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康师傅创业历程,谁能告诉我它传奇的经历
网上有篇《康师傅一碗面泡出一个创业灵感》的文章,不知是不是你想要的。网址:
1992年,第一包康师傅方便面上市。
2005年,全世界人每吃掉五包方便面,就有一包是“康师傅”。
从乡村制油小作坊,到年销售额300多亿的,大型食品工业集团,是谁一手创造了“康师傅”的奇迹?
从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商,到集食品、零售、餐饮于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康师傅”走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康师傅”创始人魏应行做客《台商故事》,讲述创业的曲折经历。
……
2.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的品牌故事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挥别二十世纪,我们迈入二十一世纪。
回首“康师傅”走过的十年,那是一场时间与速度的竞赛。从一碗方便面,开始我们在中国的崛起,以及随后的米果、饼干、饮品,人家苦心经营、挣扎百年的事业,“康师傅”人以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短短十年间便收获了累累成果。
翻开“康师傅”的历史,没有传奇动人的故事、没有惊心动魄的乐章、有的只是一场场高潮起伏的惊涛骇浪……我们曾如此坚毅的走过,我们更将无比昂然地面向未来。艰苦创业之路一度使公司在大陆的经营投资陷入困境。
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取得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市场的冷静分析,直到91年底,魏氏兄弟决定投资方便食品。经过多方考察,选中了具有超前服务意识的“天津经济开发区”作为“康师傅”第一个生产基地。
1992年7月18日,在全体员工努力拼搏及开发区政府的大力协助下,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康师傅”第一碗红烧牛肉面在天津开发区诞生了。从此“康师傅”方便面伴随着“香喷喷,好吃看得见”的承诺飞进了千家万户,一时间“康师傅”成为消费者心目中方便美食的代名词。
“康师傅”成长在中国“康师傅”方便面在市场上的成功,更加坚定了顶新在大陆生根发展的决心,于是在天津经济开发区,制面一厂、制面二厂、调理厂相继落成投产,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我们意识到:配套产业的同步发展是产业规模化道路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于是从93年开始,我们以合作经营方式引进台湾专业制造商来大陆投资设厂,先后建成了纸箱厂、PSP碗厂、包膜厂、塑料叉厂等配套服务厂商。
“康师傅”相继在广州、杭州、武汉重庆、西安、沈阳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并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区域化的产销格局。“康师傅”在完善产销体系的同时,其投资领域也不断扩大,从方便食品事业发展到包括糕饼事业、饮品事业等多个事业领域。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面生产企业。如今,“康师傅”系列产品不仅行销中国,并行销至美国、加拿大、新加坡、西欧及俄罗斯等国家。
“康师傅纯净水、绿茶、乌龙茶、方便面、果汁饮料、八宝粥、“3+2”夹心饼干、米饼等产品亦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名列前茅。
3.怎么写故事啊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
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是“张三说”“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
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
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