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粉丝蒸蛏子的做法,粉丝蒸蛏子怎么做好吃,粉丝
用料
主料
粉丝1把
蒜末适量
蛏子200克
辅料
蒸鱼豉油
两勺
小葱
适量
热油
适量
粉丝蒸蛏子的做法
1.
粉丝泡软,蛏子洗干净。
2.
粉丝捞出,铺在盘里。
3.
放上蛏子。
4.
锅里加水,选择电饭煲“蒸煮”功能,启动电饭煲。
5.
.蛏子铺上蒜末,水开后放在蒸屉上。
6.
蒸6分钟后取出,撒上小葱,淋上热油。
2.粉丝蒸蛏子王怎么做好吃
食材明细
蛏子王适量
粉丝适量
蒜蓉适量
小葱适量
老抽适量
咸鲜口味
蒸工艺
半小时耗时
普通难度
蒜蓉粉丝蒸蛏子王的做法步骤
1
朋友从营口带回来的,是不是好大的个啊
2
差不多有13cm
3
先放入清水洗净,养一养,可能有泥沙吐出来
4
泡好的粉丝均匀铺在盘子底部,再把洗净的蛏子王平铺在粉丝上面
5
撒上蒜蓉
6
等锅里的水开了之后,把装有蛏子王的盘子放进去,盖上锅盖,蒸8分钟
7
蒸的同时,把老抽和葱末煸香,然后均匀浇在蛏子王上,大功告成啦。
3.蒸菜毛毛虫的做法,蒸菜毛毛虫怎么做好吃,蒸菜
蒸菜毛毛虫的做法
1.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土桃子树。瞧!就是这个样子滴。
2.这是一种雌雄异体的树木。这是雄花,也就是我们今天蒸制的毛毛虫。看,像毛毛虫吧。
3.这是雌树。它结的果实又叫野杨梅。
4.瞧它的雄花多像毛毛虫。
5.把雄花摘去根部,淘洗干净。
6.锅置火上加入水烧开后,放入毛毛虫淖水。
7.当毛毛虫烫至颜色变成翠绿色时捞出。
8.捞出的毛毛虫再次用水漂洗净其苦涩味。然后用清水泡上2小时,中途换几次水。
9.泡好的毛毛虫捞出挤去水分待用。
10.倒入色拉油拌匀。
11.倒入面粉拌匀。
12.拌好的毛毛虫。
13.锅置火上加入水烧开后铺上笼布,把拌好的毛毛虫到在笼屉上大火蒸20分钟。
14.毛毛虫蒸好后倒入盆中划散晾开,吃时拌上蒜蓉、盐、辣椒油即可。
4.炸肉丸子蒸着吃怎么做
用料:
肉馅、干馒头、干萝卜干或其他干菜、抽、料酒、葱姜、盐、大料、肉汤(没有的话用水)
蒸肉丸子的做法:
1.取肉馅放入生抽、料酒、盐、葱姜末腌制,干菜用水泡发
2.取干馒头去皮揉搓成馒头屑备用
3.将腌制好的肉馅和馒头屑混合后团成一个一个小丸子
4.放入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备用
5.取碗一只将炸好的丸子排列整齐放入碗底,在上面铺上泡发好的萝卜干
6.碗内倒入少许生抽、盐,放入肉汤、葱段、姜片、一颗大料
7.将碗放至笼屉上蒸30分钟后取出晾至不烫手
8.再取一只圆盘扣在碗上,两只手握紧后翻转,打开倒扣的碗即可上桌
5.家长的美食酿皮子作文
酿皮,又称凉皮,是渭河流域居民的传统美食。它因制作简便、主副食兼于一身、味道极美而备受我们家乡所有人的喜爱。
酿皮是它的小名,如农村的孩子小时被家里叫做羊娃、狗剩一样。因此在字典上找不出这个字来,用“酿”字,成了“酿造”;用“穰”也不对,虽然有的书上这样用;“■”字的解释倒是一种面食,但读音对不上,不知是否指这种面皮。假如造一“■”字(读ràng),从食从良,则比较贴切。直到后来上了席面,它才有了一个学名叫凉皮,因为是晾凉了吃的面皮。广东人始闻不知其为何物,尽管你绘声绘色地讲一百遍,他们仍是一头雾水,初见又以为类似当地的河粉。其实不然,凉皮是把面粉加水和成稀稠适中的糊状,舀进一个特制的铁或铜质的形状如锣的容器(陕人俗称“锣锣”)中,使面糊均匀地铺满“锣”底,然后放进沸水中蒸上几分钟,出锅后把“锣锣”在凉水中冰镇一下,再用铲子沿边缘划一圈,两手一揭,便成功了一张薄而筋并因锣底抹过菜油而呈诱人金黄色的凉皮。晾凉后切成一指头宽窄,调上油盐酱醋蒜泥辣椒芝麻酱,再放点焯过的绿豆芽,便是十分可口的美味了。
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凉皮作为佳肴珍馐,只有在待客、过节时
才能吃上。在那样的年代里,谁家如果没有由头、无缘无故地吃上一顿好饭,似乎就是暴殄天物,于心不安,而且那时是越穷越光荣,所以吃好的似乎总是理亏,要关起门来偷偷享受。在我的记忆中,是每当母亲刚刚蒸出几张,还不等晾凉切细调味,我便迫不及待地卷起来,在自家院子里悄悄享受,那种狼吞虎咽的吃相以及母亲怜爱的目光,至今仍记忆犹新。
后来生活渐渐好起来,凉皮在成为寻常百姓家常便饭的同时,也登上大雅之堂,成城里饭馆的一道小吃。菜谱上也有了凉皮的大名。那些专门经营凉皮的小店,调料也增加到十几种,味道更非家庭可比。因此,现在自家蒸凉皮的反而不多了,什么时候想吃,街上去买就行。
在我的生活中,凉皮是与羊肉泡馍、酸汤水饺、灌汤包子、油泼扯面等并列的首选食品之一。可惜到深圳工作后,口福便大打了折扣,这些故乡的家常饭,在这里却要专门去一些陕西餐馆品尝,且味道也难与家乡相比。人的饮食习惯就是如此,对祖辈流传下来的食物的欲望,竟与乡愁一样,也是愈是远离愈是思念。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某一天,下班路上我无意中瞥见一辆单车后驮着一个写着“陕西凉皮”的食品箱,赶忙追了上去,像对暗号一样,用秦腔一问一答,便知真是陕西人的手艺,立马买了二斤,回到住所,调动所有可放的调料,即埋头大嚼。一时,深圳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退避千里,我似乎又坐在了西安那厚厚的城墙根的小吃摊上,满耳朵的乡音。
蓦然,一首童年唱熟但却早已淡忘的儿歌,从我的脑海深处袅袅飘起:
杜鲁门,高鼻子,
想吃中国的酿皮子,
辣子抹了一鼻子,
跑到河里洗鼻子,
青蛙蹬了一蹄子,
跑到医院看鼻子,
医生给了一刀子,
哎呀我的高鼻子。
倏忽间,故乡的土地、村庄、树木、道路,儿时的伙伴,一齐浮现在我的眼前……
儿歌的作者是谁,无从知晓,也许只是一介野老村夫。儿歌反映了冷战时期中国人对美国的心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凉皮在当地人心目中的位置,连美国总统杜鲁门都想吃的东西,肯定是好东西。当然,这番话是现在对这首儿歌的评析。当时我们唱的时候,满脑子只是对凉皮的向往,之所以老是爱唱,是因为这首儿歌朗朗上口,且有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的功效。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蒸东西的zeng子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