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油画简介
50年代,国家选派留学生分批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美术。同时,聘请苏联画家和罗马尼亚画家,分别在北京、杭州执教。全山石、肖峰、李天祥、郭绍纲、张华清、林岗等人都曾在苏联留学。冯法□、王德威、秦征、高虹、何孔德、王流秋、于长拱、侯一民、靳尚谊、詹建俊等人曾在苏联画家任教的油画训练班进修。学习苏联绘画对中国现代油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7~1958年前后,极“左”思潮使蓬勃发展的油画艺术受到严重挫折。60年代初,文艺政策有所调整,油画创作得到恢复和发展。油画教学方面,由罗工柳主持的油画研究班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吴作人、董希文、罗工柳3个工作室的开办,使油画教学充满生机,几年之内既出人才,又出作品,堪称建国以来前30年油画艺术的高峰。《**在井冈山》(罗工柳)、《东渡黄河》(艾中信)、西藏及长征路线写生组画(董希文)、《**与安源矿工》(侯一民,见彩图《**和安源矿工》(中国现代))、《决战前夕》(高虹)、《出击之前》(何孔德)、《延安火炬》(蔡亮)、《狱中斗争》(林岗)、《宁死不屈》(全山石)、《英特那雄耐儿就一定要实现》(闻立鹏)、《**在十二月会议上》(靳尚谊)、《狼牙山五壮士》(詹建俊)、《延河边上》(钟涵)、《三千里江山》(柳青)、《在激流中前进》(杜键)、《金色的季节》(朱乃正)、《罪恶的审判》(哈孜艾买提)……从这些人们熟悉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知一种共有的特征,那就是高亢激越的英雄主义精神,汪洋恣肆的表现形式。50年代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风景、静物,在60年代初也有一个短暂的繁盛。颜文□、吕斯百、常书鸿、卫天霖、余本、李瑞年、吴冠中等画家都有佳作问世。
1964年以后,“左”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地影响油画的发展。从推广“三结合”创作方法(即领导出题目,群众提要求,专业人员完成创作任务)到全面批判文艺界“黑线专政”,正常的油画创作活动几乎完全停止。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感情的伪造,和对个人崇拜的狂热而拙劣的渲染。全国各地出现了数以万计的领袖油画肖像,这些肖像除了临摹某些样板画像外,全是临摹照片。绘制这种油画的人数之多和油画题材的单一,都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顶点。随后又出现了表现那种高、大、全式的所谓革命英雄人物形象的油画作品。
70年代末~80年代 1978年以后,中国油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和观众对虚套、粉饰的反感,对民族和个人命运的思索,使油画创作的境界有了新的开拓。有些画家以深沉凝重的笔调,对当代生活作历史性的考察;有些画家则以诗人的眼光,表现美的心灵和美的意境。《1968年*月*日雪》(程丛林,见彩图《一九六八年*月*日雪》(中国现代))、《不可磨灭的记忆》(杜键、高亚光、苏高礼)、《峥嵘岁月》(林岗、庞涛)、《红烛颂》(闻立鹏)、《蒋家王朝的覆灭》(陈逸飞、魏景山)、《高原的歌》(詹建俊)、《春华秋实》(朱乃正)、《塔吉克新娘》(勒尚谊)、《钢水、□水》(广廷渤)、《迎新娘》(鄂圭俊)……这些作品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共鸣。老画家吴冠中、韦启美和中年画家罗尔纯、妥木斯、曹达立等人在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富有个性色彩的表现方法的探求上作出的成绩,显示油画家对绘画形式和个性特色的关心。《父亲》(罗中立)和《西藏组画》陈丹青,(见彩图《西藏组画—进城》(中国现代))的出现,从创作思想上标志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一个旧时期的终结。大批新起的青年画家,则完全以新的眼光观察生活和艺术。他们广泛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观念,进行大胆的艺术试验。长期存在于中国油画界的作品面貌单调、贫乏的弊病,正在得到矫正。从画家、作品及观众的关系来看,油画已经成为能够表现中国人的心理和感情,又能为中国人所充分理解的中国艺术了。
2.青年女油画家程红的简介信息
程红,1959年生于吉林长春,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毕业,1986年出任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油画》副主任,1993年留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居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
1991年参加由吉林美术馆举办的长春市青年美展;
1994年获“九四中国画油画精品展”优秀作品奖;
1997年赴俄罗斯参加列宾国际油画艺术展,其国画风格油画作品受到各界好评;
2001年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
2005年《乡野》获文化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北京选区二等奖;
2008年《红叶飞瀑》获中央美院第五届画室作品展艺术探索奖。
程红自幼喜爱国画,后又留学俄罗斯学习油画,深受中西文化的双重影响,他力求将中国的水墨与西方的油画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探索,他的创作思维总是穿行于山野之中,与山为邻,与水为友,又加以油彩渲染,整幅画面充满静谧、和谐的氛围,犹如世外桃源,令人神往。这使得他的作品里既有国画的神韵,又有油画的绚丽。
3.画家简介
于忠祥,黑龙江人.中国油画家、色彩学家,自幼喜好美术.初中起跟名师学画。
1985年进鲁迅美术学院五年制油画本科深造、毕业后长期坚持油画创作和色彩研究,多次参加全国、省各种美展、并自1983年起,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十多次个人画展,发表油画艺术论文集《当代油画风景创作谈》具首创性、入选《中华文库》,油画作品充满激情、是“主客观结合的美的自然流露”,真诚、质朴、美,具“朴实的瑰丽”风格,入选《中国现代艺术精品集》、《当代绘画艺术》、《中国美术选集》、《中国美术家选集》、并为国内多家美术馆、博物馆和美国、德国、丹麦、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地区美术馆、博物馆、画廊及个人收藏,在广州美术院创开艺用色彩学课程,其出版近40万字专著《风景色彩学》,还出版了多种画集,如《于忠祥油画作品选》、《于忠祥油画选》、《于忠祥油画》等,简历入选《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名人录》等多种辞典。
4.油画家冀可个人简介,有没有,急
冀可,原名冀陈光,1979年出生在山东青州,2000年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是当代著名青年新锐油画家,长期从事美术艺术培训工作,晨光美术创始人,现为山东油画协会会员, 2008任教北京科技学院 2008年成立晨光艺术交流中心 2012年在炼画廊举办三人行联展并先后创作老子系列作品《天时》《地利》《人和》被道场收藏作品《紫气东来》被道家传人陈沛亮教授个人收藏 2012年创作人物肖像系列作品《演员》《精神医生》《戏》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
摘自:华夏艺术网
5.凡高画家简介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了!!!!梵高他的一生是人所经历的最为艰难困苦又成就辉煌的一生。
" 37岁的凡高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到了今天,凡高已成为被人顶礼膜拜的伟大艺术家,一个异类,一个艺术史上永恒的 天才和苦行僧。
十九世纪伟大的艺术巨匠文森特·凡·高 (以下简称凡高) 1853年3月30日出生在 荷兰南部 Zundert(尊得特)一个牧师家庭.他父亲叫 Theodorus van Gogh,是当地 牧师.母亲叫 Anna Cornelia. 4年后,凡高的弟弟提奥出生,他是凡高一生中最大的支持者与崇拜者. 小时候的凡高不爱学习,但他很有语言天赋.他会说英语,德语,法语,还会用它们写 信.再加上后来学习宗教时学会的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母语荷兰语,他总共会六种 语言.(这说明凡高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不是个疯子!这一点必须澄清!) 1861年凡高进入小学读书.1869年,16岁的凡高在画商叔叔的介绍下,进入巴黎古比 尔公司(Goupil&Cie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廊)的海牙分店工作.那是一个画廊,专门出 售绘画作品和名画复制品.凡高在那儿当店员.后又转到伦敦分店工作.凡高质朴, 真诚,热情的性格,使别人都很喜欢他,他的前途似乎也是一片光明,因为他的叔叔 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画商之一. 凡高在这段日子里学习了大量的艺术知识,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凡高一生都很 爱读书),这使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很高的艺术鉴赏力,这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位 杰出的艺术家打下了基础. 1874年,凡高向房东的女儿求婚失败,受到了第一次巨大打击.心灰意冷的他对工作 失去了热情,终在1876年被解雇. 凡高在这时选择了宗教,1874年他进入布鲁塞尔福音传教士学校学习,但因为痛 恨学校古板的教育,他没有取得毕业证书. 同年12月,他毅然前往比利时博里那日矿区从事牧师工作.那是一个如地狱一般的 地方.矿工们过着非人的生活,经常有瓦斯爆炸事故.为了给矿工们最大帮助.凡高 与矿中们吃住在一样的破房子里,并把自己全部的食物和物品送给他们,后因工作 过于"热情",教会认为他损坏了牧师的形象,把他解雇了.后来,当地流传着一个关 于"上帝"的故事。
1881年4月,凡高返回父母居住的埃登.他开始了艺术的创作,而他的家人和亲戚已 开始对他失望.可是此时,凡高深埋心底的对艺术的热情才刚刚开始燃烧. 在埃登期间,他爱上了刚刚丧夫的表姐凯(Cornelia Adriana Vos-Stricker 1846.3.21-1918),但被拒绝了!凯回到了阿姆斯特丹.痴情的凡高到凯双亲的住处 找她,但凯的父亲拒绝了凡高的请求,凡高将一只手放到点燃的蜡烛上,故意让火烧 自己,凯的父亲最后不得不吹灭了蜡烛。
凡高还是遗憾的离开了. 又一次遭到打击的凡高来到海牙,在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Anton Mauve 1838.11.18-1888.2.5 又译成毛威)家学画.但因为种种原因(可能因为凡高 曾拒绝莫夫的建议:画石膏像,不过比较合理的说法是,因为凡高与妓女西恩交往) 最终与莫夫绝交,生活也陷入了困境.他只能靠弟弟提奥每月寄来的钱维持生活,而 这种靠弟弟养活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凡高自杀. 1882年2月,凡高结识了妓女西恩并同她同居.出于对其悲惨生活的同情,凡高决定 和西恩一起过平静的生活.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结合,甚至是提奥.他们最终还是分 手了. 1883年已30岁的凡高来到他们在纽南的新家.1885年3月26日,凡高的父亲去世.当 年凡高完成了他的一幅著名作品(所谓著名是后来人的评价,当时的凡高根本无人 知晓)"吃土豆的人".这个时期的凡高受到荷兰画派,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画面深 沉,厚实,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而喜欢画农民一方面是出于对劳动者的尊敬和崇尚, 也是受了他的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 1885年11月,凡高到安特卫普一边创作一边学习.他开始接触日本浮世绘. 1886年2月,凡高突然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同住.提奥在当时已是小有名气的画商了 ,他十分推崇印象派和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画家.在弟弟的介绍下,凡高结识了高更, 贝尔纳,劳特累克,毕沙罗,修拉等画家.这一时期的凡高深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画 面变得明亮,清新,并运用了如点彩法等的一些印象派技法.同时,他也开始了著名 的自画像的创作. 1888年初,35岁的凡高厌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寻找它向往 的灿烂的阳光和无垠的农田.他租下了"黄房子",准备建立"画家之家".他的创作也 进入了高潮."向日葵","夜间咖啡座-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就是这一时期的代 表作品.但他依然只能靠提奥的资助生活. 在阿尔期间,凡高认识了邮递员鲁林(Joseph Roulin),善良的鲁林可能是凡高在阿 尔唯一的朋友.凡高还为他们一家画了很多肖像画.(见专题:肖像画) 10月,高更来到阿尔与凡高同住,这是凡高梦寐以求的,他为了装饰高更的屋子,打 算画一打(12幅)的向日葵,可惜没有完成.他对高更的感情很复杂,他很尊重高更, 但他们因性格上的差异和艺术上的分歧经常争吵.后来凡高因过度劳累而变得时常 精神失常.在一次与高更争吵后,他失去理智,企图"刺杀"高更,高更跑开后,凡高回 到"黄房子",割下了右耳的一部分献给了一个当地妓女。这就是著。
6.油画家冷军介绍》
油画家冷军,1963年生于四川。1984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院艺术系。现任武汉画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是近年来大陆非常有影响的青年美术家。
油画家冷军是中国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领军人物。冷军以其超级写实主义风格,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冷军的作品以其独到的构思结合非凡的艺术技巧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极端写实。观者在其画前无不被其画面那丝毫毕现,精致入微的形象与技巧所折服。不仅如此,由于对当代题材与内容的切入给观者精神上也形成全面的张力,心灵受到强烈的震颤!冷军的"写生"被作为是保证画面信息来源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可靠性以及激发行动的表现方式,在作画时他往往要逼近对象,扫描式的寻找、体会每个所需要的细节,局部深入,整体观照,加求画面充分,细节与整体效果的完美统一。
不择手段是油画家冷军技术中的法宝,凡是适合表现的,任何手段都是好手段。诸如:木纹做旧,模拟物质表面质地生成的过程等,都可被视为对技术的新认识与理解。其结果也就有别与他人。2007年,冷军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画了一幅震惊中国美术史的肖像画《小罗》,这幅作品在文化部主办的第四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中获得画院奖。该作品真正达到了“细腻而不腻,逼真儿非真”的大师水准。作品估价1500万至2500万元,最终以3136万被场内后排一位女藏家收入囊中,刷新了艺术家本人作品拍卖纪录
7.给一个画家的简介
莫奈简介:
莫奈(1840~1926),法国画家。印象画派的创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名称即由他的《日出印象》一画而来。生于巴黎。初从布丹学习,并受容金和柯罗的影响;后转向外光的描写,马奈和透纳的作品给了他很大的启发。莫奈的创作目的主要是探索表现大自然的方法,记录下瞬间的感觉印象和他所看到的充满生命力和运动的东西。曾长期探索光色与空气的表现效果;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连续作多幅描绘,从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抒发瞬间的感受。不注重对象的明晰的立体的形状。主要作品有《草地上的午餐》、《圣阿德列斯的阳台》、《花园里的女人们》、《日出印象》、《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干草垛》和组画《睡莲》等。
8.油画家,张丹青简介
纠正一下,你说的这个油画家叫陈丹青。
我给你发一个百度链接你看一下吧。/subview/16269/9296179.htm?fr=aladdin&ref=wise&ssid=0&from=2001a&uid=0&pu=usm@0,sz@1321_1003,ta@utouch_2_4.1_1_10.2&bd_page_type=1&baiduid=&tj=Xv_1_0_10_title。
9.介绍几个法国知名油画家
世界著名法国油画家—高更 :
简化了的巨大形状,均匀单一的色彩,分割主义,无阴影的光,素描与颜色的抽象化,超脱自然,这就是高更所发现和创立的艺术。但是他的这种幻想和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处处走投无路,于是在1891年2月23日他拍卖了30幅作品得到一笔收入,于4月4日乘船前往塔希提岛,历经幸福与磨难,画了不少画后又回到法国。
在1893年11月举办了他的《塔希提人》(Tahiti)画展,结果是彻底失败,在物质上收入是零。而他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迎得了一些崇拜者。巴黎文明人的嘲弄又使他返回塔希提岛。这样,便有了今天广为人知的脱去了文明的衣服,独身一人赤裸裸地置身于伟大的自然之中的高更的传说。病魔和家庭丧女的不幸使他想到自杀,得救后画了一幅传世杰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尔后又移居马克萨斯群岛法都——伊瓦,于1903年5月8日辞世。
克劳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 1840年生于巴黎,5岁时随全家移居到法国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勒阿弗尔(Le Havre)。
莫奈的绘画作品,确实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瞬间印象。与德加热衷于室内光线不同,莫奈的作品主要产生于户外。他对空气和水的反射、光线的衍射、各种物体的闪光等有着刻意的敏锐。1874年莫奈甚至把一艘小船改装成画室,在水面上直接捕捉雾气朦胧的光色体验。他的作品,不管是早期的《拉·格鲁内埃尔之浴》(1869年)、《圣雷扎车站》(1877年),或是后期的《滑铁卢桥》(1903年)、《睡莲》(1905年),乃至晚年创作的《吉维尼玫瑰小路》(1920年)等作品,都表现出他对光和质感的终其一生的兴趣。莫奈参加了印象派从1874年至1886年的历届画展,并作为代表人物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居斯塔夫·库尔贝:
(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国画家,写实主义美术的代表。
由于革命思想家普鲁东和诗人波特莱尔的影响,库尔贝在1848年就积极投身法国社会的革命运动。1855年木板枷画展的反传统精神,使他赢得了一大批激进的青年画家的拥戴。1872年,库尔贝又投身伟大的巴黎公社运动,担任公社委员和美术家联合会主席,热情为公社绘制旗帜、徽章和各种宣传品。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被捕入狱,在狱中所画的《戴贝雷帽系红领带的库尔贝》,表现了他这个时期的革命风貌。1873年,经友人保释,库尔贝出狱,随即流亡瑞士,1877年12月31日在瑞士的洛桑逝世。
让·弗朗索瓦·米勒:
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
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 。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 和《晚祷》 等名作。
雷诺阿: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 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雷诺阿一生都坚持户外写生与创作,共留了6000多幅充满光与影的嬉戏的户外作品。
图片为: 莫奈【睡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