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时燕字怎么写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秋南春北。
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篆文将鸟头和鸟喙写成,将鸟的两翼写成。隶书误将篆文的鸟尾形象当作“火”写成“四点底”,候鸟形象完全消失。
燕字的字形演变如下:
燕的基本解释:
燕[yàn]
1、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燕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燕好(常用以指男女相爱)。
2、古同“宴”,安闲,安乐。
燕[yān]
1、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燕赵。
2、姓。
扩展资料:
燕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燕姓出自姬姓和子姓。周武王姬发打败商纣得天下后,分封各路诸侯。
其中有一位叫姬奭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一带)为王。后来战国末年,燕国被秦国灭掉。而姬奭的后代就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燕氏,形成了一支燕姓。
还有一支燕姓可以追溯到商朝时候。那时有位叫伯倏的贵族被封到燕地(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建立了燕国。伯倏的后代也以燕作为姓氏,是今天燕姓的另一个来源。
相关词汇:
1、燕窝[yàn wō]
也叫燕菜、燕根。金丝燕在海边岩石间筑的巢。
是金丝燕口衔海藻或其他柔软植物纤维后混合着唾液吐出来的胶状物。含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是一种珍贵食品,并可供药用。
2、燕子[yàn zi]
家燕的通称。
3、燕雀[yàn què]
鸟,身体小,嘴圆锥形,喉和胸褐色,雄的头和背黑色,雌的头和背暗褐色,边缘浅黄色。吃昆虫和植物种子等。
4、燕鸻[yàn héng]
也叫土燕子。鸟类。
体长约22厘米。头顶和上体褐灰色,尾上覆羽白色。尾羽深叉状如燕。主食昆虫,是蝗虫的天敌。在中国分布很广。
5、海燕[hǎi yàn]
鸟类。体形似燕,喙端钩状,羽毛黑褐色,趾有蹼,爪黑色。常在海面上游泳或掠飞,吃小鱼、虾等。
2."笏"字念什么
笏 ①hù
【释义】笏 〈名〉形声字。从竹,勿声。
【本义】〈古〉古代朝见时大臣手上所执的竹板,用玉、象牙或竹片等制成,可以用于记事。
【引伸义】旧时戏班用来写戏目供人点戏用的手板也称“笏”。例如:只见一个掌班拿着一本戏单,一个牙笏。
【简介】
笏,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两晋以后,纸张普及,笏成为一种礼节性用品,料质也由竹木上升为玉或象牙,但不是每一位官员都有资格用玉笏或象牙笏。唐代武德四年以后,规定五品官以上才能执象牙笏,六品以下官员执竹木笏,对笏的形状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
而从清朝开始,因为礼节和习俗的不同,笏板就废弃不用了。清朝这个马背民族的传统服饰里有种马蹄袖服饰,见到皇帝动不动就得打马蹄袖下跪,“啪嗒”两声,干脆利落地趴在地上听候皇帝指令,两手趴在地上哪还能得闲,笏板不废弃那行,想执笏也执不了了。
职务繁杂的官员估计不止一块笏。《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唐玄宗时,张九龄为相,因为年老体弱,搢笏于腰带后,跨上骑乘时很困难,于是便找人裁制了一个放笏板的布袋,称“笏囊”,让随从拿着,跟着他去上朝。
【词语】
【笏板】即笏(手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说文》
“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廷,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邪?’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红楼梦》第一回
【笏击】用笏板扑击。
【笏囊】盛笏板的袋子。
【笏帛】盛笏的袋。
【十笏】来自唐人所著《法苑珠林》,在此书的《感通篇》中说,印度吠舍哩国有维摩居士故宅基,唐显庆中王玄策出使西域,过其地,以笏量宅基,只有十笏,故号方丈之室。后人即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例如山东省潍坊市的十笏园,“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曰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
笏 ②wěn