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大学活动申请表怎么填
你好,我是中山大学东校区的学生,请问你是指哪里不会填。
申请单位名称是写你们社团,如果不是社团活动就写你们学院。活动名称是你们活动的名字。
主题就是你主要是哪方面的,如社会公益,还是新手讲座,就说一下你们主要干什么的,是否需要预告是指你们是不是要宣传,如摆摊,贴海报之类的,活动场地一般是你们主要在那里办,如果是看望老人就是去某某老人院,宣传方式你只要写地点在哪里就行了,活动流程就是把写一下你们前期,中期,后期的主要工作,简单概括。剩下的就是老师做的了。
其实这个东西基本上没人仔细看,有点字在上面就行了,审批老师就随便看看,一般都会给通过的,除非是你主题本身就有问题。如果你还有不懂可以亲自去团委问学生助理,或者去逸仙时空问问大牛。
这种事情一般比较容易的。
2.中山大学开发了怎样的平台
中山大学在广东高校中率先开学 掌上中大:迎新进入“微时代” 8月21日,中山大学在广东高校中率先开学,本硕博10000多个新鲜“面孔”报到,由此拉开了新一年“开学季”的序幕。
今年,中山大学大打“数字牌”和“方便牌”,微信、网页系统等信息化迎新平台全面上线,新生报到进入“微时代”。 据中山大学校方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山大学目前开发了信息化迎新平台(微信、网页系统),新生在入校前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信息化途径与学校进行交流。
新生暑假作业感受中大文化 与去年一样,新一届的中大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两项暑假作业:“悦读感”与“公益囊”。 今年的阅读书目同样是文言古籍,儒家经典《大学》,多名新生,他们都表示在阅读后写下数百字至上千字不等的读后感。
与去年的国学启蒙典籍《弟子规》相比,不少新生都感觉《大学》更“高大上”一些。物理学院新生小彭说道:“《弟子规》是儿童启蒙读物,道理比较浅显一些。
而《大学》是儒家经典,讲述了更多个人修养与政治理想方面的东西,需要更用心和用更多时间才能读懂。”新生小赖感觉,读《大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慢慢渗透在自己日后的处事中。
而医学院的新生小王则认为,《大学》让自己在假期玩散的心能够慢慢静下来,更能促使自己在学习态度、格物致知以及做人方面都有所提升。 至于另一项作业“公益囊”,体育教育专业的新生小占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做起了游泳助教。
而他的同学小夏,则参加了当地的志愿者组织,不时到福利院、老人院服务,并进行义卖活动。其他新生的答案更加五花八门:到餐厅当服务生,到社区医院打扫卫生,在街道当文明出行志愿者,到图书馆整理书籍,清扫街道,进行垃圾分类…… 医学院的新生小王觉得这些暑假作业都很充实,“上大学前先‘读《大学》’,还提前体验大学生做公益的感觉,比暑假无聊没事做有意义多了。
”。
3.未上大学 先读《大学》
未上大学 先读《大学》中大新生报到时要交读后感广州日报 2014年7月22日 A15版 作者:徐静 中山大学今年新生入校报到时,先要交上一份特殊的暑假作业——读四书中《大学》的感想。
这是中大去年开始面向新生特别推出的“悦”读感项目,去年阅读书目为《弟子规》。 最近,该校下发了新生入学文件,要求新生入学时须向院系辅导员提交“公益囊”和“悦”读感。
公益囊是指暑假期间本人参与公益活动的客观记录;“悦”读感则是指暑假期间本人阅读《大学》的经历和感想。 “我们希望新生暑假别太闲,实践公益,读点书。”
中山大学学生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4.中山大学发生了怎样新的变化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昨同时迎新,东校区简化报到程序令人耳目一新 扫扫二维码,新生报到程序就一清二楚;扫扫二维码,打折机票、话费流量、酸奶赠饮……21日,中山大学新生报到,报到程序简单到“简直可以直接把行李扔进宿舍就行了”,省去了恼人的排队,不少新生都心情大好地闲游校园,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扫!扫!扫!” 新生报到直奔宿舍 21日,中大四个校区同时迎新,而大学城东校区的却与其他校区大不相同,校道上鲜有举着牌子的志愿者,往年新生报到时随处可见的纸壳指引牌也不见了踪影,经常大排长龙的各学院摊位前也几乎没有新生咨询。
一路上,只见新生携着家人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有说有笑地在校园里穿梭,似乎已对校园十分熟悉,根本不需要问路。 新生们报到为何如此淡定?记者跟随资讯管理学院新生小陈体验了一番?? 小陈和家人的车刚在学校附近停稳,事先已有过联系的师姐就热情地迎了上来。
小陈的师姐接过她手上的行李,带着小陈和家人一路轻车熟路向宿舍区走去,很快就找到了小陈的宿舍楼。 另一位志愿者带着小陈的家人先去宿舍放行李,而小陈则在楼下办理入住手续。
从小陈拿出录取通知书到签名拿钥匙,整个过程只花了仅仅一分钟。至此,小陈的报到手续就完成了,堪称史上最快速的入学报到。
而其他资料,之后会有专人负责到各个宿舍收取。 “一对一”提供入学帮助 据了解,中大东校区今年试点学长新生以一对一或一对一间宿舍的形式提供入学帮助。
学长在报到前要联系上所负责的新生,他们负责向新生介绍学校和院系的基本情况、了解新生的基本信息和报到行程安排,主动为新生释疑解惑。 在老生与新生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更人性化地了解新生的需求。
如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新生,在负责的学长指导下,可以方便地向学校提出补助申请,解决入学难题。 重庆的陈同学原计划20日下午2时乘火车赶到广州,没想到火车晚点到21日凌晨3时才抵达广州火车站,但对广州人生地不熟的她此时却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安全。
原来与她“对接”的师姐早已了解到她的行程,并已提前在火车站等候。火车到站后,陈同学第一时间找到了师姐和另一位学长,三人打的安全顺利地到达学校。
学长做大学第一任老师 中山大学学生处副处长钟一彪告诉记者,老生对新生一对一的迎新帮助并不是在接新生到校报到就结束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老生还会负责教新生选课,带新生熟悉校园,介绍校园生活的点滴等等。 比起旧的死板的报到程序,新的迎新制度,有利于老生和新生之间进行深度交流和沟通,既有利于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又有利于中大学子之间形成良好的同窗情谊,传递中大特有的人文文化。
新生报到时,往往正值广州天气最热的时间,而陪同新生到学校的往往是一家老幼几口人。 钟处长表示,中大今年试行的新程序,新生一来就由师兄师姐带着到宿舍,也免得新生和家长们在烈日下带着行李在校园里到处奔波、排队的麻烦。
据悉,今年东校区所有新生入学时要领取的校园卡等资料,都直接放到了新生宿舍或由志愿者直接送到新生手中。 新生暑假作业感受中大文化 与去年一样,新一届的中大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两项暑假作业:“悦读感”与“公益囊”。
今年的阅读书目同样是文言古籍,儒家经典《大学》,记者询问了多名新生,他们都表示在阅读后写下数百字至上千字不等的读后感。 与去年的国学启蒙典籍《弟子规》相比,不少新生都感觉《大学》更“高大上”一些。
物理学院新生小彭说道:“《弟子规》是儿童启蒙读物,道理比较浅显一些。 而《大学》是儒家经典,讲述了更多个人修养与政治理想方面的东西,需要更用心和用更多时间才能读懂。”
新生小赖感觉,读《大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慢慢渗透在自己日后的处事中。而医学院的新生小王则认为,《大学》让自己在假期玩散的心能够慢慢静下来,更能促使自己在学习态度、格物致知以及做人方面都有所提升。
至于另一项作业“公益囊”,体育教育专业的新生小占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做起了游泳助教。而他的同学小夏,则参加了当地的志愿者组织,不时到福利院、老人院服务,并进行义卖活动。
其他新生的答案更加五花八门:到餐厅当服务生,到社区医院打扫卫生,在街道当文明出行志愿者,到图书馆整理书籍,清扫街道,进行垃圾分类…… 医学院的新生小王觉得这些暑假作业都很充实,“上大学前先‘读《大学》’,还提前体验大学生做公益的感觉,比暑假无聊没事做有意义多了。 ”。
转载请注明出处育才学习网 » 中山大学公益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