生物学的研究则是考察那些将不同生物区别开来的、往往是不可测量的性质。生物学用描述的方法来记录这些性质,再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性质的生物归并成不同的类群。18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开拓和许多探险家的活动,生物学记录的物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于是生物分类学首先发展起来。生物分类学者搜集物种进行鉴别、整理,描述的方法获得巨大发展。要明确地鉴别不同物种就必须用统一的、规范的术语为物种命名,这又需要对各种各样形态的器官作细致的分类,并制定规范的术语为器官命名。这一繁重的术语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们使用这些比较精确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动、植物分类学材料及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材料。
18世纪下半叶,生物学不仅积累了大量分类学材料,而且积累了许多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作分类研究已经不够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种的各种性状,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将它们归并成自然的类群。比较的方法便被应用于生物学。
早期的生物学仅仅是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作宏观的描述。1665年英国R.胡克用他自制的复式显微镜,观察软木片,看到软木是由他称为细胞的盒状小室组成的。从此,生物学的观察和描述进入了显微领域。但是在17世纪,人们还不能理解细胞这样的显微结构有何等重要意义。那时的显微镜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环,因而还不能清楚地辨认细胞结构。19世纪30年代,消色差显微镜问世,使人们得以观察到细胞的内部情况。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万的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比较形态学者和比较解剖学者多年来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终于有了结果。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观察和描述深入到显微领域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学等少数学科,大多数的生物学领域都因为应用了实验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2.初一生物学调查报告怎样写
生物调查报告
调查题目:调查并观察植物种子传播特殊途径
调查目的:部分了解生物种子和它的传播途径,增长知识
调查方法:和家人一起去乡下调查。
调查结果: 下表
植物名称 传播途径 观察情况
苍耳 每当秋天它的果实成熟后 , 就会找机会用
自己身上的小钩子牢牢钩在碰到它的人或动
物身上,借机远行,掉落在其他地方生根发
芽。 一般生长在田埂,山道旁,草丛中,长得很矮小,很常见,苍耳
子外形是椭圆的绿色球体,外面长满了小刺,就像刺猬一样,刺
的顶端长了很小的钩子,威力非常大,只要稍稍一碰,就会沾上
衣服,成熟的种子听说附着力更强。
结论:各种植物自身生存繁衍因为必须适应环境,通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其种子发展出各不相同的传播途径。
我的了A等呢
3.七年级上册生物探究报告
实验步骤:
1,选取20个大小、色泽、气味差不多的同种植物种子(当然数量越多,越能避免偶然性)
2,将这些种子平均分为2组,分别标为(1)、(2)。
3,准备2个一样的培养皿,将2组种子分别放入。根据所选种子的习性喷洒适量水。
4,将2个培养皿放到同一个地方,(2)号培养皿周围用黑布遮住。
5,等待种子萌发,并记录现象。
初中的生物课本给出种子发芽的条件是:水分、温度、氧气,因为发芽过程植物还没有叶绿素,不会进行光合作用,所以种子发芽不需要光照。这是种子发芽的普遍现象,实际上,有些植物的种子对光线敏感(有的只对某些波长的光敏感),光照对打破休眠有促进作用,种子吸水膨胀后,置光下可促进发芽,如烟草、夜来香、报春花、牛蒡等。所以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尽相同,有的需要光照,有的不需要光照,结论要根据实际情况写。
一般学生都是用绿豆、黄豆做实验,对光不敏感。豆芽长高后,有光照的比没光照的粗壮些、矮些。我没做过这个实验,你参考以下网页。
?si=2
补充:
实验环境的光照,是指自然光,不是太阳或其它热光源直射在光照组的种子上。就像白天你在教室里的情况,光线是散射进来的,空气也是流通的,所以光照不会改变种子的温度。
4.急需一份七年级上册的生物实验报告
洋葱:
1擦载玻片和盖玻片;2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3用镊子撕取洋葱内表皮;4置于清水中,展平;5盖上盖玻片6在盖玻片的一测滴稀碘液,染色,在另一测用吸水纸吸引,直到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7置于显微镜下观察.8找到清晰的物象9教师评定后,归位整理.具体内容在七上P43-45
种子结构
1取浸软的菜豆种子,剥去种皮,掰开子叶,结合七上P85图认识胚的四部分结构,即可.
2将浸软的玉米种子,平放在培养皿中;用单面刀片将其纵剖开;向剖面滴加碘液;被染成兰色的部分是胚乳;未被染成兰色的部分有:果皮,种皮,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再看看七上P84两者比较表的内容,即可完成实验报告.
5.谁知道怎样写生物调查报告啊
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调查报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
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二)针对性。
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调查报告的一般写法: 标题。直截了当地把调查的问题写在标题里,如《关于╳╳╳问题的调查报告》。
概况。交代所调查问题的基本情况,点明调查的结论。
调查内容。写清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产生的影响、后果。
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问题性质从不同侧面来写。 结论。
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性意见。 最后写调查人姓名及整理调查报告的时间。
写调查报告应注意。要深人群众,深人实际从各方面了解有关情况,包括直接的、间接的、正面的、反面的。
要尽可能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要对掌握的材料作认真的分析研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要如实反映调查情况,要具体,不要空洞。要简明,不要繁琐。
要有点有面,要有观点,还要有说明观点的典型材料,不要笼统浮泛,不要以偏概全。要有叙有议,不要罗列现象,也不要空泛议论。
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善于运用一些统计数字,还要善于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
比如,以下是一些调查报告的题目: ***“我赶上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访十六大代表、民营企业家蒋锡培家乡过年新变化 ***——关于农村致富奔小康的调查报告 ***光辉的过去,灿烂的前景 ——从乔官镇的发展变化看实现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 学精神鼓干劲创佳绩十三年翻天覆地 ***——种果树学知识奔小康农民们喜笑颜开 ***丝丝缕缕总关情 ——寿光市实施“民心工程”纪实 ***大学生社会实践走向成熟。
6.七年级生物论文怎么写
生物学的快速发展 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
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世纪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生物学吸收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的成就,逐渐发展成一门精确的、定量的、深入到分子层次的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生命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
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它是由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大分子组成的物质系统。生命现象就是这一复杂系统中物质、能和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与传递的表现。
生命有许多为无生命物质所不具备的特性。例如,生命能够在常温、常压下合成多种有机化合物,包括复杂的生物大分子;能够以远远超出机器的生产效率来利用环境中的物质和能制造体内的各种物质,而不排放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能以极高的效率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具有自我调节功能和自我复制能力;以不可逆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发育和物种的演化等等。
揭露生命过程中的机制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现代生物学是一个有众多分支的庞大的知识体系,本文着重说明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分科、方法和意义。
关于生命的本质和生物学发展的历史,将分别在“生命”、“生物学史”等条目中阐述。 在17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学研究方法大不相同。
物理学研究的是物体可测量的性质,即时间、运动和质量。物理学把数学应用于研究物理现象,发现这些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并用演绎法推算出这些关系的后果。
生物学的研究则是考察那些将不同生物区别开来的、往往是不可测量的性质。生物学用描述的方法来记录这些性质,再用归纳法,将这些不同性质的生物归并成不同的类群。
18世纪,由于新大陆的开拓和许多探险家的活动,生物学记录的物种几倍、几十倍地增长,于是生物分类学首先发展起来。生物分类学者搜集物种进行鉴别、整理,描述的方法获得巨大发展。
要明确地鉴别不同物种就必须用统一的、规范的术语为物种命名,这又需要对各种各样形态的器官作细致的分类,并制定规范的术语为器官命名。这一繁重的术语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
人们使用这些比较精确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动、植物分类学材料及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材料。 18世纪下半叶,生物学不仅积累了大量分类学材料,而且积累了许多形态学、解剖学、生理学的材料。
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作分类研究已经不够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种的各种性状,分析不同物种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将它们归并成自然的类群。比较的方法便被应用于生物学。
早期的生物学仅仅是对生物的形态和结构作宏观的描述。1665年英国R.胡克用他自制的复式显微镜,观察软木片,看到软木是由他称为细胞的盒状小室组成的。
从此,生物学的观察和描述进入了显微领域。但是在17世纪,人们还不能理解细胞这样的显微结构有何等重要意义。
那时的显微镜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环,因而还不能清楚地辨认细胞结构。19世纪30年代,消色差显微镜问世,使人们得以观察到细胞的内部情况。
1838~1839年施莱登和施万的细胞学说提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比较形态学者和比较解剖学者多年来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结构单元,终于有了结果。
细胞的发现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观察和描述深入到显微领域所获得的成果,也是比较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 到了19世纪,物理学、化学比较成熟了,生物学实验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因而首先是生理学,然后是细菌学和生物化学相继成为明确的实验性的学科。
19世纪80年代,实验方法进一步被应用到了胚胎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学科。到了20世纪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学等少数学科,大多数的生物学领域都因为应用了实验方法而取得新进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生物报告七年级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