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用梵文怎么写
佛 fó 是梵文 बुद्ध (buddha)的音译 。
音译,“佛陀”的简称。意译为“觉者”、“知者”、“觉”。“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 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不过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汉语中已经有这个字, 佛 fú 古同“拂”,违背,违反。也用于“仿佛”一词。 佛 bì 古同“弼”,辅弼。 佛 bó 古同“勃”,兴起。
2.释迦牟尼用梵文怎么写
请一楼不要胡说。印度考古文献材料何其多也,研究传统何其久也,什么叫“原始梵文已经失传”?梵文本来就是用字母拼出来的,什么叫做现在的梵文是用字母拼出来的?梵文传统波你尼语法沿习至今不绝,失传什么东西?即使你说欧洲语言学家用新方法去研究梵文,那也是德国人开的先河,谁说是英国人?
“释迦牟尼”天城体写作शाक्यमुनि。
至于说古代梵文字体,请问您是要哪一种?天城体本身在古代就有。古代还有婆罗迷字体、佉卢体、兰札体、南弟成体,等等。
当然,中国人和日本人用毛笔抄成的变了形的所谓的“悉昙体”,也可以算是一种古代字体。请大家千万不要迷信所谓悉昙体是古代纯正梵文的说法。
字体是符号。就像同样的中文可以用楷、行、草、隶来写一样,同样的梵文也可用多种字体来写。梵文天城体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最工整、最精确、最美观的字体,也被印度联邦法定用同时于拼写印地语。
3.释迦摩尼佛主的经历
释迦摩尼佛祖出家前名乔达摩·悉达多,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是释迦族人,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太子是从摩耶夫人的腋下生出的,太子刚生下来就能自己行走7步。太子每走一步,他的脚下就涌现出一朵莲花。并且太子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大声宣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的“我”是众生的意思,不是特指。摩耶夫人在生下太子后不久就去世了,但她是转生到了天上,成了一个天主。地藏菩萨本愿经里有说佛祖上忉利天宫为他母亲说法的事情。太子出生前有相士说这个孩子要么出家成圣,要么成为统一各方的君王。..国王为了避免太子出家的事情发生,对太子百般的能爱,把最好的都给了这个儿子,想以次拴住太子的心,但是有一天太子出游发现一个在路边死去的老者,顿时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这虚妄的快乐,所以后来还是出家了。.最初的年岁,佛祖也有跟随着那些早以出家的人一起修行,但是始终不能正道,最后在菩提树下佛祖放下之前所修的一些,顿悟成佛。
阿弥陀佛的梵文:
以上我写的太简略了,LZ可以找找相关的完整的故事来看看。
4.南无阿弥陀佛梵文怎么写
梵文写法:णमो अमिताभ 或者 Namas Amitābhā
Namo”mitābhāya buddhāya又,Namo”mitayus buddhāya,又作南无阿弥陀佛陀耶,译曰归命无量光觉,无量寿觉。归命于无量寿觉及无量光觉也。
“南无”,是梵文णमो(或नमो,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三宝等。“阿弥陀佛 [8] ”,是梵文अमिताभ(Amitābhā)的音译,密教称甘露王,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为“接引佛”,意译为“无量寿佛”、“无量光佛”。《阿弥陀经》称,信徒只要一心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并深信不疑,死后就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扩展资料:
净土门称之为六字名号。归命者,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即众生之信心也。无量寿觉或无量光觉者,佛助一切众生行体成就也。盖众生之信心与阿弥陀佛助众生之行体皆具足于此六字内。此谓机法一体之南无阿弥陀佛也。真言之口传以此名号为陀罗尼,为金刚界五佛。
另梵本阿弥陀经谓,阿弥陀有无量寿(梵amita^yus ,音译作阿弥多廋遮)、无量光(梵amita^bha ,音译作阿弥多婆)二义,玄奘译之称赞净土经亦准此区分;然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均译为‘阿弥陀’而不别之,又支娄迦谶、支谦、慈贤等历代译经家亦然。
此外,深励之阿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南无阿弥陀佛
5.“万物是轮回的”用梵语怎么写
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
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
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
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
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
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
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
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
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
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
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
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
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供敞垛缎艹等讹劝番滑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五.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
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六.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
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七.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
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
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详情如下: 八.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
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
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
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
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如以上所说,十二因缘包括过去因缘(无明与行二支),现在苦果(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现在因缘(爱、取、有等三支),未来苦果(生、老死等二支)。是为双重因果,此为佛陀说明吾人生死相续的一种铁则。
2011/8/6 12:45:46。
6.佛教书籍和音乐都是梵语写的,请问怎么样能读懂
佛教的书籍现在大多是汉语。
有古文,也有白话文。 可以根本自己的能力选择经典。
/ 般若文海 著名的佛教经典。及注释 佛教咒语也是音译成汉字。
网上都能搜索到带字幕的咒语。跟着念诵功德利益具足。
每一个咒语的利益都能在网上找到。 咒语让我们的心清净。
通过禅定开发智慧。 /music/music3.htm 佛经经典咒语下载 佛法是智慧之学。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佛经翻译里的五不翻 最早提及译音之必要并订立原则者是唐僧玄奘。
他总结多年翻译佛经的经验,建立了"五不翻", 指导译坛众多佛教学者集体译经。 他说的"不翻"并不是不翻译,而是"不意译"。
他认为在以下五种情况下要译音: 1)秘密故(也就是佛教的秘密,如咒语,要译音) 所以唐僧的紧箍咒若译成了汉语还是白搭。不学梵语,就想拿住孙悟空?非得用那拗口饶舌、难为发音、贴近原文的声音才能生效。
难怪无论你说"芝麻,开门!"还是"Sesame,open!"都不管用。那原本是阿拉伯魔法,不学人家的语言,就是不灵。
2)含多义故(不是指一词多义,而是指需要长篇大论解释的概念,应先译音,再讲解普及) 比如将梵语bhagavat译音为薄枷梵。原词虽指佛陀,还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义,光说佛陀,不足以表达其世尊。
同理,功夫的英译现在是Kongfu,以别於martial art,方显出功夫之"耗时、耗力、守元、固本"等要义。 3)此无故(中国没有的东西) 与其它四类相比,此类不同之处大概是指我们没有的具体事物和人名地名,也是下文要详加讨论的一类。
此不赘述。 4)顺古故(既已有的译音,不再重译) 在唐僧译经之前,梵语已经译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意为能够觉知佛教的一切真理,并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
但这个词实在太长,虽然唐僧沿用了,后来还是被简化为阿耨菩提。现代的典型例子是莫斯科,这是根据英语发音翻译的。
虽然俄语念作莫斯科瓦,但由於中国人已经习惯了莫斯科,现在仍然顺古。 5)生善效(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者,要译音) 梵语Prajna的意思和智慧差不多,但佛教徒认为它和一般智慧不同,认为它是直接了解一切事物本质的特殊智慧。
我等不信佛者,大概体会不到,无法苟同。不管怎样,既然译者认为不同,就译音为般若,让和尚、尼姑和居士们潜心揣摩这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力。
"推拿"现在译音为Tuina,也许可以算作此类译音的现代范例。以前推拿曾译作massage,不仅贬低了这种疗法,还容易和性行业混淆,难怪保险 公司不肯纳入承保范围;而chiropractic therapy(脊椎按摩疗法)另有一套理论,虽有相似的手法,亦有格格不入之处。
其间差异,让常人看来,远大过智慧和般若的差别。 唐僧订立的这五条法则指导译音上千年。
很多中国原来没有的概念,始於译音,通过讲解,逐渐普及,终於化入中文。久之,我们甚至不知道它们原来是外来语。
比如:"万劫不复"这一成语里的劫字,就是从"劫波"缩略来的,而劫波是梵语kalpa的译音,这是个极为久远的时间单位。古代印度人认为,梵天,即众生之 父、婆罗门教的主神,他一个白天就是一劫,等於人间43亿2千万年(另一说等於432万年)。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及"洞中方数日,世上几千年"等说法都来自佛教这一观念,但是比例小多了。古代其他民族皆没有"劫"这麽大的数词和概念,这与印度人喜爱思考远在天边的事物和事物的本质有关。
佛教还认为,劫有 "成"、"住"、"坏"、"空"四个时期。到"坏劫"时有水、风、火三灾,要烧毁一切,然后重创一切。
所以"劫"又引申为巨大的灾难,遂有劫难、浩劫等词汇。中国人还创造性地运用"劫波"的概念,有了成语"劫后馀波"。
上中学时,老师在解释此成语时糊弄我们说,劫道也有在水上干的,如混江龙李俊的勾当。多年后我才知道此"劫"与劫道毫无关系。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