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简介怎么写
1、学校简介:
XX小学始建于XX年,原校址位于XX, X年X月正式迁至X,新学校占地X平方米、建筑面积X平方米,现有XX个教学班,XX名学生,教师XX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X人,一级教师X人。大学本科学历X人,专科学历X人,中师学历X人。
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质量强校、全面育人、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以“博闻、广识、超越、奋进”为校训,将“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根本,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贯彻学校工作的始终。开展经典诵读、演讲比赛、国旗下系列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等,寓德育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浓浓书香充满校园,文明礼仪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学校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科研兴校方面,积极推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齐心合力、勇于创新”鼓舞着师生不断进步,学校各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学校希望能夯实各方面基础,在素质教育之路上踏实、坚定地前行,渴望能以现代的、新锐的形象呈现小学的风貌。
2、”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
2.聿怀中学的学校简史
1877年,英国传教士汲约翰筹建校舍一座于张园前之长老会围墙内,可容学生数十人。校舍落成,即行开办。校长一职,由汲约翰博士兼摄。此即聿怀中学之前身。
1879年,聿怀聘白威廉先生专任校长,学校虽学额无多,设备简单,然已树岭东设立学校之先声。迨1913年,乃另择校址于汕头市崎碌吴家祠后,购地二十余亩,建筑新校舍一座,可容学生六七十人。当时汕市之中学,鲜有可与伦比者。1915年,新校舍落成,即行迁入。是后得侯乙初、吴国维两位贤牧之助,校务发达,造就益多。1919年,因环境及教会政策关系,聿怀归并于汕头华英学校。1925年,华英因故停办。于是中华基督教会汕头区会,遂通过恢复聿怀中学之议案。并举派校董十三人,组织校董会,筹划进行。1929年秋,聿怀中学遂告复活,委任陈泽霖为校长。1932年,初中部奉准立案。1933年,奉准开办高中师范科。1934年,奉准改办高中师范科为普通高级中学。1935年6月,高中奉准立案。1937年秋,抗战爆发,陈泽霖校长带领师生内迁揭西五经富,以坚毅卓绝,无畏无惧的气概坚持办学。该校之教职员,虽聚处穷乡僻壤之五经富,无论生活之如何压迫,其教育之职志,始终不渝。勤勤恳恳,夙夜匪懈。1945年秋,倭寇投降,国土重光,该校即迁回汕头复课,暂假外马路花园内西教士住宅贝理学院淑德女学及男女医院为临时校舍。1946年7月,陈泽霖校长赴美留学,乃聘任卓效良 先生为代理校长。卓校长经一暑期之努力,始于是年九月迁回原址上课。在学学生,为数一千一百余名,教职员逾六十人。而二年来高中毕业生升学者,亦达六七十人。校誉日隆,社会共识,培育出包括专家、院士、将军等在内的大批人才。 1953年,聿怀更名为“汕头市第三中学”。自此,虽经历任校长呕血奋争,但因其教会学校的前身,而每每成为整治的重点,元气与日俱衰。
1985年2月2日,学校召开了有历任校长陈仲豪、陈衍之、张思明、陈鹤鸣、廖烈南等参加的征询会,会上大家一致赞同恢复校名,遂上书市教育局、市政府,得到时任教育局长黄海同志支持。同年3月16日汕头市政府下文同意恢复聿怀校名,并由时任市委常委的陈厚实同志亲自在全校师生员工大会上宣布这一决定。自此,三中成为历史,聿怀翻开了她新的一页。
恢复校名后,在杨子权校长的带领下,聿怀乘势而上,高举“和衷共济,光大聿怀”的旗帜。对内,把聿怀的教育教学发展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摆到议事日程,一心一意抓教学,全力以赴打造校风;对外,广泛联络聿怀(三中)海内外校友,得袁经纶、陈有汉等诸位校友襄助,经十余年栉风沐雨之艰苦奋斗,先后建成初中教学楼、高中教学楼、陈有汉科学馆、有汉楼、有汉文化中心诸楼校舍,而于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等亦日趋完备,遂于1994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嗣后,聿怀着力内涵发展,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位居潮汕前列,以校风和教育加工功能强名著粤东。初中部更长期执汕市各校之牛耳。
1999年,郑林坤校长继任,秉聿怀传统,扬先贤宏志,高扬“崇尚科学,追求创新”之旗帜,着力打造“品牌聿怀、和谐聿怀、人文聿怀、精致聿怀”,信息化遍及校园,建成汕头市第一所实现新“三机一幕”进每一间课室、办公室之学校,信息化特色卓现,乃于2000年被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因应学校规模化发展之需要,学校实施初、高中分离,创办聿怀初级中学。至此,聿怀发展为包含聿怀初级中学、聿怀中学两个学校84个教学班,名师荟萃,学生近5000人的“大聿怀”。而聿怀高中教育之质量亦突飞猛进,连年稳居全市“五虎将”行列,成为潮汕学子梦寐以求之学苑明珠。学校之独特的教育精神——聿怀精神也初步形成。2006年,为谋新发展,聿怀申报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可以想见,未来的聿怀,必将更加绚丽多彩,未来的聿怀,必将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3.南阳市第八中学的学校简史
南阳市八中位于南阳市西郊,古宛四大名镇之一的潦河镇,北临南邓公路,校北不远处为12路公交车的终点站。
学校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属于南阳市示范性高中。1948年秋创办,1949年2月开始招生。
其前身仅为占地15亩的中心小学,房舍陈旧简陋,年久失修,仅经过简单修葺而投入使用。招生之始,同时招收一二年级各两个班。
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新中国的主人公思想激发师生焕发出极大的工作学习各级性。教师严谨治学,勤奋工作;学生刻苦读书,努力拼搏。
50年代初,学校借鉴苏联的教学经验,改变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知识传授,提倡“五爱”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1954年,学校注重教改,教学研究蔚然成风,教学方法明显改进,教学质量步步提高。
这期间,课外活动广泛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化,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的旺盛活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开展社会政治运动的宣传工作。
1957年底,反“右派”斗争扩大化,部分教师被打成“右派”,扰乱了教师队伍,重挫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1958年的“**”,师生大炼钢铁,淘铁沙,劳动代替了教学,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59年秋全国遇上“三年经济困难”,生活极度困苦,然而学校在“左”的思想的下,上“**”课,搞所谓“满班红”、“全百分”,过多地参加社会劳动,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教育与教学质量继续受损。1963年中央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恢复。
教学与生产劳动协调发展。学校领导认真落实上级政策,务实肯干,全体教师广泛开展教研活动,深钻教材,把握重点,深入浅出,精讲多练。
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学英雄活动。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学校的教学成绩突出,升学人数逐年增加,社会影响越来越大。1966年“**”爆发,学校工作顿时陷入瘫痪。
教师参加县里75天“**”训练班,学生参加“**”组织。所谓的“无产阶级司令部”、“**思想战斗队”纷纷建立。
年底,师生开始搞所谓的“革命”的全国性大串联。学校的教学工作――时间无从谈起。
1967年,学校成立了“二七”、“河造总”、“摧资”多个山头组织。文攻武卫,武斗冲突不断。
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学生横遭批斗、殴打。学校一时间乌烟瘴气。
下半年,虽然上级提出“复课闹革命”,但由于造反派头头的黄加破坏,“复课闹革命”最终无法实现。教学工作严重受损。
无休止的打斗,不知其期。1968年,抛出“候王建议”,大部教师返回原籍,骨干教师大部分离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学校教学。
1969,学校成立“革委会”,“贫下中农**思想宣传队”进驻学校,因大老粗领导管理学校;教师是臭老九,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对象,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学校中教学为中心被否定。
“开门办学”被大肆鼓吹,提倡“学工”、“学农”,教学工作弃这不顾。无止的生产劳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致使教育质量一落千丈。
1973年,**做出了纠“左”的种种努力,教学工作刚刚趋于规范,但很快就被“四人帮”诬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学校重新陷入欲教不能、欲学学不成的反常局面。批判“智育第一”的声浪,一时甚嚣尘上。
此时“四人帮”利用张铁生这位所谓“反潮流英雄”、“马振扶事件”以及所谓的“朝农经验”大做文章。“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怃用论”种种奇谈怪论泛滥成灾。
校领导虽然排除干扰,维持教学稳定,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之势来势凶猛,无法阻挡。办工厂,办农场,学校完成了工厂、农场,学工学农替代了教学。
学校中以教学为中心难以实现,教师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十年,各行各业均受重创,教育这块阵地更是重灾区。
此事教育的悲哀,亦是国家、民族的不幸。1976年,一举粉碎“四人帮”,终于迎来了教育的大好春天。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十一屇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彻底推翻了“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平反了冤假错案,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开始出现,极大地激发了师生教书学习的积极性。学校乘时代春风,加强领导,建全制度,整个工作调整到以教学为中心上来,抓教师队伍的充实、调整、管理;把好生源质量关,改进了招生考试办法。
教师团结,刻苦钻研,教风正,学风浓,教学成绩迅速上升。1977-1981年高考中升学率均在南阳县乃至南阳地区前列,赢得了上级领导与各界的好评。
1981年被上级定为南阳县重点高中,1983年被定为南阳地区重点高中。1981年后,学校在新一层领导班子的领导下,进一步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为中心,狠抓德育不放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抓领导班子建设,调整教师队伍,常抓教职工的暖人心工程,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健康发展。
1982年,南阳县调整布局,学校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
4.对学校发展意见和建议怎么写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sunshengfa
对章田寺小学多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的文体活动,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举办一些周末培训班,发展学生的特长。 老师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多开展各种安全纪律教育活动 不乱订书刊,不乱收费,收费制度应透明。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因材施教,不要歧视差生。 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加强管理。 教师应多做耐心教育,多表扬学生,少用打骂威胁。 注意食堂卫生,特别不应该一边拿包子一边收钱数钱。 优化育人环境,排除社会不良青年到校扰乱。 上课时间早,放学时间晚,注意学生的安全。 教师要多关心体贴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有部分学生在路上违反群众纪律。 家庭作业要少而精。 教师要注意身心健康。 多组织军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能力。 让学生多实践学到的知识。 希望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展示才艺的窗口和舞台,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丰富一些,激发学习潜力和动力。 建立所有老师和家长及学校的联系方式簿,便于学校老师家长的联系。 在严格管理严谨治学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每个老师都多用多媒体上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成绩不好的同学学校能否成立一个辅导班,利用课余时间把这些孩子组织起来进行强化辅导。 号召学生用英语交谈提高口语能力。 是否可以把图书室对学生开放。 尽早解决借读费问题。 上、放学时间,让我们家长不太明确;上、
5.洪湖市第二中学的学校简史
50-60年代洪湖市第二中学为全日制高级中学,始建于1956年4月。
在“戴帽脱靴”方针指导下,洪湖县教育局委派夏克文到峰口解放街峰口小学北侧创办“洪湖县第二中学”,同年9月招收初中一年级学生4个班共200人,学校下设教导处、总务处和洪湖县第二中学小学部(原峰口小学),夏克文任副校长(未设正职),同年12月与峰口卫生院、峰口农机厂建立联合党支部。1957年底,根据荆州专员公署文教局[1957]教中字第1907号“关于小学戴帽的中学分设问题的意见”,洪湖县第二中学与峰口小学分开,成为一所正规的全日制初级中学。
1958年7月,学校建立党支部,殷德辉任书记。1958年9月学校扩招4个初中班,在校学生总数达600人,殷德辉任校长,张绪炎,夏克文任副校长,学校组织机构是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1961年秋开始办高中,招收高中一年级两个班共90人,殷德辉任校长,夏克文任副校长。从此,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
**开始后,“洪湖县第二中学”更名为“洪湖县抗大中学”,余应选任书记,张钦贤任校长。1967年7月“**造反司令部”在学校成立,同时接管学校,改“洪湖县抗大中学”为“洪湖县新二中”。
1968年9月,学校成立革命委员会,金观山(学生)任革委会主任,王俊文任副主任。1969年10月,张钦贤任革委会主任。
70-80年代1970年4月,“洪湖县新二中”下放到峰口区,改名为“洪湖县峰口区中学”,只招高中生,从此,学校成了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1975年撤区并社后,“洪湖县峰口区中学”更名为“峰口公社第一中学”。
1978年3月,学校又恢复“洪湖县第二中学”的名称,同年4月,荆州地区教育局行文将“洪湖县第二中学”定为县重点中学,黎明任书记兼校长,许世一、刘学兵、张绪炎为副校长。1979年3月,由颜泽善接任校长兼书记,主持学校工作。
1983年4月,由许世一接任校长兼书记;1984年8月,学校明确定为副局级。1985年3月,许世一同志调峰口教委工作,魏指正同志任校长,张鹏生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1987年5月,张鹏生同志调县成人中专工作,许世一同志调回洪湖二中主持学校工作。1988年,洪湖县改市,“洪湖县第二中学”改为“洪湖市第二中学”。
90年代1990年1月学校实行校长选举制,通过群众选举,报上级党委批准,组成了由郭金祥任校长,陈月明任任副校长,魏指正为书记的新领导班子。1991年7月,郭金祥调任洪湖市第一中学校长后,先后由陈月明、张文焕、李从希、戴五湖任校长,秦忠新、戴五湖、何云华先后任书记,学校开始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95年12月13日,学校党组织由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21世纪2002年,戴五湖同志调任洪湖市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时任副校长的倪国良同志接任校长,何云华同志任书记。
2006年8月,倪国良同志调任洪湖市职业培训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2009年3月原党委书记彭德茂同志兼任校长。
步入新世纪的洪湖二中,抓住高中大发展的机遇,发愤图强,争先进位,使洪湖二中步入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6.广水市第一高级中学的学校简史
湖北省广水市第一中学(简称广水市一中)自1943年开办迄今,经过初创、发展、动乱、振兴四个阶段,历尽艰难曲折,终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咱,成为一所教学设施配套,教风学风优良,教育质量较高的重点高中。
1943-1949年1943年,应山县长谢浩为抵制日寇奴化教育,从枣阳县立中学请回应山人柯烈悟任校长,办起应山县立中学,是为广水市一中前身。校址同县政府一起,设在浆溪店尹家塆。
教员有方指南、何康宇、王荫周、毛信候、兰紫春、梅日晖等。学生约150人,编成二个初中班,一个简师班。
校舍为土墙茅屋,白天作教室,晚间作学生寝室。课桌凳等各项设备十分简陋。
1944年秋,扩招初中、简师班各一,由于人数增加,学校迁至李家塆。1945年新四军进攻吴店,县政府逃往专署所在地随县澴潭镇,学校亦迁往澴潭。
日本投降后,方返回应山城关。校舍计80余间。
原有学生加上接收改造日伪中学的学生,计466人,编为四个初中班,五个简师班。教职工38人,设教务、训育、事务三处。
开设课程有公民、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英语、博物、地方自治、童子军训练、劳作等;简师另凤教育心理、教育概论、教法及统计、教育测验及统计、图画、音乐等科。1946年,正当师生满怀抗战胜得喜悦心情,致力教学之际,县长陈汉雄一伙贪污中饱,鲸吞不款,拖欠教员薪金达半年之久,校方多次交涉无效。
在全国人民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影响下,6月中旬教师开始罢教,学生旋即支持。6月17日,二百多名学生涌至县政府请愿,并迫使主任秘书龚耀南戴高帽游街示众。
沿途学生高呼“打倒陈汉雄”、“打倒贪官污吏”等口号,全城人民为之鼓舞。为避反动官吏报复迫害,校长柯烈悟出逃。
至7月9日,陈汉雄被地方势力斗败,被控撤职,押省查办,柯烈悟方返校继续任职,一场轩然大波遂告平息。1947——1948年,内战火起,战事频仍,学校又随县政府移至广水丁家塆,借民房五间,十个班学生分上下午轮流上课。
1949年3月,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国民党县政府如鸟兽散,校长及大部分教职工也各自逃离。学校初创六年中,校长、教师虽有办学之志,学生虽有求学之心,然由于国民党政权腐败,官贪吏恶,致使学校六年之中,五迁校址,人心浮动,校无宁日,最后,随旧政府的解体而解体,亦属历史之必然。
1949-1966年1949年3月,应山解放,原教务主任方指南携带校印,返回城关,请示中共应山县委书记余英。县委即派陈贤璋为校长,出示通告,召回学生复课。
从此,应山县又回到人民怀抱。新生的县中学生牢牢抓住师生思想建设这一根本环节,着力清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影响。
第一步是整顿校风校纪。县委指示公安局依法逮捕三名**女同学的流氓学生,学校抓住正反典型,予以引导,学校纪律迅速走上正轨。
在增派十二名教职员的同时,学校、县教育科两次举行校政测验,征求师生意见,加强民主管校。紧接着,结合社会斗争实际,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
1950年寒假期间,组织教师到孝感参加地区集训,交待个人历史,清理“变天”思想;4月,全校师生参加城镇斗争恶霸地主汪福舟大会;暑假,又组织去孝感学习,进行反帝反封建教育;开学后,师生在全县巡回演出歌剧《白毛女》。思想政治教育使生阶段觉悟迅速提高。
从1950年秋季起,学校向工农开门,入学新生90%以上为工农子女。是年12月,开展抗美援朝教育,向经源、徐世炳等十几名学生报名参军赴朝作战。
向经源在人民解放军大熔炉中锻炼成长,现为人民解放军少将、辽宁省军区司令员。不久,一批同学报名参干,为国家建设增加了新鲜血液。
1951——1952年,继续进行抗美援朝教育、“三反”教育,学习宣传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组织部分教师到云台乡参加土改复查。1953年全体教师赴省参加思想改造思想。
在省委直接领导下,批判亲美、崇美、恐美错误观点,划清敌我界线,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从1953年开始,学校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遵照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认真执行《中学暂行规程》,把教学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全面落实教学计划,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教育。
经过几年努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1954年,毕业生178人中有163人升入高中和各类中专,10人参加革命工作。
1953年,教育事业发展,应山县创立二、三、四中,学校更名为湖北省应山县第一中学。1957——1958年,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在抓紧教学的同时,办工厂、炼钢铁、开荒种地,由于教学与生产劳动结合较好,1958年,学校被评为勤工俭学红旗单位,获团中央奖旗一面;学校余世祥被评为勤工俭学红旗青年,出席全国第二次工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1955——1958年,年年新建校舍,计教室39间,学生厨房9间,教师宿舍22间,其他用房18间。图书、实验及体育设备也相应增加。
1958年学校增设三个高中班,改为完全中学,并被确定为全省108所重点中学之一。1958年开展的整风反右运动。
7.新田县第一中学的学校简史
新田一中的前身系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始创于1926年,后曾更名新田县立乡村师校,1941年上期,迁入县立高等小学,即现龙泉一小内。
学校隶属省教育厅管辖,学制三年,主要为本县培养小学师资,共开办15个班,435人毕业。1944年春县师校附设初中部,1944年下期,时局动荡,学校迁至敦义乡(现石羊镇)景仙寺开学,1945年上期,搬回城内原址开学。
时现一中校址举办云梯中学,校名蕴“青云有路志为梯”之意,由县师指导。至1949年上期,两校址共招收28个初中班,1215名学生毕业生。
1949年10月,新田解放。县师校改为新田县立中学,分设初中、简师二部。
1949年12月,学校由县人民政府接管,并接收私立南七中学学生。1950年上期,原简师二个班并入了省立七师(即零陵师范),学校改称新田县立初级中学。
解放后首任校长刘崇芙。1951年下期,学校重设简易师范部,校址分三部:一部校本部,为初中教学区,全部迁至原云梯中学内,即现校址;二部为宿留原县师校址;三部为简师部,借用城内濂溪小学,即老三完小。
1952年下期,学校改称湖南省新田初级中学。1953年春,简师部一、二班110人并入郴州师范,该部所借校址濂溪小学即归县接管。
1956年校本部扩建,县师校址移交给龙泉一小,至此,校址三部合为一处(现校址内),拓宽校园,加强建设,改善条件。以后再未异迁。
1958年下期始办高中,学校成为完全中学,定名为湖南省新田第一中学。1959年3月,新田并入桂阳县,学校改名为桂阳第四中学。
1961年7月恢复新田县建制,学校仍称湖南省新田第一中学。1969年,学校下放城关镇公社管辖,改称新田县城关镇公社中学。
1970年7月,新田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学校收为县属单位,称新田县中学。在此后的发展中,学校面积不断扩大,1972年建筑面积增至8048平方米,为解放前的近四倍。
这一时期,共招初中83个班,4594名初中学生毕业;招高中135个班,10042名高中学生毕业。学 校 老 北 校 门 校 长:龙石佑党总支书记:胡玉明副 校 长: 郑冬艳、何日生、宋艾德、陈主安工 会 主 席: 肖石安办公室成员办公室主任: 黄 威副 主 任: 彭利林 、陈 钰 成 员: 罗正文 、何月平、赵 雪教务处:主任:黄中福 副主任:廖茂顺、曹雄英成员:刘德元、骆天文、郑艾庄、蒋先玲、黄亚新、彭小妹、肖美菊、郭海英、杨秀清、王应堂政教处: 主任:何军雄 副主任:刘贵军、谢顺军成员:廖智权、欧邦县、黄灶秀、杨玉、周群星、匡南鸿、黄继坤、白九姣、欧江辉、王芬、石松总务处:主任:陈石友 副主任:罗方亮、雷建军成员:李隆昌、李利平、周小俊、蒋元发、叶铁富、刘丽华、唐智彪、廖解军、李气锋、欧邦县、蒋清和、石松、郑明生、白九姣工会:工会 主席:肖石安 工会副主席:陈常红工会委员:何军雄、邓娜、雷浩、李利平、谢华梅妇委会:主任:邓娜 2005-2006 届 学生会:主 席:罗亚东 副 主 席:王 鹏 袁 笑学习部长:郑冠群 田 净生活部长:胡 佩蒋文欢卫生部长:刘 雨杨丽红体育部长:谢铭龙 陈 凯 温盛忠文娱部长:陈晔娜 谢高袅治安部长:刘江豪 雷远通宿管部长:(男)刘华楠 谢铭龙 (女)骆小连 刘雪姣 付 珊2005~2006团委会成员:团 委 会 成 员书 记:肖石安 副 书 记:谢训军李建英陈琴组织委员:袁付芳陈丽芳宣传委员:王 曾刘斐然乐曲 郑雯辉学习委员:陈文萱 周小芬纪律委员:陈 飞 陈怡颖罗欢卫生委员:刘华耀雷振华体育委员:刘建平龙翔斌文娱委员:罗 欢 陈 鹏 秦丹丹 书 记:谢训军组织委员:黄 强宣传委员:王曾少 先 队 大 队大 队 长:徐浩副大队长:郑一2008—2009学年度团委会、学生会:团委会书 记:何军雄副 书 记:刘 庆、肖成霞、邓美勤组织委员:彭荣辉、卓君玲、陆婉瑶、蒋依玲宣传委员:何 群、李 甜、郑芳芳、李 倩学习委员:邓 佳、尹龄颖纪律委员:何 盛、邝艳娟、刘 祥卫生委员:黄 洁、郑杨东体育委员:邱玮玮、陈煦旸文娱委员:何林涛、芦雪风广播电台台长:陈娅娟学生会主 席:: 汪 俊副 主 席:李志宇、邓子安学习部长:黄豆豆、刘 畅、刘道德生活部长:杨联珍、刘肖玲治安部长:谭华建、刘 文、叶佳琳、田永兴、王思龙卫生部长:钟 琳、雷 婷体育部长:刘显波、蒋 政文娱部长:肖园园、黄东山宿管部长:男:刘亚兵、胡爱军、肖旭辉 女:陈冬艳、付 珊、刘娟娟、邓美兰、骆秋霞教工团支部书 记:刘 庆、肖成霞组织委员:彭荣辉宣传委员:何 群初中部 高一年级团总支 团总支书记: 欧阳宇璋 王 萍团总支副书记: 肖方骏 宋梅香组 织 委 员: 谢宇琦 曹正龙宣 传 委 员:龙羽仪 谭宝君高二年级团总支 高三年级团总支团总支书记:陈亚辉谢桐旺团总支副书记: 胡 鑫 谢 婷组 织 委 员: 李 蜜 蒋辉灵宣 传 委 员: 杨 珍 周小芬。
8.去了学校历史博的感想怎么写
关于什么的 博物馆
抗战的 还是历史上的古董 还是建校的历史
一般学校的博物馆都是建校历史的,这个也不难
中规中矩 的可以这样写
写学校的发展不容易 当年规模呀 困难呀
然后切入到 国家的发展不容易
然后切入到自己现在的情况 现在面对的事情 再然后 转到自己是国家的花朵,学校的未来光荣
按这个思路会很简单的 呵呵
要是想赌一把的话 那你就把自己融入到当时的历史里
自己编一个当年自己是当时的见证者 自己编写一段那时的故事 主角是自己,写婉约一些的散文 叹人生,叹未来,把自己写悲一些,境遇差一些,然后自己最后又写,现在看到了,遇到了,多么好的生活。
看你自己怎么写的了,呵呵 加油,多动脑筋 会写好的
9.简历校园经历怎么写
其实,HR对你是部长还是主席不感兴趣,他们在意地是你学到了什么东西,以及怎么把培养的能力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校园经历最能体现下面三种能力:
与人沟通的能力
领导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而这三点,是职场通用的软实力。所以,用校园经历体现你的这些能力,一定会被HR青睐。
如何写好校园经历?
1、加入数字
没有数字的简历不是好简历!有数字的经历看起来更真实,数字也让我们可以横向对比,更精确的感受程度和水平。
比如一段社团(打杂)经历,如果把数字加进去,描述为“联系23个参演社团的200多名工作人员,共通知了6次会议,记录会议摘要1万多字,协调排练场地34次”,就清晰地表现出了执行力。
2、叙述有条理
任何一段文字内容的安排顺序,如果不符合人的思维习惯,读起来就会很吃力。下面两种叙述方式是最适合校园经历的:
(1)时间顺序
也可以叫做流程顺序。如果要描述地是一个独立的项目,可以把先做了什么后做了什么依次写出来,交代清楚。
举个栗子:上海大招大学暑期实践团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员
●目标:深入调查退耕还草时如何保证农民的收入不减少
●针对农民设计简单易懂的问卷,并独立走访调查
●与当地政府合作,综合分析相关会议记录和政策资料
●完成长达20页的报告,荣获优秀社会实践报告
(2)逻辑顺序
如果在一个组织中参与了多个项目,或者做了很多彼此关联度不大的事情,可以一句话写一个项目,描述清楚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一件事写清楚,另起一点写下一件事。
举个栗子:上海大招大学大学 “大招”志愿者服务队队长
●组建上海大招大学大学 “大招”志愿者服务队,配备5支分队,与14个社区与单位达成共建协议,吸引注册志愿者共计400余人。
●开展“大招理财计划”系列金融理财知识普及活动,培训理财志愿者70名,主编《理财行动手册》,被评为校精品活动。
●因成功开展“关爱智障儿童”活动,与强生、微软共同被邀请至闵行区“爱心联盟”,2008年被评为闵行区优秀志愿服务队。
3、排版简洁专业
简历上的每一条都加一个●,这个符号可以理解为主语“我”,所以句子就直接以动词开头,不需要再加主语了。
每个●后,都是一个独立的语句,独立地表述一件事情,或者呈现一个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